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20302)
- 作品数:4 被引量:40H指数:3
- 相关作者:常晓丽杨思忠何瑞霞金会军金晓颖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两万年来的中国多年冻土形成演化被引量:16
- 2019年
- 利用大量的古多年冻土遗迹和古冰缘现象,并佐以古冰川、孢粉及动物化石等资料,重建了20ka以来中国多年冻土演化进程.结果表明,在末次冰期最盛期(LGM,或末次多年冻土最大期LPMax),中国多年冻土面积达到了5.3×10^6~5.4×10^6km^2(现今中国多年冻土面积的3倍多),而全新世大暖期(HMP,或末次多年冻土最小期LPMin),中国多年冻土面积曾缩减至0.80×10^6~0.85×10^6km^2(约为现今中国多年冻土面积的50%).按照古冻土遗迹的年代及分布等特征,在确定LGM和HMP两个主要时段的冻土格局基础上,将20ka以来中国多年冻土演化进程划分为7个阶段:晚更新世LGM(20000~10800aBP)多年冻土强烈扩展,达到LPMax;早全新世气候剧变期(10800至8500~7000aBP)多年冻土较稳定但相对缩减阶段;中全新世HMP(8500~7000至4000~3000aBP)多年冻土强烈退化阶段,多年冻土缩减到LPMin;晚全新世新冰期(4000~3000至1000aBP)冻土扩展阶段;晚全新世中世纪暖期(1000~500aBP)多年冻土相对退化阶段;晚全新世小冰期(LIA, 500~100aBP)冻土相对扩展阶段,以及近代升温期(近百年来)多年冻土持续退化阶段.本文重建了各时段内古气候、古地理环境以及多年冻土分布范围和其他特征.
- 金会军金晓颖金晓颖罗栋梁何瑞霞王绍令常晓丽杨思忠王绍令李世杰杨思忠
-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变化预测被引量:14
- 2016年
- 根据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温度数据和多年冻土分布,模拟2099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积与各类多年冻土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区在年均温升高1.8oC的情况下,大片多年冻土在高原西北部收缩至76.6°E以东,岛状多年冻土在高原东南部大面积消融,高山多年冻土在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地区收缩明显,多年冻土总面积是现代的83.4%;在年均温升高4oC的情况下,大片多年冻土收缩至77.4°E以东,岛状多年冻土中部小范围退缩,高山多年冻土在祁连山地区消融明显,仅在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山脉、祁连山山脉、横断山脉等高海拔山地发育,多年冻土总面积是现代的73%;在年均温升高6oC的情况下,大片多年冻土收缩至78°E,岛状多年冻土仅在中西部发育,高山多年冻土在部分极高山地区零星发育,多年冻土总面积是现代的50.8%。
- 焦世晖王凌越刘耕年
- 关键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全球变暖
- 呼伦贝尔高平原全新世早晚期砂、土楔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被引量:11
- 2011年
- 砂、土楔等楔状构造是多年冻土曾经存在的可靠证据,其与多年冻土及年均地、气温度的关系也是重建古冰缘环境的依据。在呼伦贝尔高平原中南部的乌尔逊河、辉河、新巴尔虎东旗和鄂温克旗发现大量砂、土楔及伴生的冻融褶皱。通过对其形态、规模及围岩(土)结构分析,并根据楔内充填物及围土的^(14)C定年结果判断,砂楔形成于早全新世(约10.0~7.5kaB.P.),当时研究区年平均气温为-6.5~-7.0℃;土楔形成于晚全新世(约2.3~2.0kaB.P.),其时年平均气温为-5.0~-5.5℃。这表明,早全新世更为干寒,风沙堆积活跃,多年冻土分布广泛;进入晚全新世后,气候转暖,呼伦贝尔气温与现今大兴安岭北部(即满归以北)的年半均气温(-5.0~-5.4℃)大体相当。据此推测,当时呼伦贝尔高平原的冻土发育程度与满归以北地区现今大片多年冻土状况相似。早全新世砂楔(脉)形成时期气温比现今大兴安岭北部低1.5~2.0℃。依此可见,早全新世该区多年冻土地温低于现今大兴安岭北部的地温(-1.5~-2.0℃),冻土厚度超过80~100m。
- 金会军常晓丽郭东信杨思忠何瑞霞
- 关键词:晚全新世
-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古冰缘遗迹科学考察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1年
- 冰缘遗迹(特别是冷生楔形构造及融冻褶皱)是重建古气候及第四纪晚期多年冻土环境的重要证据。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北方地区冰缘现象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为准确了解鄂尔多斯高原冰缘遗迹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区域冻土演化历史等,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荷兰自由大学共同组成科研小组,于2018年5—6月组织了"鄂尔多斯高原冰缘遗迹科学考察"。考察区域涉及靖边—城川—乌审旗—鄂尔多斯东胜区一带约12000km2的范围。考察内容主要包括鄂尔多斯高原冰缘遗迹类型及特征、分布区域、各类型冰缘遗迹所指示的气候条件的初步推断等。结果表明:冻融褶皱和冷生楔体构造是鄂尔多斯高原主要存在的两大类冰缘遗迹。基于本次考察中关于冰缘遗迹的分布与特征等新发现,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推断:在气温极低、多年冻土非常发育的时段,有利于形成各类冷生楔状构造,如冰楔假形和大型原生砂楔等;在气候转暖、多年冻土退化,但还没有全部融化完阶段,可能形成融冻褶皱;区域性大面积分布和成群出现的融冻褶皱一般反映较暖气候环境下,多年冻土层上部已退化到一定程度。基于光释光(OSL)年代测试结果,结合冰缘遗迹的特征及其所指示的古气候环境,初步重建了鄂尔多斯5万年以来的冻土环境变化序列。区内多年冻土在多年冻土最大期(LPM,25~19ka BP)时最发育,以大面积连续多年冻土为主;之后,随气温转暖,总趋势呈退化状态,多年冻土分布逐渐变为片状→岛状→零星斑状,直至现今全部融完变为深季节冻土区。
- 何瑞霞金会军蒋观利张泽张泽Raul David SERBANMihaela SERBANJef VANDENBERGHEValentin V.SPEKTORHugh M.FRE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