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D08B04) 作品数:28 被引量:449 H指数:9 相关作者: 丁为民 秦宽 方志超 王金武 赵思琪 更多>> 相关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稻茬田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方式的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总结分析稻茬田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方式的应用情况,针对其中两种较为典型的秸秆还田作业方式,就土壤容重和紧实度两个指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稻麦轮作田普遍存在上松下实的情况,而且下层土壤的紧实度已达到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和限制增产的程度。在满足作业方式简捷高效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和试制样机,对如何降低土壤紧实度进行了初步试验与探究,证明了在稻秸秆全量覆盖的情况下,实行少免耕播种能够保证小麦的播种质量。 程玉龙 张礼钢 翟步顺 缪昌根关键词:小麦 耕作 土壤容重 紧实度 作业方式 酸、碱、氧化试剂与低温冻融联合预处理对高粱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被引量:5 2022年 以高粱秸秆为原料,分别研究酸、碱、氧化试剂与低温冻融联合预处理对高粱秸秆与沼泥混合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预处理后各试验组高粱秸秆组分含量比CK对照组均有显著变化(p<0.05),木质素去除率在29.85%~41.71%之间,纤维素相对含量提高率在10.08%~17.27%之间,半纤维素去除率在1.30%~9.62%之间。预处理可有效改变高粱秸秆宏观和微观结构,改变高粱秸秆的组织结构特性,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的连接被打断,木质素被脱除。各试验组累积甲烷产量比CK对照组显著提高30.69%~90.28%,经5%冰乙酸和低温冻融联合预处理后的试验组在试验周期内有最大累积甲烷产量351.85 mL/(g·VS)。Logistic增长曲线方程对于高粱秸秆与沼泥混合厌氧发酵产甲烷规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可对累积甲烷产量做出合理解释和准确预测,经济性和能量分析可为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李天沛 丁为民 柴喜存 郭彬彬 孙杰关键词:生物质能 甲烷 厌氧发酵 复式耕整机耕深与耕宽稳定性分析与试验 被引量:26 2016年 针对设计的复式耕整机出现的耕作稳定性问题,结合复式耕整机整体结构及工作原理,从牵引、水平面内受力、机器振动3个角度分析影响耕作稳定性因素,确定影响耕作稳定性关键因素为牵引角、犁体配置斜角、旋耕刀升角。以牵引角、犁体配置斜角、旋耕刀升角为试验因素,以工况耕深稳定系数和工况耕宽稳定系数为性能评价指标进行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因素对评价指标影响程度从高到低皆为:犁体配置斜角、牵引角、旋耕升角,当各影响因素分别取值为17.3°、27.8°、72.6°时,工况耕深稳定系数和工况耕宽稳定系数分别为91.8%、93.4%。以影响因素最优参数组合为基础进行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后工况耕深稳定系数和工况耕宽稳定系数为91.5%、93.1%,与软件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且其他耕作指标均达到农艺要求。该研究可为复式整地机械的耕作稳定性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秦宽 丁为民 方志超 杜涛涛 赵思琪 王朕关键词:农业机械 稳定性 耕深 耕宽 分层旋耕对水稻土耕层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稻麦轮作制因稻季土壤淹水沉实及长期浅耕等因素导致耕层浅薄、土壤硬化,成为阻碍旱季作物生长的主导因素,拟论证使用分层旋耕(stratified rotary tillage,SRT)实现水稻土深松的技术可行性.[方法]构建原位分层旋耕试验台,通过对比分析免耕(no tillage,NT)、常规旋耕(conventional rotary tillage,CRT)与分层旋耕3种耕作方式的稻茬麦各生理期的土壤持水量、密度、含水率、土壤硬度等的连续变化情况,论证分层旋耕对水旱轮作制旱作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分层旋耕可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SRT与NT和CRT相比,可有效增加土壤疏松层深度、提高土壤持水量、降低土壤密度与贯入阻力.SRT处理后10-20 cm土层的平均持水量分别比NT、CRT高3.6%和3.5%,平均密度分别比NT、CRT低0.14和0.13 t·m^-3,麦季各时期土壤含水率明显提高,分别比CRT、NT高0.34%和1.21%.SRT明显降低0-30 cm的平均贯入阻力,其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SRT、CRT和NT;SRT比CRT增加耕层厚度10 cm.[结论]分层旋耕耕作是解决水旱轮作区土壤硬化的适宜耕作技术,分层旋耕有利于改善稻茬田的土壤物理性状,从而利于促进旱季作物的生长. 张军 丁启朔 丁为民 李毅念 邱威 陆明洲 薛金林 田永超关键词:土壤物理性状 水稻土 利用农业废弃物对青霉菌进行固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 被引量:5 2018年 筛选出1株产纤维素酶菌株并进行鉴定,为微生物肥料生产筛选菌种资源。采用刚果红染色、综纤维素、滤纸、微晶纤维素培养基等方法,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产纤维素酶菌株ZH1,经形态学分析、18S r DNA分子进化树分析,鉴定菌株为赭绿青霉(Penicillium ochrochloron);采用单因素试验对产纤维素酶的青霉菌菌株进行固体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0℃、发酵液初始p H值为4、料水体积比为1.0∶3.0、接种量为0.5 m L及氮源为花生饼粉时,滤纸酶(FPase)在发酵3 d时有最大的产酶活性;通过优化试验,赭绿青霉达到了较高的产纤维素酶能力,为纤维素酶进一步工业化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訾慧 白洪志 王惠 韩晓日 刘宁 黄玉茜 韩梅 杨劲峰关键词:固体发酵 纤维素酶 青霉菌 农业废弃物 热过氧化氢预处理对花生秸秆酶解的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以花生秸秆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热H2O2预处理对花生秸秆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组均显著(p〈0.05)可提高酶解还原糖产量,进一步设计正交试验对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00℃,2h,6%H2O2可作为最优预处理条件,在该预处理条件下酶解还原糖产率相比于未处理秸秆,提高154.56%。分别对预处理前后花生秸秆成分、化学特性以及物理结构进行测定,并分析热H2O2能有效提高花生秸秆酶解效率的原因。 熊佳定 丁为民 王文鑫 Muhammad Hassan 孙元昊 李志伟关键词:过氧化氢 酶解 结构特征 茶园切抛组合式开沟刀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2 2021年 针对茶园机械化开沟抛土性能不理想、无专用刀具的问题,设计了适用于茶园开沟的切抛组合式开沟刀。对抛土刀抛土片的抛土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确定其关键参数抛土片宽度为8 cm、倾斜角为30°时,可保证抛土刀横向抛土幅宽满足农艺要求。性能试验表明:切抛组合式开沟刀单侧抛土幅宽为22.7 cm、抛土均匀性系数为90.3%、覆土厚度为2.1 cm、开沟深度稳定性系数为87.8%、沟底浮土厚度为1.2 cm,对照组单一开沟刀为13.4 cm、84.3%、2.4 cm、82.3%、2.5 cm,说明切抛组合式开沟刀更符合茶园开沟实际需求,抛土均匀性与开沟稳定性更好,所抛土壤不易落入沟内。功耗分析试验表明,与单一切土刀相比,切抛组合式开沟刀抛土的正后侧区域冲击力减小,抛土上方区域冲击力减小,从而导致其抛土总冲击力减小,因此,该组合式开沟刀提高了开沟抛土质量,同时未明显增大开沟功耗。 秦宽 梁小龙 曹成茂 丁为民 吴正敏 方梁菲关键词:茶园 冬季温室土壤中不同方式添加水稻秸秆的腐解及其土温效应研究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冬季温室土壤不同方式添加水稻秸秆的土壤温度变化及秸秆腐解率的变化,为探讨水稻秸秆移位用于冬季温室土壤增温提供参考。[方法]考虑秸秆用量、秸秆粉碎、添加养分和添加腐熟菌剂等4个因素,设计了7个秸秆还田方式处理,以不添加秸秆为对照,采用多点温度测量装置测定土壤温度,通过测定秸秆失重率及残余秸秆灰分含量等表征秸秆腐解率。[结果]水稻秸秆辅以牛粪或腐熟菌剂在冬季温室沟埋腐解,可显著提升冬季温室土壤表层土温,有效缩小土壤温差:在冬季气温最低时,水稻秸秆辅以牛粪处理比对照提升土温0.8℃,辅以腐熟菌剂处理比对照提升土温1.1℃;在90 d的试验期间,所有秸秆处理土壤温差平均降低0.7℃,而水稻秸秆辅以牛粪处理土壤温差降低2.0℃,秸秆量为2%的处理土壤温差平均降低2.9℃,但秸秆量为1%且辅以腐熟菌剂处理土壤温差平均降低3.1℃。秸秆在温室内集沟还田并辅以适宜的辅助剂还可提高水稻秸秆的腐解率:试验期结束后,未添加辅助剂的秸秆处理组的秸秆失重率为55.96%,辅以腐熟菌剂处理组的秸秆失重率提高到58.33%;辅以牛粪的处理中,腐解产物的残余灰分含量比对照提高12.6%,辅以腐熟菌剂的处理比对照提高26.0%。[结论]水稻秸秆配施菌剂集沟添加于冬季温室能促进秸秆腐解,提升土温,降低温差,是为温室植物生长提供稳定温度环境的有效方式。 朱奇 陈青春 刘玉涛关键词:水稻秸秆 温室 稻麦秸秆还田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7 2014年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都有着积极影响,它也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标志,秸秆还田是恢复和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基本途径。阐述了我国稻麦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并按照秸秆还田的深度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分析,从中梳理出秸秆还田作业机的发展历程和方向,并对今后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程玉龙 张礼钢关键词:秸秆还田 稻麦 有机质 微生物菌喷施对集沟还田稻麦秸秆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5年 在稻麦轮作、秸秆集沟还田模式下,针对沟内秸秆因腐解过慢而妨碍下茬作物正常生长的问题,利用微生物复合菌对秸秆的催腐特性,采用已研制的稻麦联合收获开沟埋草多功能一体机的喷施功能,对沟内秸秆进行喷菌使其快速腐解还田。为考察菌剂对秸秆的腐解效果,设计了裂区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观察期内,夏季麦秸秆在液体菌剂+覆土处理下腐解率达74.60%,远高于对照组(不施菌剂+覆土)的12.80%,也高于未覆土+液体菌剂处理的44.11%,表明适宜的菌剂对麦秸秆有较好的促腐效果;冬季稻秸秆在各菌剂处理下秸秆的腐解率均不超过30%,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粉末状菌剂的各处理腐解率均在25%以下,促腐效果不明显,表明粉剂在该模式下适用性有限。该研究为集沟还田的秸秆进一步处理提供了参考。 方志超 刘玉涛 丁为民 陈玉仑 秦宽关键词:微生物 稻麦轮作 秸秆腐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