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977020)
- 作品数:38 被引量:296H指数:9
- 相关作者:吴永贵付天岭张春辉杨少博刘桂华更多>>
-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南京大学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贵州水城大井铅锌矿废矿区矿井水重金属污染监测及模糊综合评价被引量:3
- 2012年
- 采集贵州水城大井铅锌矿废矿区矿井水及其流经水渠水样,测定其中的Cd、Pb、As、Cr6+等含量。根据测试结果选取污染较严重的Pb、Cr6+、Cd、Zn作为主要评价因子,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作为评价标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法评价水质重金属污染程度。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表明:采样点W1、W2、W3对应于Ⅴ类水的隶属度分别为0.107、0.511、0.502,根据隶属度最大的原则,各采样点水质类别均为Ⅴ类水,属严重污染级别;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法评价结果表明:水质监测点W1、W2、W3均表现出Cd污染严重,分别超过Ⅴ类水标准值的9.7、1.03、0.92倍。
- 陈淼吴永贵
- 关键词:铅锌矿重金属水质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
- 贵州水城石桥村铅锌矿山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被引量:4
- 2012年
- 铅锌矿的开采,导致大量植被破坏、矿石堆积.大量堆积的尾矿石、废矿石暴露于地表,在表生氧化、淋滤及地表水的冲刷等作用下,大量有毒重金属元素(如Pb、Zn、Cd等)进入地表水,进而污染地下水质,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采集研究区域7个地下水样,对pH、温度、电导率、DO等项目及水样中主要的阴阳离子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占本次采样的28.57%的地下水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Ⅳ类水质标准要求,水质污染较严重;57.14%的水质良好,未遭受污染,其余水质中等.矿山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a-HCO3型、Ca-SO4型、H-SO4型为主.
- 陈淼吴永贵
- 关键词:铅锌矿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矿山废水污染对稻田土壤环境特征及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4年
- 探明矿山废水持续污染与稻田土中主要营养元素迁移转化及氮循环的关系,为其潜在风险评价提供参考,通过实验室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矿山废水污染对稻田土壤中pH、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铁离子、总氮、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矿山废水持续污染可使稻田土壤的pH、总氮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下降,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Fe含量、氨氮含量和硝酸盐含量显著升高。2)矿山废水中的硫铁细菌微生物对稻田土壤的理化特性与氮形态转化可起到一定作用,灭菌处理的矿山废水可显著降低稻田土壤氮的损失,提高土壤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显著抑制硝化作用,使稻田土壤的硝态氮处于较低水平。3)矿山废水污染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稻田土的总氮损失达显著水平(r=-0.751,p=0.02),极显著增加氨氮(r=0.888,p=0.001)含量和极显著降低亚硝酸盐氮(r=-0.937,p=0.000)含量,显著增加硝酸盐氮(r=0.792,p=0.011)含量。因此,矿山废水持续污染可对稻田的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使稻田土壤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增加,硝态氮及总氮含量降低。
- 张春辉吴永贵付天岭王娅张坤英
- 关键词:酸性矿山废水稻田土氮形态氮循环
- 水体酸化条件下Cu(Ⅱ)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被引量:5
- 2013年
- 为评价由酸雨、酸性矿山排水等环境污染导致的水体酸化及水体重金属联合作用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了不同pH值(pH=3、4、5、6、7和7.8)条件下Cu2+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水体及Cu2+单一存在时,酸对斑马鱼胚胎24h半数效应浓度值EC50为pH=3.65,Cu2+(pH=7.8)对斑马鱼胚胎24h-EC50为0.267mg·L-1;当水体酸化及水体中的Cu2+共存时,较低的pH对Cu2+的生物毒性起协同作用,表现为随溶液pH的降低,各浓度Cu2+对斑马鱼胚胎的24h凝结率显著增高(P24h致死率=0.001),而斑马鱼胚胎96h孵化率显著降低(P96h孵化率=0.002),且不同浓度的Cu2+之间的生物毒性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P24h致死率=0.0321;P96h孵化率=0.0028)。这说明酸性水体和Cu2+都显著影响斑马鱼胚胎的发育,且Cu2+在酸性水体中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显著增强。因此,在受重金属Cu2+污染的地区,如同时受到酸雨或酸性矿山排水等较低pH值和Cu2+的双重胁迫,较低浓度的Cu2+就能够对水生生物的生殖发育及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 吴寅吴永贵马岚熊宇霏张枢陈琴
- 关键词:水体酸化CU2+斑马鱼胚胎
- 浸提剂pH值对煤矸石和煤泥污染物浸出特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4
- 2010年
- 为了研究煤矿外排固体废物的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生态危害,采用6种不同pH值的浸提剂对贵州4个煤矿区的煤矸石、煤泥和原煤进行了振荡浸提试验,探讨了浸出液的pH、EC和Fe、Mn、Cu、Zn、Pb、Cd6种重金属含量随浸提剂pH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浸提剂的pH值逐渐升高,浸出液的pH值也逐渐升高,其EC逐渐下降,当pH值大于4.0以后逐步趋于稳定;所有重金属在强酸性环境中浸出量较大,并随pH值的增大呈下降趋势,浸出液中Fe、Mn的浓度普遍较高。3类样品中,煤矸石在酸性条件下其重金属的潜在浸出能力强,环境污染风险大。
- 王俭吴永贵刘方喻阳华曾理秦中苏连文
- 关键词:煤矸石浸出PH
- 贵州丹寨汞矿区土和渣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形态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选取贵州丹寨汞矿区土壤、炉渣灰、西山矿渣和尾矿废渣4个样品,用Tessier连续萃取法分析Pb、Zn、Cu、Mn元素的含量和存在形态。结果表明,丹寨汞矿区土壤中的Pb、Zn、Cu、Mn元素均超出了土壤背景值,周边尾矿渣的堆放对土壤有一定的污染;特别是土壤和渣中Pb以可交换态存在的质量分数较高,平均为44.7%;Zn、Mn主要以铁锰氧化结合态、有机态和残渣态存在,尽管这部分重金属相对稳定,但在适当的地球化学条件下,这些重金属会重新释放出来,对周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 苏连文吴永贵刘方苏维词喻阳华曾理
- 关键词:汞矿土壤废渣重金属形态分析
- 不同pH条件下Fe^(3+)对CuS晶体与煤矸石中Cu^(2+)溶出相似性研究
- 2013年
- 为研究煤矸石中重金属Cu2+的释放机理及影响其释放的关键因素,以煤矸石和CuS晶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两者Cu2+在不同pH条件下的静态溶出趋势,分析其相似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pH条件下1~5 d时间内两者)的溶出具有显著影响,Cu2+溶出速率在低pH条件下较高;Fe3+促进Cu2+的溶出。Cu溶出浓度-时间的拟合直线表明,实验中各环境对CuS晶体溶出以及对煤矸石Cu2+溶出趋势具有相似的影响作用,煤矸石在Fe3+条件下遵循CuS溶出规律。说明酸性矿山废水的低pH和高Fe3+与煤矸石重金属的溶出相互促进,提高pH和降低Fe3+均有助于显著减少煤矸石中重金属硫化物的溶出释放。
- 熊宇霏吴永贵张坤英付天岭张枢吴寅陈琴
- 关键词:煤矸石CUSCU2+FE3+
- 水溶性有机质原位覆盖对含硫煤矸石的污染控制被引量:8
- 2014年
- 为评价利用富含天然水溶性有机质的废水覆盖处理对含硫煤矸石污染物释放的原位控制效果,分别采用过滤后的沼液覆盖(水溶性有机质1,OC-1)、养殖废水覆盖(水溶性有机质2,OC-2)及清洁水源水覆盖(对照,CK)对煤矸石进行浸没(覆盖)处理。经550 d的连续浸没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煤矸石在2种天然水溶性有机质覆盖处理后的550 d的内,均能显著抑制煤矸石的氧化产酸,使水溶性有机质处理后上覆水样的pH一直维持中性偏碱的水平,显著降低了煤矸石周边水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pOC-1=0.000 01;pOC-2=0.000 01),并显著降低了煤矸石上覆水样中Fe、Mn、Cu、Zn及SO42-和F-等阴阳离子的浓度(pOC-1均<0.01;pOC-2也均<0.01);且2种水溶性有机质覆盖上覆水样中的溶出离子浓度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EC=0.251 5、pEh=0.319 8、pFe=0.992 8、pMn=1、pCu=0.939 7、pZn=0.993 1、pSO42-=0.124、pF-=0.073 8)。而清洁水源水(对照)处理的上覆水样则呈现煤矿山酸性废水的典型特征,即较低的pH(2.52)、较高的EC(3 730μS/cm)、Eh(502 mV)和酸度(1 383 mg/L),同时富含Fe、Mn、Cu、Zn等金属离子及SO42-和F-等阴离子。说明天然水溶性有机质覆盖处理可有效抑制含硫煤矸石的氧化酸化及多种特征污染物质的溶出释放。因此,可考虑采用一定浓度的养殖废水及沼液等天然水溶性有机质作为煤矸石覆盖材料对含硫煤矸石进行原位污染控制及治理。
- 付天岭吴永贵姚伦芳李江
- 关键词:煤矸石
- 黔西南高砷煤矿区钙镁离子对砷酸根联合生物毒性效应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以隆线溞为受试生物,研究了黔西南高砷煤矿区水环境中广泛共存的Ca2+、Mg2+对砷酸根(AsO34-)的生物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砷酸根单独存在条件下,对隆线溞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9817、5.1800、4.1884、3.2015 m.gL-1.Ca2+(20、60、100mg.L-1)与砷酸根联合存在条件下,24h的LC50值分别为25.8449、33.4735、24.7439 m.gL-1;96 h的LC50值分别为4.9502、5.7321、4.5072mg.L-1.Mg2+(5、10、15 m.gL-1)与砷酸根联合存在条件下,24 h的LC50值分别为33.8412、29.7261、25.4113 m.gL-1;96 h的LC50值分别为6.8802、4.9167、3.0276 m.gL-1.在24、48、72 h时,砷酸根与Ca2+或Mg2+共存时的毒性较砷酸根单一存在时降低;而在96 h时,低浓度(0~2.07 m.gL-1)砷酸根与Ca2+或Mg2+共存时的生物毒性较砷酸根单一存在时增强,而高浓度(3.70~20.72 m.gL-1)条件下的生物毒性则与低浓度相反.
- 廖芬吴永贵周露黄波平王良韬陈程申万暾
- 关键词:砷酸根钙离子镁离子隆线溞
- 砷与氟对隆线溞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为评价砷与氟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测试方法,以隆线溞(Daphniacarinata)为试验生物,分别研究了砷与氟单独及共存时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污染物单独存在时,砷对隆线溞24 h、48 h、72 h、96 h LC50分别为3.50 mg/L、3.16 mg/L、2.22 mg/L、1.43 mg/L,氟对隆线溞24 h、48 h、72 h、96 h的LC50分别为253.94 mg/L、144.42 mg/L、96.12 mg/L、70.68 mg/L;计算出砷与氟对隆线溞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1 mg/L、0.71 mg/L,所得安全浓度远低于我国部分水域砷与氟浓度值;砷与氟以毒性1∶1混合共存时,24 h、48 h、72 h和96 h对隆线溞的联合毒性效应均表现为拮抗作用;与大型溞(Daphnia magna)相比,隆线溞对砷和氟毒性较敏感,是较理想的环境污染监测生物。
- 黄波平吴永贵申万暾陈程廖芬王良韬刘声
- 关键词:砷氟隆线溞LC50联合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