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522606)
-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任莉邹全明郭刚廖亚玲郭春亮更多>>
-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西藏拉萨市1351例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人类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1-3].HP的感染与社会经济状况、卫生习惯、饮食习惯有关,且有家庭聚集性,不同国家、地区、人群感染率有明显差异.为了解拉萨市居民HP的感染情况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对西藏军区总医院1351例随机就诊患者进行了调查分析.
- 郭春亮李素芝孙红武廖亚玲任莉陈友伟卢永周邹全明郭刚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 高原地区幽门螺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建立适合高海拔、低气压、低氧含量等高原环境特点的幽门螺杆菌(Hp)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随机收集186例知情同意的西藏军区总医院胃病患者胃窦、胃体、胃底部黏膜组织各1份,匀浆法研碎混匀后分别用常规法和根据高原环境特点改进的减量法、加氧法、加压加氧法同时进行培养,比较各培养方法的差异,同时分析培养结果与藏汉民族、性别、不同胃病间的相关性。结果各培养方法中,常规法阳性率最低(1.1%),减量法最高(38.2%)。常规法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减量法、加氧法、加压加氧法(P<0.01)。Hp培养阳性率的差异在藏汉民族、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胃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高原环境特点改进的减量培养方法更适合高原地区Hp的分离培养;Hp感染率的高低与藏汉民族、性别无关,而与不同种类胃病相关。
- 郭春亮李素芝孙红武廖亚玲任莉陈友伟卢永周邹全明郭刚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阳性率
- 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幽门螺杆菌的sab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对癌症和癌前病变患者幽门螺杆菌进行sabA基因遗传信息多态性的研究。方法采用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和比较基因组方法分析42株国内癌症及癌前病变患者幽门螺杆菌的sabA基因CT双核苷酸重复序列调节区多态性。结果 sabA基因调节区的阳性检测率为85%,功能性sabA基因占所有测序菌株的55%。对随机挑选的18株检测阳性菌株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碱基水平及氨基酸水平存在显著的遗传多态性。对sabA基因调节区的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中发现,本研究菌株与国际已经完成测序的7株幽门螺杆菌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组,即中国组与西方组。结论 sabA基因CT双核苷酸重复序列调节区在中国菌株中普遍存在,且在翻译水平有很显著的多态性。聚类分析发现含有功能性sabA基因的幽门螺杆菌菌株多态性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分布差异。
- 任莉廖亚玲郭刚邹全明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