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SS2013AA100904)
-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晓青冯浩李毅余坤张沛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滴灌两点源交汇入渗的斥水土壤水分运动规律被引量:3
- 2013年
- 基于室内滴灌两点源交汇的水分入渗试验,对比研究了滴头间距为30 cm、滴头流量为0.41 mL/min条件下,斥水和亲水土壤的湿润锋变化和含水率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湿润体交汇前和交汇后,亲水土壤湿润锋都较光滑,形状呈1/4椭圆形,水平湿润锋比垂直的长,亲水性塿土和盐碱土交汇时间分别为1 270和2 79 min.斥水土壤的湿润锋明显不如亲水土壤光滑,部分位置出现优先流,斥水塿土和盐碱土交汇时间分别为40和210 min.不同条件下湿润锋的定量关系可采用对数和幂函数,拟合的决定系数均达到0.86以上.入渗的交汇面上,水平和垂向湿润锋与时间关系均可用对数关系描述,拟合的决定系数均达到0.98以上.塿土滴头下方垂向剖面上的土壤水分分布最均匀,湿润面近似圆形;塿土交汇面的次之,但仍比盐碱土的含水率等值线图规则.2种斥水土壤在不同深度上的水分分布都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空间不均匀性.总体上,亲水性塿土的水分运动比亲水性盐碱土更具规律性,斥水土壤水分运动由于出现非稳定流,因此比亲水土壤的更不规律.相关成果可为在斥水土壤中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供技术参考.
- 李毅关冰艺
- 关键词:滴灌
- 生物质炭与不同形态氮肥配施对黄绵土氮素矿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将生物质炭施用于西北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旨在探讨不同形态化学氮肥施用下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及无机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化学氮肥会提高土壤无机氮累积量,但会在无机氮释放高峰过后显著降低氮素矿化速率;其中,施用酰胺态氮肥和铵态氮肥对土壤氮素的矿化抑制作用强于施用硝态氮肥。(2)在无机氮释放高峰过后,生物质炭的施用会显著降低施用酰胺态氮肥处理下的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及净氮矿化速率,降低幅度分别为64.9%,44.6%和47.7%,且其降低程度在较低土壤含水量水平大于较高土壤含水量,而对施用硝态氮肥和铵态氮肥无显著影响。(3)生物质炭的施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施用酰胺态氮肥和铵态氮肥处理下的无机氮累积量,且在较低土壤含水量下无机氮累积低于较高土壤含水量处理。综合考虑,旱地施用酰胺态氮肥或铵态氮肥配合施用生物质炭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无机氮累积量,从而降低氮素损失的风险。
- 袁瑞娜赵英张阿凤刘小玉潘小莲
- 关键词:旱地土壤生物质炭土壤氮素矿化
- 砾石覆盖量对农田水分与作物耗水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6年
-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夏玉米-冬小麦轮作条件下砾石覆盖量对土壤水分动态、作物耗水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砾石覆盖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对降水的保蓄能力,且主要体现在0~40 cm土层,100~200 cm土壤贮水量变化不明显。在夏玉米-冬小麦各生育期,砾石覆盖措施提高土壤贮水量主要体现在作物苗期和拔节期,其中,S8(砾石覆盖量8 kg/m2)处理提高土壤贮水量效果最好,较无覆盖处理(CK)分别增加12.77%和6.63%。作物耗水系数随着砾石覆盖量的增加而减小。砾石覆盖夏玉米、冬小麦WUE和PUE分别较CK处理最大提高了33.05%、26.65%和12.68%、20.00%,差异显著。此外,作物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得到显著提高,夏玉米生长季,各处理其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4.45%~26.66%和5.81%~25.78%,冬小麦生长季,其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2.06%~15.34%和2.32%~26.49%。
- 冯浩刘晓青左亿球余坤
- 关键词:砾石覆盖农田水分耗水系数水分利用效率
- 砾石覆盖量对夏玉米作物系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为评价半湿润易旱地区砾石覆盖对土壤贮水量、作物生长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利用杨凌地区夏玉米2014年实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砾石不同覆盖量下全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并根据FAO推荐的分段单值平均法,计算夏玉米各生育期作物系数,以及砾石不同覆盖量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砾石覆盖的保水效果主要体现在作物生长初期,拔节期最大砾石覆盖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量较对照增大12.8%,后期由于冠层覆盖影响其效果减弱;夏玉米全生育期作物系数与覆盖量呈线性关系;覆盖量越大,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也相应增加;叶面积和株高与作物系数有着较好的回归关系,可以对生育期内的玉米蒸散量进行预报;砾石覆盖可以缩短夏玉米生育期的天数,最大可缩短19 d;砾石覆盖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且在该试验覆盖量范围内,覆盖量越大,增产增效越明显,随覆盖量增加,各处理分别较对照提高4.65%~38.17%;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随覆盖量的增大分别较对照提高2.94%~32.99%。
- 刘晓青左亿球冯浩李毅
- 关键词:夏玉米砾石覆盖参考作物腾发量作物系数水分利用效率
- 基于光谱反射率的两种土壤有机质数学建模方法对比(英文)被引量:6
- 2016年
- 已有土壤有机质的光谱预测模型其适用性受建模样本的采样尺度、土壤类型及光谱参数限制,需要在大尺度及范围上进一步检验适用性,并比较分析不同建模方法的建模效果以寻求适用性更好、精度更高的定量模型。在黑河上游大尺度范围采得225个土壤样品,进行了土壤有机质(SOC)及光谱反射率测定后将样本划分为建模集(180个土样)与验证集(45个土样)。将土壤光谱反射率(R)变换处理后得到连续统去除(CR)、倒数(REC)、倒数之对数(LR)、一阶微分(FDR)及Kubelka-Munck变换系数共6种指标,针对建模集分别采用逐步线性回归与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12种光谱指标与SOC的数学模型,并采用验证集进行模型预测效果评价。结果表明:(1)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或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模,LR指标对SOC变化的解释效果都是最好,是SOC的最优预测因子。(2)基于LR指标建立的SOC模型中,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比逐步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更好,相较于黑河上游已有的经验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的模型的预测效果也更好。(3)采用本实验的225个土壤样品对比验证了黑河上游仅有的SOC模型。该模型的SOC预测值与实测值通过了均值T检验且Pearson相关系数达0.826,表明在局部典型区域建立的SOC预测模型,可以应用到更大尺度上的土壤有机质预测研究。
- 张沛李毅
- 关键词:偏最小二乘回归光谱
- 不同滴头流量下再生水灌溉对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由于淡水资源短缺,再生水灌溉在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地区被广泛应用。本研究中,选用砂土和盐碱土进行再生水滴灌试验,径向取样测定相同滴头流量条件下砂土、盐碱土剖面土壤的含水率并研究其湿润锋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滴头流量越大,相同时间内湿润锋半径越大,且含水率分布越不均匀。滴头流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土壤的含水率,因此应该选择合适的滴头流量进行滴灌。
- 商艳玲
- 关键词:再生水水分运移
- 砾石覆盖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及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不同砾石覆盖量对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以及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不同的砾石覆盖量(0,2,4,6和8kg/m^2)处理,通过连续2年大田试验,探讨不同覆盖量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覆盖量的增加农田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增大,砾石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冬小麦苗期8kg/m^2(S8)砾石覆盖量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对照增加10.09%和11.92%(P<0.05),灌浆期差异不显著,成熟期增加8.87%和9.08%(P<0.05)。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叶面积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分别在灌浆和拔节时期达峰值,灌浆期砾石覆盖量8kg/m^2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较对照分别增加35.03%和18.17%,拔节期砾石覆盖量8kg/m^2处理叶面积指数较对照分别增加10.79%和10.00%。随覆盖量的增加,冬小麦生育期呈现缩短趋势,其中砾石覆盖量8kg/m^2处理比其他处理缩短了1~5d。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冬小麦籽粒产量分别较CK高1.98%~12.13%和2.06%~15.34%,且随覆盖量增大冬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结论】本试验条件下,8kg/m^2砾石覆盖量效果最佳。
- 刘晓青冯浩王冬林余坤左亿球
- 关键词:砾石覆盖冬小麦土壤贮水量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