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18040)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孙超李定国兰玲胡俊杰汪保灿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溶酶
  • 2篇体外
  • 2篇纤溶
  • 2篇纤溶酶
  • 2篇纤溶酶原
  • 2篇纤溶酶原激活
  • 2篇纤溶酶原激活...
  • 2篇激活物
  • 2篇干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源性
  • 1篇髓源性
  • 1篇体外研究
  • 1篇尿激酶
  • 1篇尿激酶型
  • 1篇尿激酶型纤溶...
  • 1篇尿纤溶酶原激...
  • 1篇转导
  • 1篇细胞

机构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李定国
  • 3篇孙超
  • 2篇胡俊杰
  • 2篇兰玲
  • 1篇陈源文
  • 1篇陈颖伟
  • 1篇汪保灿

传媒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转基因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移植对肝纤维化大鼠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基因修饰骨髓源性肝干细胞(BDLSC)移植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细胞外基质(ECM)积聚的影响。方法体外将携带人uPA基因的腺病毒(AduPA)转染BDLSC。采用皮下注射CCl4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纯系Fish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DLSC组(尾静脉注入2×10^6BDLSC)和BDLSC—uPA组(尾静脉注入2×10^6AduPA转染的BDLSC),各9只。观察各组大鼠肝功能和血清ECM水平的变化;采用半定量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COLⅠ、COL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3、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1、2mRNA的表达。结果BDLSC—uPA组大鼠肝功能明显改善;血清ECM水平和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和BDLSC组;肝组织COLⅠmRNA(38.9±2.7)、COLⅢ mRNA(8.5±1.6)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和BDLSC组(均P〈0.05),MMP-2 mRNA(157.5±32.6)、MMP-3 mRNA(105.5±14.6)、MMP-9mRNA(187.5±22.8)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和BDLSC组(均P〈0.05),而TIMP-1、2mRNA的表达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PA基因修饰BDLSC移植可能通过上调MMP的表达。促进ECM的降解,从而改善纤维化大鼠的肝功能,抑制大鼠肝纤维化。
孙超李定国陈源文陈颖伟汪保灿
关键词:尿纤溶酶原激活物基质金属蛋白酶类骨髓源性肝干细胞
LentiviralHGF的构建及其体外对β_2m^-/Thy-1^+ BDLSCs影响的
2009年
目的构建携带大鼠HG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观察慢病毒对体外分选的β2m-/Thy-1+BDLSCs转染效果及影响。方法采用RT-PCR法从大鼠肝脏中提取HGF基因,并将其克隆到穿梭质粒TG006,与包装质粒一起在293T细胞中重组产生LentiviralHGF慢病毒。通过免疫磁珠法体外分选出β2m-/Thy-1+BDLSCs;采用荧光显微镜检测LentiviralHGF对BDLSCs的转染效率;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HGF的蛋白分泌水平;采用MTT法和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病毒对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从纤维化大鼠肝脏中成功克隆出HGF基因,并构建LentiviralHGF慢病毒;慢病毒能高效转染BDLSCs。转染慢病毒的BDLSCs向胞外分泌高浓度的HGF。转染LentiviralHGF后,细胞增殖能力提高,ALB表达阳性。结论LentiviralHGF能高效转染BDLSCs,两者结合为肝纤维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胡俊杰孙超兰玲李定国
关键词:慢病毒基因转导
腺病毒介导人uPA感染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研究
2009年
目的体外分选与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用腺病毒介导的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体外感染原代MSCs,观察病毒的转导效率及对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黏附培养分离纯化MSCs,并采用免疫组化DAB显色法鉴定;荧光显微镜检测uPA的转染效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uPA在MSCs中的表达;MTT法检测病毒对MSCs增殖的影响。结果分选培养的MSCs呈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形态,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和CD90阳性,CD34和CD45阴性;随着病毒感染滴度增高,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率亦呈增高趋势。当感染复数(MOI)=80且病毒转导72 h后,GFP阳性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达(94.0±1.5)%,可稳定表达7 d以上,且对MSCs的增殖无明显影响。结论MSCs是一种理想的基因过表达载体,稳定分泌uPA蛋白,可用于肝纤维化的研究。
胡俊杰孙超兰玲李定国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肝纤维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