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705024)
- 作品数:2 被引量:46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少波谢起浪黄晓林彭欣仇建标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温州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乐清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被引量:30
- 2011年
- 于2006年9月和2007年5月对乐清湾5条潮间带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3种,其中软体动物40种,多毛类25种,甲壳动物24种,棘皮动物9种,其它动物15种。从季节来看,物种数秋季(81种)高于春季(68种),但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春季(分别为(91.90±59.14)g/m2和(1541±1261.41)个/m2)明显高于秋季(29.20±22.20)g/m2和(201±52.97)个/m2);春季以焦河蓝蛤[Potamocorbula ustulata(Reeve)]幼体、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Benson)]、婆罗囊螺[Retusa(Coelophysis)boenensis(A.Adams)]、绯拟沼螺[Assiminea latericea H.et A.Adams]为主要优势种,而秋季以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彩虹明樱蛤、淡水泥蟹[Ilyoplax tansuiensis Sakai]、巢沙蚕[Diopatra neapolitana DelleChiaje]为主要优势种,说明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随着季节有着较大的变化。各断面的Shannon-Winner指数(H')为2.34-3.31,平均为2.85±0.35;Margalef's species richness指数(d)为3.02-6.42,平均为4.29±1.10;Pielou's evenness指数(J')为0.46—0.73,平均为0.62±0.09。运用ABC曲线、等级聚类和MDS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群落结构已受到中度干扰,稳定性差。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向次生型群落转化,原因可能与过度采捕、生境恶化、海岸工程以及围塘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 彭欣谢起浪陈少波黄晓林仇建标仲伟关万春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优势度
- 乐清湾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被引量:17
- 2009年
- 随着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从浙江典型海湾乐清湾入手,分析了乐清湾生态系统脆弱性形成的机制,即自然和人为多种复杂动力因素形成的相互耦合作用下导致生态系统出现了脆弱性,其脆弱性可分为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两类。固有脆弱性主要由陆海动力作用形成的,包括径流、气温、降水、波浪、潮流等环境因素。特殊脆弱性由人类开发活动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海岸工程、滩涂围垦、水产养殖、污染等非环境因素。综合以上原因,指出了乐清湾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并已接近不健康边缘,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虽然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但已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划的要求,严重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乐清湾生态系统脆弱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体受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程度显著,氮磷比失衡,春季全湾水质为劣四类,夏季76%的海域水质为四类或劣四类;(2)海湾自然水域实际面积缩小近四分之一,纳潮量相应减少了近5.79%;(3)生物多样性降低,总生物量和物种数逐年下降,海洋食物链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4)养殖区沉积物质量下降,在水动力作用下易造成"二次污染";(5)周边的渔业经济下滑,捕捞鱼类个体偏小,且低值鱼类较多。最后对乐清湾生态系统脆弱性修复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主要应落实海洋环境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入海污染物控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防治海水养殖污染、利用大型海藻修复水域富营养化以及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报和执法管理体系,使海洋生态系统重新进入良性循环,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发展空间。
- 彭欣仇建标陈少波谢起浪李尚鲁黄晓林
- 关键词:脆弱性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