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30529)

作品数:44 被引量:1,306H指数:20
相关作者:秦伯强朱广伟宋玉芝张运林高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4篇水利工程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5篇太湖
  • 7篇营养化
  • 7篇水华
  • 7篇蓝藻
  • 7篇富营养化
  • 6篇沉水
  • 6篇沉水植物
  • 5篇叶绿素A
  • 5篇营养盐
  • 5篇水体
  • 5篇水质
  • 5篇蓝藻水华
  • 4篇浅水湖泊
  • 4篇苦草
  • 4篇湖泊
  • 3篇底泥
  • 3篇荧光
  • 3篇有机物
  • 3篇有色可溶性有...
  • 3篇溶解氧

机构

  • 42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0篇南京信息工程...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河海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宁波大学
  • 3篇南京水利科学...
  • 2篇江南大学
  • 1篇蚌埠学院

作者

  • 28篇秦伯强
  • 19篇朱广伟
  • 9篇宋玉芝
  • 8篇张运林
  • 7篇高光
  • 6篇刘明亮
  • 6篇王永平
  • 4篇王小冬
  • 4篇丁艳青
  • 3篇朱梦圆
  • 3篇黄瑾
  • 3篇洪大林
  • 3篇申霞
  • 3篇吴挺峰
  • 3篇史小丽
  • 3篇杨桂军
  • 3篇贺冉冉
  • 3篇李云亮
  • 3篇赵林林
  • 2篇陈元芳

传媒

  • 13篇湖泊科学
  • 6篇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水科学进展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Journa...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遥感信息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11篇2011
  • 7篇2010
  • 17篇2009
  • 7篇2008
  • 1篇2007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蓝藻死亡腐烂产物对狐尾藻和水质的影响被引量:20
2012年
为揭示富营养化造成淡水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消亡的机制,就太湖蓝藻大规模死亡腐烂后的产物对水体水质以及沉水植物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水质参数(pH值,浊度(NTU),温度,溶解氧(DO),电导率(Ec),盐度,磷酸根(PO34-))以及狐尾藻Fv/Fm指标。将采自太湖梅梁湾的蓝藻水华,降解一个星期左右。随后在处理组中加入该蓝藻降解物,对照组中不加入。结果表明,加入蓝藻死亡腐解液后,水体的溶解氧、pH值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浊度则显著升高。对照组中穗花狐尾藻生长良好,其Fv/Fm约为0.8,而经蓝藻腐烂液处理的实验组,穗花狐尾藻在2d之内便接近死亡状态,其Fv/Fm值降至0.3左右。以上结果表明蓝藻死亡腐烂后形成的腐解液确实能在很短时间内给沉水植被带来灭顶之灾。而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形成大量附着生物,故本实验可排除其对水生植物的影响。证实了蓝藻死亡腐烂后的降解液极有可能是导致沉水植物消亡的主要原因。
刘丽贞秦伯强朱广伟宋玉芝王小冬丁艳青
关键词:穗花狐尾藻水质
太湖秋季真光层深度空间分布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估算被引量:40
2008年
基于2004年10月对全湖67个采样点水下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和各光学活性物质浓度的测定,分析了真光层深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实测的叶绿素a浓度,真光层深度,PAR强度,由水温计算得到的最佳固碳速率以及由经纬度计算的日照周期等,在垂向归纳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的支持下估算了全湖秋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真光层深度的变化范围为0.37-5.27m(均值为1.52±1.06m),高值出现在东太湖、胥口湾、东西山之间等水生植物分布茂盛的草型湖区,而在梅梁湾、湖心区以及西南面的开阔湖区真光层深度均较小.回归分析显示,真光层深度主要受制于非色素颗粒物浓度,浮游植物和溶解性有机物的贡献相对要小得多.叶绿素a浓度和VGPM模型估算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分别1.21-53.59μg/L、77.4-2484.9mg/(m2·d),其时空分布基本一致,高值出现在富营养化的藻型湖区梅梁湾,低值出现在胥口湾和西南开阔湖区.VGPM模型和经验模式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值比较接近并存在显著相关(r2=0.79,p<0.0001),两类模型全湖的均值分别为694.5±492.0、719.8±315.4mg/(m2·d),但由于VGPM模型考虑到真光层深度、温度、PAR强度以及日照周期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其变化范围明显大于经验模型,也更能反映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
张运林冯胜马荣华刘明亮秦伯强
关键词:太湖真光层深度叶绿素A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太湖水体水温垂向分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3
2011年
为揭示大型浅水湖泊水温分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温度链,高频观测太湖水温分层的周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太湖水体水温的垂向温差绝大多数处在0~1℃,部分处于1~4℃,偶尔超过4℃;太湖水体水温垂向温差存在季度、月、日差异,相应的分层位置也不同;水温分层影响因素包含太阳辐射、气温、风速、水密度和比热、藻华堆积等。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水温垂向温差先增加后减小,峰值出现在太阳辐射强度700 W/m2时。在夏秋季节风速低于4 m/s时,水温垂向温差随着风速增加而下降,而超过4 m/s时,则变化不大。气温的急剧变化容易使水体垂向产生较大温差。冬季低温期间由于水体密度和比热特性会产生逆温层。夏季藻华堆积可产生短期水温垂向较大温差。研究表明,作为一个水动力扰动频繁的大型浅水湖泊,仍然会存在短暂的水温分层,分层特征受气象条件控制。本研究成果对研究大型湖泊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湖泊生态模型构建和营养盐内源释放规律都有参考价值。
赵林林朱广伟陈元芳李未朱梦圆姚昕蔡琳琳
关键词:浅水湖泊水温分层太阳辐射风浪扰动蓝藻水华
天目湖溶解氧变化特征及对内源氮释放的影响被引量:36
2010年
为弄清水库水体溶解氧(DO)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于2006、2007年对天目湖水体DO和其他水质参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表层水体,在非夏季月份,温度增加会导致DO浓度和饱和度降低;而在夏季月份,由于浮游生物的活动,导致表层DO浓度较高,并可能出现过饱和的现象。对于中、底层水体,温度分层是影响DO浓度的关键因素。温跃层存在期间底层出现缺氧现象,温度分层消失时底层又出现复氧现象,致使在1a之中底层DO存在缺氧-复氧-缺氧交替循环的现象。水库DO浓度对内源氮的释放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大坝取水口附近,由于夏季底层水体缺氧,导致沉积物中氨氮向底层水体释放,并导致同期表层水体氨氮浓度也有所升高。对于疏浚前后水体氨氮的调查分析表明,底泥疏浚可以有效地减少夏季内源氮的释放,从而降低了DO浓度变化对氮释放的影响强度。
贺冉冉罗潋葱朱广伟陈伟民周世平高荣平
关键词:溶解氧(DO)温度分层氮释放
武汉东湖铜锈环棱螺的种群动态及次级生产力被引量:10
2009年
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对武汉东湖铜锈环棱螺的种群生态学进行了周年研究.铜锈环棱螺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92.2ind./m2和142.83g/m2,密度和生物量的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157ind./m2)和11月(205.78g/m2);东湖铜锈环棱螺为一年一代,其一年中种群含有5个年龄组,其中1998年龄组占绝对优势.利用瞬时增长率法计算东湖铜锈环棱螺的周年生产量带壳湿重为91.56g/m2,去壳干重为5.32g/m2,P/B系数为0.64.同时研究了铜锈环棱螺的生产力动态变化,其生产量累积多数季节均有发生,且以1998年龄组占优.
龚志军李艳玲谢平
关键词:铜锈环棱螺
用FISH技术检测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细菌优势种群在冬夏两季的变化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FISH技术对2008年冬、夏两季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细菌优势种群的丰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中,选取荧光素标记的特异寡核苷酸探针,与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的四类细菌优势种群α-变形菌(α-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β-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γ-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①所测定的四类细菌优势种群占总细菌的比例在冬季均显著高于夏季(P<0.01);②水体中α-proteobacteria的丰度随TP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R^2=0.860,P<0.01);③随着Chl.a浓度的增加,水体中细菌的丰度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其中的γ-proteobacteria,其增大趋势更加显著(R^2=0.857,P<0.01);④细菌种群的丰度受水体中PO_4^(3-)浓度的影响,尤其是对Bacteroidetes的影响更加显著(R^2=0.733,P<0.05)。
沈燕高光汤祥明晁建颖
关键词:太湖荧光原位杂交丰度
天目湖水质演变及富营养化状况研究被引量:43
2009年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城市的湖泊型水库富营养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对策,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天目湖(沙河水库)为研究对象,在2006年对其水质情况进行了每月1次的周年调查,2007年5月~2007年12月又进行了隔月1次的水质调查.2006年调查结果表明,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49 mg/L和0.06 mg/L,较2001~2002年分别增长了2.7倍和2.0倍;水体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值为3.68 mg/L,比2001~2002年稍有增加;水体透明度(SD)的平均值为1.2 m,比2001~2002年下降了25 cm,2006年藻类生物量平均值为46.39 mg/L.天目湖已经由2001~2002年的中-中富营养化状态转变为2006年的中富营养化状态.根据2006年水质调查结果以及沉积物、渔业生产、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综合调查结果提出并实施了天目湖的治理方案,即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农业面源、入湖河流、旅游业等外源性污染以及降低水土流失造成的入湖悬浮物质含量以提高水体透明度,从湖泊外源、内源以及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三者之间的关系着手制定天目湖治理方案.2007年水体TN的平均浓度为1.25 mg/L;TP平均浓度为0.05 mg/L;藻类生物量平均值为22.56 mg/L.2007年的再次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水体营养盐含量以及浮游生物量的降低已初见成效.
高永霞朱广伟贺冉冉王芳
关键词:富营养化营养盐水库水质
不同方法估算太湖叶绿素a浓度对比研究被引量:21
2009年
基于2006-01-07~2006-01-09和2006-07-29~2006-08-01太湖地面实测高光谱数据以及同步水质参数数据,对比分析了三波段模型、两波段模型、反射峰位置法、一阶微分法4种方法用于估算太湖叶绿素a浓度的精度,并讨论其应用于遥感影像中估算叶绿素a浓度的可行性.2次采样3类水色参数总悬浮物、叶绿素a浓度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在440 nm处吸收系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24~285.20 mg.L-1、4.83~155.11μg.L-1和0.27~2.36 m-1.前述4种方法在反演太湖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时都取得较高的精度;决定系数分别为:0.813、0.838、0.872、0.819,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3.04、12.12、13.41、12.13μg.L-1;相对误差分别为:35.5%、34.9%、24.6%、41.8%.反射峰位置法估算精度最高,但应用到叶绿素a浓度遥感影像估算比较困难.三波段模型和两波段模型的反演结果优于传统的一阶微分法,且在卫星遥感反演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根据模拟MERIS数据,分别得到最优三波段模型[R-1(665)-R-1(709)]×R(754)和两波段模型R(709)/R(681),其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相对误差分别为0.788、13.87μg.L-1、37.3%和0.815、12.96μg.L-1、34.8%,反映了MERIS数据能非常好地应用于太湖这类浑浊二类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精确估算.
李云亮张运林李俊生刘明亮
关键词:太湖叶绿素A反演遥感反射率
太湖水体理化指标在夏季短时间尺度上的分层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17
2011年
通过连续9d(2010年7月24日至2010年8月1日)对太湖水体理化指标垂向分层的高频率观测,揭示太湖多指标垂向分层规律.观测表明:(1)太湖中各水质指标频繁出现分层现象,但不稳定;(2)分层的主要控制因素包含气温的日变化、蓝藻水华堆积与风浪扰动等;(3)气温和太阳辐射日变化影响水温分层,水温垂向变幅可达3.94℃,进而影响其他水质理化指标分层;(4)蓝藻水华堆积是影响水体理化指标垂向分层最强烈的因子,堆积发生时水体各理化指标垂向分层明显,垂向变幅溶氧达8.67mg/L,溶解氧饱和度达122.8%,电导率达48μC/cm,pH达1.49,叶绿素达9.1μg/L,浊度达26.5NTU;(5)随着风速的增加,除浊度外其他指标分层明显减弱,在大风期水体理化指标基本无分层现象,小风期则容易形成分层,但对分层的影响程度小于蓝藻水华堆积.研究表明,尽管太湖是大型浅水湖泊,长时间的分层不会形成,但是水体各理化指标昼夜或1-2d的短时期尺度垂向分层现象经常出现,对水生物、水气界面和水土界面物质交换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湖泊水质高频观测等调查方案设计中应充分考虑.
赵林林朱梦圆冯龙庆刘笑菡朱广伟陈元芳秦伯强
关键词:浅水湖泊蓝藻水华风浪扰动
湖北网湖^(137)Cs、^(210)Pb计年与沉积速率研究被引量:19
2008年
采用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计年法测定百年来湖北网湖沉积物的年代,据此计算出网湖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2种计年方法测得的沉积速率基本一致,以1954年和1963年为时标,137Cs测得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594cm·a-1和0.557cm·a-1.210Pb计年法CIC模式计算得到网湖平均沉积速率为0.56cm·a-1.CRS模式得到百年来网湖沉积速率变化较大,20世纪50年代以前,平均沉积速率为0.2cm·a-1左右;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平均沉积速率上了一个台阶,约为0.4cm·a-1;80年代中期以后平均沉积速率攀升至约0.6cm·a-1,网湖沉积速率变化与湖区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
史小丽秦伯强
关键词:^137CS沉积速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