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2100)

作品数:21 被引量:175H指数:10
相关作者:刘海燕李增学吕大炜王东东魏久传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1篇盆地
  • 8篇东南
  • 8篇琼东南盆地
  • 6篇地层
  • 6篇含煤
  • 4篇含煤地层
  • 4篇层序
  • 4篇成煤
  • 3篇晚古生代
  • 3篇聚煤
  • 3篇古生代
  • 3篇海域
  • 3篇成煤环境
  • 2篇地层学
  • 2篇地质
  • 2篇中国海
  • 2篇中国海域
  • 2篇陆表海
  • 2篇陆表海盆地
  • 2篇煤系

机构

  • 19篇山东科技大学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煤炭地质...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煤航测遥感...
  • 1篇微山金源煤矿

作者

  • 18篇刘海燕
  • 17篇李增学
  • 16篇吕大炜
  • 7篇王东东
  • 4篇魏久传
  • 3篇李莹
  • 2篇张功成
  • 2篇周静
  • 2篇王佟
  • 2篇郭建斌
  • 2篇魏欣伟
  • 2篇吴立荣
  • 2篇刘彬彬
  • 1篇马明永
  • 1篇王平丽
  • 1篇宁文峰
  • 1篇余继峰
  • 1篇李淑进
  • 1篇林年添
  • 1篇尚鲁宁

传媒

  • 3篇石油学报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中国煤炭地质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煤炭学报
  • 1篇人民黄河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Journa...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8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On the Paleogene coal-measure distribution over the China sea area
2012年
The Paleogene coal accumulation basins of China are part of the global Tertiary coal-accumulated zone of the Pacific Rim located in the eastern coastal provinces and areas. Although the coal-bearing basins of the China Sea area are faults and depressed basins, they come up in groups. The overall structures ar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al-bearing deposition. The continuity of basin groups are good, and the coal-bearing depositions are thick. For example, the coal-bearing deposi- tion is more than a kilometer thick at the Qiongdongnan Basin and Xihu Sag in the East China Sea, which the continental Pa- leogene coal basins cannot reach.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al accumulation basins in the sea area consist of many sag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coal accumulation sags: half-graben sag and graben sag. In terms of water depth, coal accumulation sags can also be classified as deep-water half-graben sag and shallow-water half-graben sag; the graben sag is the deep-water sag. There are two distinct coal-accumulated zones in the basin: gentle slope and steep slope, with the gentle slope being the dominant one. The marshes of the supratidal zone and intertidal zone in a tidal flat system is favorable for the coal accumulation process widely taking place.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eat accumulation: autochthonous accumulation and allochthonous accumulation. Because of tectonic activities in the basins, allochthonous accumulations may be the more important form of coal-forming ac- tivities in the sea area. The very thick coal-bearing deposition in the sea area provides a rich material base for the assemblage of coal-related gas. Also, as a result of the deep burial depth, the degree of coal metamorphism is relatively high, so the coal-bearing strata become goo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LI Zeng-xueLI YingZHOU JingLIU Hai-yanLV Da-weiWANG Ping-li
关键词:PALEOGENE
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识别方法被引量:9
2011年
采用沉积学、测井地质学、数学方法以及地震方法等对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进行识别,总结出4种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识别方法,并利用地震方法对煤层组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逻辑判别法和蜘蛛网图法仍然是较为有效的以定性为基础的半定量化方法,而聚类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则是成功且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但不是通用的模型;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海域区,要综合运用4种方法才能有效地预测含煤地层和识别煤层。地震反演技术与方法对于识别含煤段、判别含煤地层的分布是十分有效的,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多个地震剖面的研究发现三瞬技术法对于识别较厚煤层交互层(复合层段)是可行的。通过对C-93-79和C-52-79剖面进行各类波阻抗反演,发现基于模型反演和神经网络反演的结果与含煤层段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是预测含煤层分布较有效的地震识别方法。
李增学吕大炜张功成林年添王东东刘海燕沈怀磊
关键词:含煤地层聚类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波阻抗反演
琼东南盆地煤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25
2010年
琼东南盆地煤层主要分布于下渐新统崖城组,煤样的灰分含量在13.59%~58.33%之间,炭质泥岩灰分含量在56.08%~81.33%之间,煤中灰分来源于煤中的矿物质。煤样中的矿物质主要为粘土、硫化物(黄铁矿)和石英等。煤样全硫含量在1.07%~6.39%之间,大多数煤为高硫煤。煤样均为烟煤,煤样挥发份含量在17.97%~33.53%之间。煤的有机组分总量在61.7%~96.1%之间,炭质泥岩样品有机组分总量在38.5%~59.8%之间。样品的显微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含量在58.4%~98%之间;惰质组次之,含量在1.4%~3.5%之间;煤样几乎不含壳质组。煤样中微镜煤含量在46.7%~93.2%之间,炭质泥岩样品中微镜煤含量在18.2%~31.6%之间。由于煤中矿物组分、挥发份及硫分含量相对较高,该地区煤的碳含量较低,最低为25.09%,最高为65.60%,其碳含量明显低于烟煤碳含量。焦渣以粘着、弱粘性和不熔融粘结为主。煤样最大镜质组反射率在1.04%~1.23%之间,平均值为1.14%,反映了煤岩的变质程度较高,在肥煤—焦煤之间,为中等变质程度的烟煤,正处于煤化作用的第二次跃变阶段,有利于气体的大量排出,在合适的保存条件下,有利于形成煤成气田。
张功成李增学何玉平张厚和金莉沈怀磊傅宁
关键词:灰分高硫煤镜质体煤成气琼东南盆地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的沉积学特征与聚煤模式被引量:37
2010年
对琼东南盆地钻井、岩心、测井、构造形态等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琼东南盆地崖城组成煤作用、成煤环境及成煤模式。崖城组的成煤作用主要为凝胶化作用;煤层多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和潮坪的潮间带上部、潮上带泥炭沼泽环境;主要的成煤沉积体系在崖城组早期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在崖城组中、晚期主要为潮坪—泻湖体系。在综合研究各种影响成煤作用因素的基础上,从沉积环境和构造形态角度建立了6种主要的聚煤模式,即冲积扇扇前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聚煤模式、泻湖—潮坪聚煤模式、浅海周缘扇三角洲和滨海带聚煤模式、深水半地堑凹陷聚煤模式、浅水半地堑凹陷聚煤模式、深水地堑凹陷聚煤模式。
李增学何玉平刘海燕吕大炜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成煤作用成煤环境聚煤模式沉积学特征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层的识别方法被引量:12
2010年
在综合分析煤层测井响应和提取测井资料深层次信息的基础上,给出了3种识别煤层的方法,即逻辑判别法、聚类分析法和测井相蜘蛛网图法。逻辑判别法是根据岩心揭示煤层的测井特征来识别未取心段中的煤层;聚类分析法是对多种测井曲线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对煤层识别贡献最大的几条测井曲线(累积贡献率>85%),再对这些曲线进行聚类分析,依据取心段煤层的特征识别未取心段的煤层;测井相蜘蛛网图法是将剖面中(特别是取心段)不同岩性地层的不同测井参数分别展现在一张蜘蛛网图上,即建立不同岩性的标准测井相蜘蛛网图,再用这些标准的蜘蛛网图与疑似煤层蜘蛛网图相比较,以识别真正的煤层,并对识别出的煤层的可信程度进行半定量化综合分析。在充分分析了测井曲线半幅值厚度和1/3幅值厚度与实测煤层厚度的关系后,认为1/3幅值与实测煤层厚度最为相近,而将其作为解释煤层的厚度。
沈怀磊秦长文王东东张峰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测井响应半定量分析
泥灰岩溶蚀模型力学效应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采用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泥灰岩在不同溶蚀阶段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溶蚀程度的加强,泥灰岩的岩体变形模量随溶蚀体积的不断增长呈负指数规律下降;泊松比随溶蚀体积的不断增长呈指数上升趋势;岩体的强度参数随溶蚀体积的不断增长近似呈负指数下降的规律。泥灰岩岩体在初始溶蚀作用阶段,岩体的力学性质变化很大,岩体各项力学参数均表现出明显弱化。
刘海燕李增学郭建斌吕大炜李淑进吴立荣
关键词:泥灰岩
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以琼东南盆地为例被引量:10
2010年
研究了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含煤地层的沉积体系。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海底扇体系、滨浅湖-中深湖-浊积扇体系、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水下扇体系、潮坪-泻湖体系、滨浅海-浊积扇体系等沉积体系,其中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水下扇体系、潮坪-泻湖体系聚煤作用较强。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了中、短期基准面识别与对比。短期基准面对比界面主要类型是冲刷现象及其上覆的滞留沉积物、土壤化沉积与泥炭化事件沉积组合、微相岩相类型或相组合在垂向剖面上转换、测井曲线突变界面等。琼东南盆地古近系的地层中,由不同成因特征的边界所界定的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有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短周期旋回层序(A型层序)、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短周期旋回层序(B型层序)和向上变深再变浅的对称型短周期旋回层序(C型层序)。
李增学张功成王东东李莹刘海燕吕大炜
关键词:基准面旋回短周期古近系
多能源矿产协同勘查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被引量:29
2011年
论述了"协同勘查"的涵义、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协同勘查基本思路,提出了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多种矿产"协同勘查体系",全面论述了该体系的构成格架。认为"协同勘探"应该涵盖多矿种勘探在物质基础、勘探部署的理论指导、技术方法的运用、最大效益的获得以及之后的矿产开发等诸多领域的协作、联合、支持和利用。提出了"协同勘查"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协调有序、经济合理、优势互补、科学部署、最大收益"。
李增学王佟王怀洪吕大炜刘海燕
华北板块晚古生代海侵事件古地理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为了研究华北地区晚古生代海侵事件沉积古地理分布,采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煤地质学等多学科综合方法,将研究区地层划分6个层序,进行了陆表海层序的海侵事件古地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层序1突发型海侵沉积期海水由东北向西南侵入,以台地相和潮坪相沉积为主,事件沉积组合主要集中在华北中北部地区.层序2海侵事件沉积明显,海侵体系域主要是由庙沟-毛儿沟沉积期沉积而成,为最大的海侵事件,全盆地主要为台地相,聚煤中心南移至华北中部的山西地区.层序3海侵体系域古地理的海侵范围局限于华北中南部和南部地区,海侵事件发生于南华北地区,聚煤中心南移.图4,参9.
吕大炜李增学刘海燕
关键词:海侵事件
大型克拉通盆地海侵类型及特征被引量:2
2011年
大型克拉通盆地内发生的海侵可以归为2种类型:第1种是基于均变论思想的发生于类似被动大陆边缘地区的渐进型海侵,第2种是基于突变论的发生于陆表海盆地内的事件型海侵,这2种海侵发生背景、沉积特征等存在很大的差异。经对比分析发现,2种海侵存在3方面较大的差别:①发生背景不同,渐进型海侵主要发育于被动大陆具有明显坡折带处,而事件型海侵发生于大型陆表海盆地;②所形成的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意义不同,渐进型海侵形成的煤层为海侵过程成煤,具有穿时性,而事件型海侵形成的煤层具有等时性,可全区对比;③所成煤层的泥炭化与煤化原理不同,渐进型海侵过程成煤泥炭化与煤化作用是随着海侵的进行而发生的,而事件型海侵成煤的泥炭化作用是在海侵发生之前,海侵之后则开始煤化作用。
吕大炜李增学刘海燕马明永魏欣伟
关键词:克拉通盆地泥炭化陆表海盆地煤化作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