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630008)

作品数:4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卜琳华安实付强邹波于渤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院校
  • 2篇院校主导
  • 2篇同创
  • 2篇协同创新
  • 1篇知识转移
  • 1篇社会网
  • 1篇社会网络
  • 1篇相变
  • 1篇校企
  • 1篇理工
  • 1篇理工类
  • 1篇理工类高校
  • 1篇纳米
  • 1篇径向分布函数
  • 1篇建设中国特色
  • 1篇高校

机构

  • 5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作者

  • 5篇卜琳华
  • 1篇常实
  • 1篇陈家轩
  • 1篇王立权
  • 1篇付强
  • 1篇于渤
  • 1篇邹波
  • 1篇鞠晓峰
  • 1篇安实
  • 1篇梁迎春

传媒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科学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理工类高校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建设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但由于理工类高校智库数量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长期得不到重视,加上理工类高校的科研人员与政府联系不密切、缺乏高效的科研平台等原因,理工类高校建设智库存在着较大问题。理工类高校富有现代化自然科学知识的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具有学科系统全面,信息资源丰富且与国际接轨等特点,在新型智库建设中有与众不同的优势。对理工类高校而言,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过程中,应通过凝练智库建设目标、整合学术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对接国家及地方政府需求,搭建新型区域内高校科研协作与交流平台,积极培养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所需的后备人才,支持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等措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供保障,探索理工类高校建设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之路。
卜琳华常实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
基于高等院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管理方式的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借鉴美国I/UCRC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高等院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管理模式。该模式强调协同创新的基础在于政府、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整合优势资源,实现...
卜琳华安实付强
关键词:协同创新
文献传递
角度相关函数与径向分布函数分析微组织结构
2011年
为了研究纳米加工过程导致材料组织结构的变化,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单晶铜耦合纳动纳米加工模型,并进行了纳米切削过程仿真.提出采用角度相关函数(ADF)结合径向分布函数(RDF)方法,分析单晶铜耦合纳动加工过程中材料亚表面组织结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单晶铜(111)表面耦合纳动加工过程中,在材料的亚表面原子存在从密排六方排列转变为面心结构排列的不稳相变.
陈家轩卜琳华梁迎春王立权鞠晓峰
关键词:径向分布函数相变纳米
基于高等院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被引量:26
2012年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管理方式的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借鉴美国I/UCRC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高等院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管理模式。该模式强调协同创新的基础在于政府、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以项目合作构建创新系统内部紧密型组织结构,并在刚性纵向一体化的前提下充分采用柔性的管理方式,以适应快速变动的环境。
卜琳华安实付强
关键词:协同创新
校企知识转移网络中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与奇瑞汽车公司的合作关系为案例,构建了校企知识转移网络,基于该网络对企业员工知识吸收频率、中心性、核心-边缘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拓展了"伙伴专属性吸收能力"的概念,提出了"类属吸收能力"的概念;揭示了"自我监控力"、网络中心性与企业员工吸收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了企业员工个体能动性在构建网络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及核心-边缘结构对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的影响机理等,并提出了提高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的针对性措施。
邹波于渤卜琳华
关键词:社会网络知识转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