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201003)

作品数:15 被引量:119H指数:6
相关作者:王立马放张雪董静李哲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辽宁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发文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1篇菌根
  • 10篇菌根真菌
  • 10篇丛枝菌根
  • 10篇丛枝菌根真菌
  • 3篇水稻
  • 3篇球囊霉
  • 3篇摩西球囊霉
  • 3篇抗逆
  • 3篇降解
  • 3篇阿特拉津
  • 2篇镉污染
  • 2篇鸢尾
  • 2篇污染
  • 2篇小麦
  • 2篇胁迫
  • 2篇抗逆性
  • 2篇化肥
  • 2篇降解菌
  • 2篇
  • 2篇AMF

机构

  • 15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辽宁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市政工程...

作者

  • 15篇王立
  • 14篇马放
  • 7篇张雪
  • 5篇李哲
  • 5篇董静
  • 5篇齐珊珊
  • 3篇张淑娟
  • 3篇杨基先
  • 3篇赵昕悦
  • 3篇徐亚男
  • 3篇姜晓峰
  • 2篇陈媛
  • 2篇李世阳
  • 2篇吴洁婷
  • 2篇王敏
  • 2篇赵廷
  • 1篇傅生杰
  • 1篇苏蒙
  • 1篇邱珊
  • 1篇朱宏源

传媒

  • 9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 1篇第十三届中国...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特拉津降解菌Pseudomonas sp. ZXY-1的分离鉴定及降解动力学被引量:8
2018年
为深化微生物修复技术在阿特拉津降解中的应用,从受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高效阿特拉津降解菌株ZXY-1.经鉴定(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序列分析)ZXY-1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研究表明,ZXY-1在11 h内可完全降解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阿特拉津,降解效率为9.09 mg/(L·h).同时,实验得到ZXY-1的最适生长条件分别为温度30℃、pH 8.0、摇床转速150 r/min、接种量3%.在最适生长条件下,阿特拉津初始质量浓度20~80 mg/L内,菌株ZXY-1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100~250 mg/L内,菌株ZXY-1的降解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随着初始阿特拉津质量浓度的升高,菌株ZXY-1的生长受到抑制作用,在降解过程中菌株细胞的生长符合Haldane生长抑制模型,其相关动力学参数为μ_(max)=0.696 h^(-1),K_s=98.55 mg/L,K_i=142.6 mg/L.本研究菌株可为含有阿特拉津工农业废水的生物修复提供可行性选择.
赵昕悦赵昕悦杨基先马放
关键词:阿特拉津细菌降解特性动力学
AMF对美人蕉修复水体除草剂污染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阿特拉津在水体中的残留对水生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大的威胁,植物修复是针对环境中阿特拉津的有效原位修复方法.采用水培盆栽试验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美人蕉植物修复阿特拉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丛枝菌根真菌30 d后,美人蕉与丛枝菌根真菌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美人蕉根系的菌根侵染率达(22.1±4.6)%;丛枝菌根真菌缓解了阿特拉津对美人蕉生长的抑制作用,提高了在阿特拉津胁迫下美人蕉的株高、根长和生物量,菌根效应在美人蕉的生长上作用显著,并且在阿特拉津质量浓度为5 mg·L^(-1)时,菌根效应达到最大值;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显著提高美人蕉对阿特拉津的降解速率,减小阿特拉津的半衰期,并且提高美人蕉植物修复阿特拉津的适用质量浓度范围.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美人蕉是阿特拉津污染修复的理想选择,本研究为阿特拉津水体污染原位修复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董静王立马放齐珊珊张雪赵廷
关键词:阿特拉津植物修复丛枝菌根真菌美人蕉降解速率
丛枝菌根真菌对鸢尾的促进作用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为高效利用水陆两栖植物鸢尾修复污染水体,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的丛枝菌根真菌(AMF)与鸢尾构建共生体系的生长指标、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光合作用指标,探讨不同AMF对水生植物鸢尾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AMF对鸢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地上及地下两部分,其中地下部分通过利用其庞大的菌丝网络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进而促进了鸢尾的生长,其中对比无菌剂侵染的空白植物,摩西球囊霉作用的鸢尾对氮元素的吸收率提高71.75%,磷元素的吸收率提高8.36%,而根内球囊霉作用的鸢尾对氮元素的吸收率提高42.55%,磷元素的吸收率提高9.5%;而地上部分则是通过加强叶片气孔导度的开启来调控植物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之间的平衡,进而提高了鸢尾的最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植物的新陈代谢,最终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中对于鸢尾光合作用的调节摩西球囊霉的促进效果显著好于(P<0.05)根内球囊霉。
陈媛王立马放姜晓峰董静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鸢尾光合作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
丛枝菌根真菌对农药三环唑的残留减量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为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MF(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对土壤及水稻植物中三环唑农药的残留消解效果,测定不同菌剂施用及不同质量分数三环唑施加后水稻土壤及植物中三环唑残留量.结果表明:施加菌剂后的处理侵染率极显著提高,其中混合菌剂(GM+GI)对水稻的侵染效果(侵染率56.06%)最佳,优于摩西球囊霉(GM侵染率53.86%)和根内球囊霉(GI侵染率34.57%).施加菌剂的处理三环唑的消解速率均大于CK(对照),半衰期均低于CK,土壤中3种菌剂处理对三环唑的消解效果由大到小为GM+GI>GM>GI,4种不同质量分数下菌剂在150%施药情况下可以发挥最好效果,植物中3种菌剂处理对三环唑的消解效果由大到小为GM>GM+GI>GI,GM和GM+GI在150%施药情况下可以发挥最好效果.
马放李哲王立李世阳张淑娟徐亚男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三环唑水稻半衰期
低镉浓度下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的保护作用被引量:6
2018年
为探讨生物固定技术在低镉污染土壤中的原位利用和水稻安全生产中的应用,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低镉污染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与否对水稻生长及籽实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镉污染条件下,AMF可与水稻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宿主水稻菌根依赖性指数达120.43%;AMF侵染可促进植物地下器官的扩张,增加根系的吸收与吸附能力,AMF侵染下水稻的株高、根长、根冠比等营养生长指标均高于非侵染植物水稻,尤其是根冠比提高达22.37%,接种菌剂可以显著增加水稻营养器官生物量,接种菌剂组较空白对照组水稻籽实产量平均提高12.61%;菌剂的施加使水稻籽实镉含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土壤安全生产阈值由0.20 mg/kg提高到0.32 mg/kg,对于保障低镉污染土壤的原位利用和水稻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杨基先赵廷赵廷黄晓辰王立董静张雪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重金属安全阈值
施肥模式对收获后稻田CO_2释放的影响
2012年
为探讨施肥模式对收割后稻田CO2垂直释放特征的影响,利用CIRAS-2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施加氮肥、磷肥和菌肥的水稻土CO2释放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定,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加氮肥后,收割后稻田0 cm界面土壤CO2的释放速率提高97.73%,10 cm界面和20 cm界面分别降低39.93%和31.36%.施加磷肥后,收割后稻田0 cm界面CO2的释放速率与对照(C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 cm界面降低33.84%,20 cm界面提高48.03%.施加菌肥对收割后稻田3个界面CO2的释放速率都无显著影响.收割后稻田CO2释放速率与该界面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受施肥模式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随着土层的加深依次减轻.与氮肥和磷肥相比,菌根菌肥对土壤CO2释放影响不显著.
张淑娟王立马放张雪徐亚男李哲姜晓峰
关键词:化肥土壤呼吸稻田
投放方式对聚氨酯内微生物及其净化效能影响
2012年
为探讨聚氨酯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不同投放方式对污水净化效能的影响,通过3种投放方式(完全悬浮、完全下沉、一半悬浮一半下沉)的比较,分析不同投放方式导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与系统净化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氨酯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一半悬浮一半下沉状态下的净化效果最佳,COD及NH4+-N的去除率可达90%和94%;在此状态下载体附着的微生物数量最多、多样性最高、活性最强、功能结构最合理.聚氨酯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的投放状态直接影响着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净化效果,一半悬浮一半下沉是更有效的投放方式.
陈媛王立马放杨基先邱珊
关键词:聚氨酯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
丛枝菌根真菌对阿特拉津胁迫下芦苇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定量考察农药胁迫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水生植被的保护作用。[方法]以芦苇为试验材料,研究在阿特拉津不同浓度胁迫下,接种AMF对芦苇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AMF可以与芦苇建立稳定的共生关系,接种AMF芦苇的各项生长指标以及根冠比均高于未接菌的对照,接菌处理的芦苇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以及根部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未接菌的植株,而根部丙二醛含量则显著低于后者。接种AMF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阿特拉津对芦苇生长和生理的胁迫,对生长胁迫的缓解随着阿特拉津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对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胁迫的缓解超过326%。[结论]试验结果为湿地植被保护及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曹明竹王立马放董静齐珊珊栾恩骁赵昕悦
关键词:摩西球囊霉芦苇阿特拉津生理特性
丛枝菌根真菌与化肥共施对水稻品质的改善作用被引量:4
2015年
为探讨化肥施加与丛枝菌根真菌(AMF)接种的共同作用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分别对施肥条件下和不施肥条件下的水稻进行AMF接种,并在收获后测定稻米品质.结果表明:不施肥条件下AMF接种降低了稻谷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对蒸煮、食味及营养品质无显著影响;化肥的施加提高了稻谷的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但降低了稻米的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AMF接种和化肥共施改善了稻谷的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并保证了稻米中铁和锌的质量分数.AMF接种和施加化肥单独都不能显著改善水稻品质,但二者共同作用能够达到改善水稻品质的目的.
张淑娟王立马放张雪徐亚男李哲姜晓峰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化肥水稻互作效应
AMF对镉污染条件下水稻抗逆性及根际固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3
2014年
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重金属Cd胁迫条件下水稻生长及生理过程的影响,选用两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my corrhizal fungi,AMF):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GI),接种在不同Cd浓度(0、0.5、1、2、5 mg·kg-1)的污染土壤中,研究两种菌剂对水稻株高、光合作用、抗逆生理过程以及Cd在植株地上及根系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AMF菌剂的接种显著减轻了Cd胁迫对水稻生长的抑制程度,GM组与GI组水稻株高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3.8%和10.3%,且菌剂处理有助于缓解Cd胁迫对水稻光合作用的抑制。在5 mg·kg-1Cd胁迫下,水稻叶片中MDA(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Pro(脯氨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两种菌剂处理下水稻对Cd的富集系数与转运系数均低于对照,表明AMF处理有助于缓解Cd对地上部分的毒害,并且促进了水稻对Cd的根际固定化过程,抑制了Cd向地上部分转移的趋势。
王立安广楠马放吴洁婷张雪王敏
关键词:摩西球囊霉镉胁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