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6025386)

作品数:7 被引量:55H指数:6
相关作者:吕利华何余容谢梅琼刘晓燕王龙江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红火蚁
  • 5篇白僵菌
  • 4篇球孢白僵菌
  • 3篇致病力
  • 2篇电镜
  • 2篇电镜观察
  • 2篇真菌
  • 2篇扫描电镜观察
  • 2篇病原
  • 2篇病原真菌
  • 1篇淡紫拟青霉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入侵
  • 1篇入侵机制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拟青霉
  • 1篇侵染
  • 1篇侵染过程
  • 1篇青霉

机构

  • 9篇广东省农业科...
  • 8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广东省昆虫研...

作者

  • 9篇吕利华
  • 7篇何余容
  • 4篇王龙江
  • 4篇谢梅琼
  • 3篇刘晓燕
  • 1篇范凡
  • 1篇刘杰
  • 1篇屈平
  • 1篇冯夏
  • 1篇魏国树

传媒

  • 2篇昆虫学报
  • 1篇昆虫知识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生物安全学报...
  • 1篇第一届全国生...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自然寄生红火蚁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红火蚁的致病力被引量:10
2010年
对采自广州番禺区、南沙区,惠州和深圳市等地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虫体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致病力测定发现分离物PL对红火蚁有一定致病作用。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PL菌株,形态学鉴定该菌株为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acinus。对PL菌株的10个分离株PL01~10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经1×108孢子/ml的浓度处理后第15d,菌株PL04处理的红火蚁累计死亡率最高,为70.60%。
刘晓燕吕利华何余容
关键词:红火蚁淡紫拟青霉致病力
灌巢对红火蚁迁巢行为及本地蚂蚁群落的影响
红火蚁是一种近来在广东省、广西等部分省市出现的入侵有害生物。2005年1月该入侵生物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到目前为止,红火蚁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对人畜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和生物安...
吕利华冯夏刘杰陈焕瑜何余容王常禄
关键词:红火蚁生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
球孢白僵菌对红火蚁入侵机制的初步研究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新入侵我国的有害生物,生物防治是实行红火蚁持续控制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室内筛选出的、对红火蚁具较高致病力的球孢白僵菌Bb04菌株,利用生物测定、扫描电镜方法观察了...
王龙江何余容吕利华
关键词:红火蚁球孢白僵菌入侵机制
文献传递
红火蚁复眼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8
2008年
了解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复眼形态结构及其与不同性别、品级的关系,为探索其基于视觉行为习性的、有效的非化学防控措施提供新思路和依据。采用扫描电镜技术,比较研究红火蚁工蚁、有翅雌蚁、雄蚁的复眼形态差异。结果表明:(1)工蚁复眼圆形,略外凸,小眼数约110个;雌蚁复眼长椭圆形,外凸,小眼数约510个;雄蚁复眼近半球形,小眼数约805个;(2)工、雌和雄蚁复眼中心区域小眼排列较紧密,多为较规则的五、六边形,边缘区域小眼排列不紧密,多为不规则的四至六边形,且少量相邻小眼的间距较大。工蚁、雌蚁和雄蚁复眼小眼面积大小依次为500,360,348.61μm^2,同品级内小眼面大小相差不大;(3)雌、雄蚁复眼中心区域近背区小眼间着生少量感觉毛,感觉毛长度和直径依次为:雌蚁17.5-90.2,2.16—4.29μm,雄蚁17.5—27.9,1.41—2.52μm。表明雌蚁、雄蚁复眼及视力较发达,工蚁则较弱。不同性别或品级个体复眼的形状、小眼数目和形状、表面被物均有较大差异和区域性分化。
范凡刘杰屈平吕利华魏国树
关键词:红火蚁复眼感觉毛
球孢白僵菌在红火蚁体表侵染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11
2010年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4菌株分生孢子对红火蚁Beauveria bassiana工蚁体壁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多分布在红火蚁工蚁节间膜、胸部的褶皱、气门、体壁的凹陷部位、刚毛窝附近,以及着生较密刚毛的足上。萌发的分生孢子在节间膜以及体表缝隙、刚毛窝及刚毛稀少的凹陷部位、胸部褶皱和足胫节处入侵。分生孢子在附着12h后开始萌发,接种后18h附着在节间膜处的孢子首先侵入成功,接种后24h刚毛窝附近孢子萌发入侵,接种后60h胸、腹和足等部位的孢子均成功穿透侵入表皮。分生孢子可以直接以芽管侵入表皮,也可以产生附着胞再侵入。
王龙江吕利华何余容谢梅琼
关键词:红火蚁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侵染过程
寄生红火蚁虫生真菌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被引量:18
2011年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我国的新入侵物种,生物防治是控制红火蚁扩散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室内条件下测定6株不同来源的昆虫病原真菌对红火蚁的致病能力.试验采用喷雾法,供试孢子浓度为1×104、1×105、1×106、1×107、1×108 mL-1.结果表明,在1×108 mL-1孢子浓度下,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菌株Pl04、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Ma01、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b01、Bb02、Bb03、Bb04处理后红火蚁工蚁第15天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9.84%、95.06%、87.00%、100%、92.16%和100%,6株菌株对红火蚁工蚁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23×106、4.46×105、4.07×104、1.77×104、4.80×104、3.71×104 mL-1,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8.75、3.04、4.73、2.84、4.05和2.55 d.综合分析得出,分离自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球孢白僵菌菌株Bb04在处理孢子浓度为1×108 mL-1时对红火蚁工蚁具有最短的致死时间,而分离自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Bb02菌株具有最低的致死浓度.说明Bb02和Bb04具较强的致病力和致死速度,是红火蚁微生物防治的优良菌株.
吕利华刘晓燕谢梅琼何余容
关键词:红火蚁昆虫病原真菌致病力
红火蚁感染白僵菌后体内保护酶和酯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8
2010年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感染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后体内保护酶和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红火蚁工蚁被球孢白僵菌感染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SOD和CAT的活性除在接种后12 h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各处理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对照;而POD的活性则是先上升后下降,在接种后的36 h其活性为12.33 U3,显著高于对照(10.13 U3),随后呈下降趋势;羧酸酯酶(CarE)的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接种后36 h活性最小(6.55 U4),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8.15 U4),之后不断上升;乙酰胆碱酯酶(AchE)比活力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接种后36 h时最高(9.24 U5),显著高于对照(6.65 U5),之后不断下降。
王龙江吕利华谢梅琼何余容
关键词:红火蚁球孢白僵菌保护酶酯酶
感染球孢白僵菌后红火蚁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被引量:2
2010年
为了解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成功感染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生理生化机制,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经球孢白僵菌感染后红火蚁工蚁、蛹和幼蚁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红火蚁各虫态感染球孢白僵菌后体内蛋白质含量变化存在差异。在接种后12-72h,工蚁体内蛋白质含量在24h时最高,为47.12mg/g,显著低于对照的56.40mg/g(P<0.05),此后呈下降趋势,72h时蛋白质含量下降至25.16mg/g。幼蚁在接种36h时体内蛋白质含量最高,为24.13mg/g,此后呈下降趋势,72h时蛋白质含量为8.95mg/g,显著低于对照的24.80mg/g。蛹感染球孢白僵菌后体内蛋白质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2h的36.57mg/g降到72h的10.42mg/g,与对照的38.61mg/g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球孢白僵菌感染能显著降低红火蚁各虫态体内蛋白质含量。
王龙江吕利华谢梅琼何余容
关键词:红火蚁球孢白僵菌蛋白质含量接种虫态
不同温度下白僵菌Bb04菌株对红火蚁工蚁的致病力被引量:7
2014年
[背景[白僵菌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虫生真菌,已被用于工厂化大量生产,可防治多种农林害虫。[方法]试验设置17、21、25、29和33℃5个温度水平,采用喷雾法,将浓度为1×105和1×108个·mL-1的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分别感染红火蚁工蚁,以测试不同温度下白僵菌菌株对红火蚁工蚁的致病力。[结果]当浓度为1×108个·mL-1时,在21、25和29℃条件下,红火蚁工蚁在15 d的累计死亡率均达到了100%,在17和33℃下分别为99.36%和98.74%。当浓度为1×105个·mL-1时,在21、25、29和33℃下,红火蚁工蚁在15 d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29.42%、36.18%、33.17%和27.21%,显著高于17℃的累计死亡率。2个浓度处理在17~25℃时,白僵菌对红火蚁工蚁的致死中时(LT50)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温度为29和33℃时,红火蚁的LT50不减少反而增加。25℃时白僵菌Bb04菌株对红火蚁工蚁的LT50最短,死亡速度最快,致病力最强。[结论与意义]该研究可为制定田间利用白僵菌防治红火蚁的最佳时期奠定基础。
刘晓燕吕利华何余容
关键词:红火蚁致病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