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H018)

作品数:13 被引量:54H指数:6
相关作者:郑大华兰梁斌曾科黄令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历史地理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民族
  • 10篇民族复兴
  • 7篇中华民族
  • 6篇战时
  • 6篇抗战
  • 5篇抗战时期
  • 3篇中华民族复兴
  • 2篇战争
  • 2篇事变
  • 2篇主义
  • 2篇毛泽东
  • 1篇党中央
  • 1篇邓小平
  • 1篇性格
  • 1篇学术界
  • 1篇舆论
  • 1篇舆论动员
  • 1篇袁世凯
  • 1篇早期马克思主...
  • 1篇战时动员

机构

  • 11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作者

  • 11篇郑大华
  • 1篇兰梁斌
  • 1篇黄令坦
  • 1篇曾科

传媒

  • 3篇安徽史学
  • 2篇史学月刊
  • 2篇当代中国史研...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民族研究
  • 1篇学术界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世纪20年代《醒狮周报》撰稿人的构成、聚集与分化
2014年
《醒狮周报》的撰稿人基本上出生于1890—1900年之间,他们在青年时期大多就读于都市的新式学堂,后在国内高等学校或国外继续深造,所从事的职业部门也集中于大学、报社与出版社等新型自由行业。将各撰稿人汇聚成群的联结纽带主要是对国家主义的共同兴趣和信仰。这一新型聚集途径的出现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密不可分,集中反映了"后科举时代"知识分子新的聚集方式与身份认同的产生。但《醒狮周报》撰稿人对"国家主义"的侧重点不尽一致,曾琦等人看重的是"国家主义"这块政治招牌,王光祈、余家菊等人视民族文化的复兴为"国家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何炳松、邓叔耘等人则将兴趣放在国家主义学理的探索上。在长达两年(1924—1926)的办报过程中,随着《醒狮周报》本身思想主张的变化,以及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其撰稿人队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严重的分化。通过研究《醒狮周报》撰稿人的构成、聚集与分化的情况,有助于把握1920年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郑大华曾科
关键词:国家主义文化保守主义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思想之萌发被引量:13
2015年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中国割地赔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这场灾难不仅使早已存在的民族危机变得日益严重起来,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复兴"之思想的孕育或萌发。正是以甲午战争为契机,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国粹派提出了"古学复兴"等具有民族复兴思想内涵的口号、梦想和主张,这些口号、梦想和主张涉及到民族复兴的主体、民族复兴的目标、民族复兴的力量和民族复兴的途径等有关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孙中山、梁启超和国粹派并没有明确使用"民族复兴"一词,并把它与"中华民族"结合结起来,从而清晰地表达出"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涵义,这也是我们把他们提出的口号、梦想和主张称之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之萌发"的重要原因。
郑大华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华民族民族复兴
抗战时期侯外庐的民族复兴思想——兼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民族复兴”话语表达被引量:1
2023年
自晚清发端的民族复兴观念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至九一八事变后形成广泛的民族复兴思潮,社会各界纷纷提出复兴之道。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除通过历史研究探索民族前途外,在日本全面侵华带来的严重民族危机背景下,将近代以来独立富强、社会转型进步等民族复兴的主题具体化为对抗战建国、民族民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的思考,发表了诸如《抗战建国论》等大量时论文章,从抗战建国、民主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复兴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看法,形成了抗战背景下独特而丰富的民族复兴思想。与国民党人直接运用“民族复兴”话语不同,中国共产党及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者在抗战时期虽也不时使用“民族复兴”、“中国复兴”等话语,但更多的是运用“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等来表达他们的复兴之思。话语表达的差异,反映出的是特定历史环境中马克思主义者与国民党信奉的理论的不同以及由此选择的民族复兴道路的不同。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侯外庐坚信通过抗战建国尤其是推翻压迫人民的反动政府才能实现全民族的彻底解放,中华民族也才能够复兴。抗战时期侯外庐的民族复兴思想积极呼应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抗战方针。
兰梁斌
关键词:民族复兴抗战时期侯外庐马克思主义者
论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被引量:17
2015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望和追求,但"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有一个从萌发到发展再到成为社会思潮的历史过程。虽然早在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即已孕育或萌发,到五四时期,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中华民族复兴从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思潮则是在九一八之后。首先,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其次,一些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再次,知识界纷纷发表文章,就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的有关问题各抒己见。中华民族复兴从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思潮,是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化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契机。除民族危机这一主要原因外,以张君劢为代表的国社党人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的推动,也是民族复兴思潮能于九一八后迅速形成的原因之一。
郑大华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复兴思潮
邓小平对毛泽东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被引量:4
2014年
"超英赶美"思想、四个现代化思想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提出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重要内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赶超"思想、现代化思想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并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郑大华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中华民族复兴
抗战时期“民族复兴节”的设立与纪念被引量:1
2016年
抗战时期中国设立的"民族复兴节"源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所定时间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返回南京的12月25日。"西安事变"一周年的1937年12月25日,人们开始自发将12月25日作为"民族复兴节"加以纪念。1939年,"民族复兴节"在形式上取得了官定革命节日地位,各种纪念活动和纪念文章大量出现。除去一般谈民族复兴的文章外,就纯粹的纪念文章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与云南起义纪念日和圣诞日的比较、联系中,肯定民族复兴节的重要意义;二是从停止一切内战,实现全民族的真诚团结,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视角出发,肯定民族复兴节的重要意义;三是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归功于蒋介石"伟大人格的感召",并极力颂扬和美化蒋介石,认为只有绝对服从蒋介石的领导,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尽管由于政治、宗教和文化取向的差异以及关注点的不同等原因,人们对民族复兴节的内涵或意义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把12月25日确定为"民族复兴节"并进行纪念,它表达出的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渴望和民族复兴思潮在"七七事变"后的高涨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郑大华
关键词:西安事变民族复兴
严复的性格变迁——兼论其对仕途的影响
2018年
依据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原理,少年丧父,家道中落,是严复早期养成桀骜不驯性格的重要因素。严复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仕途上的成功。但是由于性格使然,直言不讳地批评当政者,对他的仕途造成很大的障碍。所以他在"北洋当差"时期,一直未能得到上司李鸿章的重用,这让严复十分心灰意冷,甚至有退隐到诗酒田园的打算。中年之后,严复总结自己早年仕途多荆棘的根本原因是年少时的率意行径,并对此深为懊悔并试图做出改变。转变性格的严复,似乎已经不再嫌弃和讨厌官场的潜规则,甚至摸索出了为官之道。因此,清末立宪时期严复的仕途颇有起色,到袁世凯当国时期,他的政治生涯进入了巅峰时代。
黄令坦郑大华
关键词:袁世凯
报刊与抗日战争时期的舆论动员被引量:2
2015年
报刊于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国人自鸦片战争后即开始自办报刊。尤其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因战争之需要,各种报刊如潮水般涌现,只是因为战争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不少报刊寿命不长,影响不彰。虽然一些报刊创办时间不长,但各种大报小报、大刊小刊之数量的庞大,则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报刊的旨趣有异,内容不一,策略有别,但不难看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归于"救亡报刊",目的在进行战时动员。诸多报刊特别关注日本对中国侵略事实的报道,注重宣传中国的战时政策和原则,强调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主义情怀。
郑大华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战时动员《中央日报》全民抗战国民党中央
论毛泽东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被引量:16
2013年
中华民族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在近代走向了沉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再次走向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中国的地大物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个有利条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第二个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二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三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立足点。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极其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郑大华
关键词:毛泽东中华民族民族复兴
民主政治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以抗战时期知识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讨论为中心被引量:2
2016年
抗战时期随着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知识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展开了热烈讨论,而"民主政治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是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当时主流知识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取得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而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就必须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使全国人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使各党各派能够真诚地团结起来。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民族是不可能复兴的,而只有实行民主政治,国家才有可能实现长久的统一。同时,民主政治本身也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政治要求和目标。。
郑大华
关键词:抗战时期民主政治民族复兴知识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