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JY031)
- 作品数:23 被引量:105H指数:6
- 相关作者:李小燕胡仪元马彩虹张翀任志远更多>>
- 相关机构:陕西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规划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陕南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被引量:22
- 2012年
- 利用陕南及周边28个气象站点1981年-2010年的气温数据,运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经验正交函数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获得陕南气温变化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陕南气温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94年为突变点,之后,陕南增温尤为明显;②陕南气温变化分布场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受纬度影响温度变化呈现出南高北低;受地形地貌影响呈现出山区和盆地气温变化具有相反趋势;受季风气候影响表现出东西部气温变化具有相反趋势;受大范围大气状况影响气温变化具有普遍高温或普遍低温趋势;③陕南气温空间场对应的时间系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且年内波动性越来越强。
- 李小燕任志远张翀
- 关键词:EOF气温
- 基于GIS的旅游线路设计及其可视化表达——以汉中市为例被引量:1
- 2012年
- 分析了汉中市旅游资源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基于GPS定位和ARCGIS软件,建立了汉中市旅游资源及旅游节点空间数据库,实现了旅游节点及线路的空间可视化表达;依据旅游路线的设计原则,提出了汉中市旅游路线方案。
- 马彩虹
- 关键词:旅游经济旅游资源旅游线路
- 汉水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被引量:2
- 2012年
- 汉水流域处于我国南北交界区域,自古为战略之要冲,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意义凸显。其生态环境变化基本脉络如下:先秦时期,森林广布,生态环境良好;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初显破坏迹象;隋唐时期山地农业兴起,浅山丘陵森林初受破坏;北宋和南宋时期平川阶地尽辟为田,广大浅山丘陵仍森林密布;元至明成化时期森林有所恢复;明弘历至清雍正时期山地森林受到较大程度破坏,水文条件恶化;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之后,原始老林垦伐殆尽,水土流失严重,水灾飙升。
- 马彩虹刘莉
- 关键词:汉水流域生态环境
- 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现状与指标体系设计——以汉江流域为例被引量:7
- 2012年
- 在全球水资源危机的大背景下,水源保护及其生态补偿成为国内外学者与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其中生态补偿标准作为决定生态补偿水平和补偿金分配额度的关键因素,而成为研究重点。但是,目前关于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存在数据获取途径单一、不同河段之间标准一致、重复计算和指标体系不完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具体情况,提出汉江流域生态补偿指标体系。以期为当地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和后期生态补偿金分配提供些许借鉴。
- 李小燕胡仪元
-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 陕南汉江流域I_(NDV)时空差异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采用SPOT-VGT逐旬INDV数据,对2000—2010年陕西汉江水源区植被覆盖变化作了时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海拔1 200m以上山地区域的INDV明显高于浅山丘陵与山间盆地区域;研究区植被覆盖整体好转,局部退化,其中轻微退化区331.71hm2,占总面积的0.56%;轻微改善区7 805.99hm2,占13.09%;中度改善区42 343hm2,占70.99%;明显改善区9 162.54hm2,占15.36%;市域尺度INDV变化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商洛市(26.07)>安康市(25.5)>汉中市(19.01);县域尺度INDV提高幅度居于前列的有白河县、紫阳县、镇安县、旬阳县、柞水县、平利县等.
- 马彩虹张静
- 关键词:汉江上游
- 汉江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在1999—2010年SPOT VGT_INDV数据基础上,分析汉江流域不同类型植被覆盖年内、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差异情况,并结合研究区及周边38个气象站点数据分析植被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汉江流域农作物植被覆盖年内出现两次高值和两次低值,林地仅出现一次高值和一次低值.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对植被类型丰富的区域,采用均值法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汉江流域研究时段内INDV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河流沿岸及周边的植被覆盖改善明显.植被覆盖与气温和降水的偏相关系数存在明显差异,汉江流域植被覆盖对气温的依赖性大于降水.人类活动降低了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生长的制约程度.
- 李小燕
- 关键词:植被覆盖汉江流域
- 汉江流域NDVI与水热指数时空变化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2
- 2013年
- 文章提出水热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模型,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奇异值分解法对汉江流域1999-2010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及38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汉江流域植被覆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地形和农耕活动是最主要原因。②水热指数的空间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气温的纬度差异和雨带季节推移是根本原因;大地貌单元和季风气候是重要原因。其时间系数具有明显的冬夏差异,冬半年时间系数的绝对值及变率均较夏半年小,即水热组合冬半年差异小,夏半年差异大。③NDVI与水热指数之间呈现出高度正相关,但人类通过各种方式改变着地表覆盖和水热组合,使得两者之间的高度正相关在局部地区受到影响。
- 李小燕任志远张翀
-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汉江流域
-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理论述评
- 2017年
- 随着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学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国外生态文明研究最早探索可追溯到恩格斯的自然报复警告,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史学、环境美学、生态人类学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研究。国内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开始,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围绕生态文明概念范畴、建设主体与路径、制度体系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研究重点应在结合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培育区位特色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 唐萍萍胡仪元陈珊珊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 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的社会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本文分析了人口数量、生产方式、社会政策等对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人口方面,主要因之于明宣德、乾嘉年间等大批移民迁入,掀起了汉水流域生态环境的两次破坏浪潮;生产方式方面,汉水上游地区主要是畲田农业、梯田农业将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向了缓坡丘陵,玉米、马铃薯等高寒作物的引进以及各类工业、竹木商业发展,使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向高寒海拔区,汉水中下游主要是垸田的开发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灾频率的提升;明清以后一些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颁布,对生态环境保护起了一定作用,但收效甚微。
- 马彩虹刘莉
- 关键词:汉水流域生态环境社会因素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与经济系统动态分析——以汉中市为例被引量:2
- 2011年
- 把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类型划分为生态良好经济发达型、生态良好经济欠发达型、生态脆弱经济发达型、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型四种。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构建了生态资本效用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对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汉中市1990~2009年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态势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如下:生态资本供需变化较大:1993年以前为生态盈余,1994~2001年为基本持平,2002~2009年为轻度赤字;生态压力逐渐增大,由1990年的0.74提高到2009年的1.15;2009年的生态资本转换效用是1990年的1.82倍,同期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指数提高了2.01倍。研究表明,汉中市生态与经济系统目前属于生态良好经济欠发达型。据此,提出了生态资源经济化的路径与建议。
- 马彩虹
- 关键词:生态经济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