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无) 作品数:3 被引量:55 H指数:3 相关作者: 陈少波 彭欣 谢起浪 黄晓林 仲伟 更多>> 相关机构: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 更多>> 发文基金: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 国家908专项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基于海岛管理的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经验 被引量:5 2012年 随着海岛开发热潮的不断升温,海岛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维持海岛生态系统的良好状况,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促进海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热点的问题。基于此,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把南麂列岛作为4个示范区之一,围绕海岛综合管理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通过本项目的有效实施,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城镇规划在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中进行了修编并付诸实施;成功实施了铜藻生态修复为其他保护区提供了示范意义;形成的社区共管机制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可替代生计问题,保证当地村民的收益,还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消除或减轻了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及其外围威胁生物多样性的活动,成功地示范适当并可行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途径,实现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全国和全世界范围内示范推广。 彭欣 叶属峰 杨建毅 杨加波 陈少波 王宁关键词:南麂列岛 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利用 南海北部浮游动物的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5 2010年 依据1997~2002年开展的国家海洋勘测专项"南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调查(HY126-02)"所取得的浮游动物调查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局部插值法构建景观分析模型,对南海北部浮游动物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浮游动物生物量高值区在沿岸海域呈斑块状分布,其景观格局的季节变化与季风气候和沿岸流转换一致,且与南海北部几个重要上升流区和传统渔场的渔情渔汛关系密切。 赵明辉 黄洪辉 齐占会 李纯厚 林昭进 陈桂珠关键词:南海北部 浮游动物 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时空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5 2009年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64种、8890.76g/m2、3436ind/m2)明显多于秋季航次(121种、3642.10g/m2、1657ind/m2);而从不同底质来看,平均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岩礁断面(分别为54种、8318.78g/m2、3354ind/m2)都明显高于泥质(27种、154.46g/m2、185ind/m2)和沙质断面(8种、64.30g/m2、66ind/m2)。从垂直分布来看,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分带明显,平均生物量中潮区(7278.41g/m2)大于低潮区(6684.14g/m2)大于高潮区(4836.7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中潮区(3386ind/m2)大于高潮区(2908ind/m2)大于低潮区(1347ind/m2)各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7-3.10,种丰富度指数为0.54-4.91,均匀度指数为0.48-0.90,辛普森优势度指数为0.52-0.94。最后通过分析发现,底栖生物的分布特征受栖息的环境、季节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不同程度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时空分布,而且改变了群落的结构特征。 彭欣 谢起浪 陈少波 黄晓林 仇建标 仲伟 陈万东关键词:南麂列岛 底栖生物 生物量 栖息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