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9307-002-01)

作品数:73 被引量:804H指数:17
相关作者:黄林芳张祎王涛李晓霞王冬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市中药化学与分析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 6篇理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8篇学成
  • 28篇化学成分
  • 14篇化学成分研究
  • 10篇色谱
  • 10篇相色谱
  • 9篇液相色谱
  • 9篇黄酮
  • 8篇活性
  • 7篇高效液相
  • 7篇高效液相色谱
  • 6篇液相
  • 5篇细胞
  • 4篇益母草
  • 4篇提取物
  • 4篇活性部位
  • 4篇超高效
  • 4篇超高效液相
  • 4篇超高效液相色...
  • 3篇当归
  • 3篇血藤

机构

  • 28篇中国医学科学...
  • 10篇天津市中药化...
  • 7篇浙江大学
  • 5篇天津中医药大...
  • 5篇北京协和医学...
  • 4篇暨南大学
  • 4篇吉林农业大学
  • 4篇西南民族大学
  • 3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 2篇新疆大学
  • 2篇盐城师范学院
  • 2篇小林制药株式...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湖北工业大学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作者

  • 13篇张祎
  • 13篇黄林芳
  • 12篇王涛
  • 9篇李晓霞
  • 8篇邓屾
  • 7篇刘丽丽
  • 7篇陈玥
  • 6篇邹忠梅
  • 6篇王冬梅
  • 5篇石建功
  • 5篇丁刚
  • 5篇付娟
  • 5篇吴春华
  • 4篇任伟光
  • 4篇王书芳
  • 4篇周光雄
  • 4篇林生
  • 3篇陈士林
  • 3篇周兴栋
  • 3篇斯建勇

传媒

  • 15篇中国中药杂志
  • 7篇中草药
  • 6篇中国药学杂志
  • 3篇中国药物化学...
  • 3篇沈阳药科大学...
  • 3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药物分析杂志
  • 2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波谱学杂志
  • 2篇华西药学杂志
  • 2篇暨南大学学报...
  • 2篇中药材
  • 2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分析化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药学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5
  • 25篇2014
  • 24篇2013
  • 9篇2012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豨莶草及其酒炙品UPLC-Q-TOF/MS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从化学角度阐释豨莶草酒炙后增效和药性转寒为温的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豨莶草炮制(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运用MarkerLynx 4.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酒炙前后豨莶草化学成分差异显著;正离子模式下,酒炙品中3′,4′-去二磺酸基苍术苷、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等成分的量明显升高,对映-18-乙酰氧基-17-羟基-16βH-贝壳杉烷-19-酸、木犀草素等成分的量明显下降;负离子模式下,酒炙品中豨莶苷、3′,4′-去二磺酸基苍术苷等成分的量明显升高,矢车菊黄素、豆甾醇等成分的量明显下降。酒炙后其主要活性成分奇壬醇、豨莶酸、豨莶酮、槲皮素的量均明显升高。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酒炙前后指纹图谱的差异,得到潜在的化学标记物3′,4′-去二磺酸基苍术苷。结论各成分量的变化可能是豨莶草酒炙后增效和药性转变的物质基础;建议将3′,4′-去二磺酸基苍术苷作为区分豨莶草生品与炮制品(酒炙)的指标成分,并在商品酒炙豨莶草上得到了成功验证。
任伟光武拉斌降雪黄林芳
关键词:豨莶草奇壬醇
LC-Q-TOF-MS和LC-IT-MS^n分析当归芍药散中化学成分被引量:47
2014年
目的对当归芍药散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和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LC-IT-MSn)对当归芍药散70%乙醇-水提物进行分析,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Rapid Resolution HT(50 mm×4.6 mm,1.8μm),流动相为0.05%甲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6 mL/min。结合LC-Q-TOF-MS提供的化合物准确相对分子质量和LC-IT-MS分析获得的化合物多级质谱信息,对当归芍药散化学成分进行结构推测鉴定,并对化合物的药材来源进行归属。结果共鉴定了当归芍药散中30个成分,其中14个为首次在当归芍药散中发现,包括以绿原酸(8)和没食子酰蔗糖(5~7)为代表的6个有机酸及其苷类化合物,以16-氧化泽泻醇A 23-乙酸酯(22)为代表的2个原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以环四(异)亮氨酸(14)为代表的4个环肽类化合物以及N-(1-deoxy-D-fructos-1-yl)pyroglutamic acid(1)和腺苷(3)等。结论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当归芍药散化学组成的理解,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牛研王书芳
关键词:当归芍药散
益母草提取物对大鼠高尿酸血症的调控作用被引量:18
2014年
该研究采用灌胃给予SD大鼠氧嗪酸钾(300 mg·kg-1·d-1)制备高尿酸血症模型,并将其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别嘌醇组、益母草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200,100,50 mg·kg-1·d-1),给予氧嗪酸钾1 h后给药,连续给药7 d。分别测定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e),尿中尿酸(uric acid,UA)及肾脏中相关转运体的表达水平,研究益母草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肾功能的影响及肾脏相关转运体的mRNA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益母草提取物可以显著性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尿酸,肌酐的水平,升高尿尿酸水平;同时,益母草提取物可以显著性下调肾脏尿酸盐转运体(urate transporter 1,URAT1),葡萄糖转运蛋白9(glucose transporter 9,GLUT9)mRNA的表达,上调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rganic cation transportanter,OCT),肉毒碱转运体(carnitine transporter,OCTN)mRNA的表达,具有促进肾脏尿酸排泄的作用。
闫曼安雅婷李舰吴智珍王涛
关键词:益母草高尿酸血症
UPLC-Q-TOF/MS分析橘核盐制前后成分差异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橘核及其盐制品的成分进行分析,并比较盐制前后成分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橘核盐制前后指纹图谱的差异,盐制品中圣草枸橼苷、柠檬苦素、诺米林、黄柏酮含量升高,发现潜在的化学标记物,鉴定为柠檬苦素、黄柏酮、诺米林,可作为区分生品与炮制品的指标成分。
曾锐付娟武拉斌黄林芳
关键词:橘核
川楝子中肝毒性成分的快速筛查研究被引量:16
2013年
使用荧光探针FDA标记的HepG2细胞模型及细胞荧光显微图像自动分析法,对川楝子的23个化学组分进行快速筛查,发现5个组分具有明显毒性。对其中的2个组分进行液质联用分析,推测鉴定了10个化学成分,制备并鉴定出其中3个成分的分子结构(meliasenin B,trichilinin D,1-O-tigloy-1-O-debenzoylohchinal)。进一步实验研究发现,这3个成分对HepG2细胞呈量-毒关系,提示川楝子中这些成分可能引起肝毒性。
赵筱萍葛志伟张玉峰兰小红张伯礼
关键词:川楝子HEPG2细胞肝毒性
石菖蒲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对石菖蒲(Acorusta tarinowii Schott)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石菖蒲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1-hydroxyacoronene(1)、blumenolA(2)、N-反式阿魏酸酪酰胺(3)、tribulusamideA(4)、细辛醛(5)、5-羟甲基糠醛(6)和对羟基苯甲醛(7)。结论化合物2—4和7是首次从菖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对文献报道的化合物1的部分1H-NMR及13C-NMR谱数据进行了更正。
吴春华陈玥李晓霞刘丽丽王涛张祎
关键词:化学成分
大叶钩藤叶挥发油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分析大叶钩藤叶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叶钩藤叶的挥发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分析,归一化法测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检出127个色谱峰,鉴定了大叶钩藤叶挥发油化合物中的85个成分,约占相对总含量的96.47%。大叶钩藤叶挥发油主要成份及其相对含量为酯(23.57%)、烯酮类(15.11%)、烷烃类(14.62%)、烯醇类(7.66%)醛、醇、酮等物质,其中含量最高的是2-甲基-1-(1,1-二甲基乙基)-2-甲基-1,3-丙二基丙酸酯(10.17%)、三十一烷(10.17%);含量较高的有4-(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3-丁烯-2-酮(7.9%)、叶绿醇(5.8%)、(E)-2-己烯酸丁酯(4.76%)、十六烷酸乙酯(3.76%)、4-(2,6,6-三甲基-2-环己烯-1-基)-3-丁烯-2-酮、3,5,11,15-四甲基-1-十六碳烯-3-醇等。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分析方法能够较全面反映出大叶钩藤叶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冬梅黄林芳
关键词:挥发油化学成分
粗壮润楠中的木脂素类成分被引量:9
2013年
通过萃取、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中压柱色谱以及反相HPLC柱色谱等多种分离方法相结合,从粗壮润楠树皮乙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8个木脂素类化合物;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分析方法鉴定结构为: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1),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2),南烛木树脂酚9'-O-β-吡喃木糖苷(3),(+)-(8S,8'S)-4,4'-二羟基-3,3',5,5'-四甲氧基木脂烷-9,9'-二醇9-O-β-D-吡喃木糖苷(4),南烛木树脂酚(5),内消旋二氢愈创木脂酸(6),(+)-(8S,8'R)-3',4,4'-三羟基-3'-甲氧基木脂烷(7),(8S,8'R)-4'-羟基-3,3',4-三甲氧基木脂烷(8),(+)-愈创木素(9),异愈创木素(10),(-)-(7'R,8R,8'R)-4,4'-二羟基-3,3',5-三甲氧基-2,7'-环木脂烷(11),翼梗五味子木脂素B(12),(-)-(7S,7'S,8R,8'R)-4,4'-二羟基-3,3',5,5'-四甲氧基-7,7'-环氧木脂素-9,9'-二醇(13),(+)-(7R,8R,7'E)-4-羟基-3,5'-二甲氧基-7,4'-环氧-8,3'-氧新木脂素-7'-烯(14),甘密树皮素B(15),桢楠素I(16),(-)-松脂素(17)和(-)-丁香树脂酚(1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经体外活性筛选,在10μmol.L-1时,化合物17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72.2%。
卜鹏滨里艳茹姜明王晓良王芳林生朱承根石建功
关键词:木脂素苷
RP-HPLC同时测定全缘叶蓝刺头地上部分两种黄酮醇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全缘叶蓝刺头中两种黄酮醇化合物——柯伊利素和矢车菊黄素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冰乙酸(35∶65∶2),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为350 nm,柱温为30℃。结果柯伊利素和矢车菊黄素在进样质量浓度分别为0.4~2.4、0.6~2.6mg·L^(-1)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8和0.999 9,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1.6%和92.7%,RSD分别为1.37%和1.08%。结论该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可用于全缘叶蓝刺头样品中柯伊利素和矢车菊黄素的含量测定。
波拉提.马卡比力孟繁桐孔亮朱沈彤李伟裴迪木尼热.艾兰汗顾政一谭成玉邹忠梅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
信宜润楠中的黄酮类成分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LH-20柱色谱,以及反相闪式柱色谱和HPLC等多种分离方法相结合,从信宜润楠95%乙醇提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借助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分析方法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表儿茶素(2)、3'-甲氧基-(+)-儿茶素(3)、3'-甲氧基-(-)-表儿茶素(4)、3,5,7,2’,5'-五羟基黄烷(5)、(-)-柚皮素(6)、(-)-圣草酚(7)、(-)-甘草素(8)、(2R,3T)-(+).二氢山柰酚(9)、(2R,3S)-(-)-二氢山柰酚(10)、(2R,3R)-(+)-紫杉叶素(11)和槲皮素(12);其中,化合物1—10为首次从润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程伟许文东樊晓娜石建功
关键词:润楠属黄酮类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