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473102)
- 作品数:8 被引量:448H指数:7
- 相关作者:陈百明王秀芬毕继业王秀兰周小萍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农户粮食生产函数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被引量:38
- 2007年
- 论文利用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了常熟市粮食生产的Cobb-Douglas函数,结合偏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影响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稳定和提高粮食单产的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①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和复种指数对单产有显著的正影响(偏相关系数(PCC)分别为0.331和0.430;零假设条件成立的概率(P)分别为0.002和0.000);②农户劳动力的投入与其兼业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粮食单产(产出弹性(EO)分别为0.049和-0.0001;P分别为0.749和0.828);③在常熟市目前的施肥水平下,氮肥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负影响,磷肥基本没有影响,钾肥则有显著的正影响(EO分别为-0.070,-0.039和0.127;P分别为0.007,0.358和0.001);④资本投入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正影响(EO为0.596,P为0.000),这种正影响主要来源于机械资本的贡献(PCC为0.242;P为0.026);⑤秸秆还田率对粮食单产有着显著的正影响(EO为0.002;P为0.000)。稳定和加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提高小麦种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研制与推广水稻的插秧与收割机械,引导农户使用以电为主的水稻秸秆替代燃料将是提高常熟市粮食单产的重要政策措施。
- 宋伟陈百明陈曦炜
- 关键词:农户单产
- 秸秆气化商业化发展的驱动与制约因素分析被引量:20
- 2007年
- 秸秆气化是一项方兴未艾的新兴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而在秸秆资源气化的商业化发展过程中,明显的驱动因素和不利的制约因素并存。论文在调研后认为,其驱动因素包括:农户对包括秸秆燃气在内的高品位能源具有较强的需求;有利于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缓解国家商品能源供应压力等明显的外部性效益;政府在初始阶段对秸秆资源的重视和推动。其制约因素包括:由于秸秆燃气价格偏低,提价可能性小,燃气用户规模小,用途单一,秸秆气化站初始投资较高,使得秸秆气化站的经济效益尚不明显;政府扶持过程中暴露出非市场行为的缺陷;秸秆气化技术的成熟性与实用性不强,秸秆气化设备及施工验收体系的标准化不够完善。
- 陈百明陈安宁张正峰杜红亮
- 关键词:秸秆气化
-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被引量:129
- 2008年
- 主要利用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从城镇土地数量、人均城镇土地、城镇建设占地、城镇内部用地结构和城镇土地空间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并将这一阶段的主要城镇土地利用问题归结为总量失控、粗放利用、影响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危及社会和谐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失调,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最后从合理引导城镇扩张并加强农地保护、优化区域和城镇内部用地结构布局、多手段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土地、统筹协调区域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以及防治并举促进城镇土地生态良性化等角度探讨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用地策略。
- 刘新卫张定祥陈百明
-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土地利用
- 气候变化对山西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影响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旅游气候舒适度对旅游者出行以及旅游地开展旅游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山西省气象站50年气象站的资料,对反映气候舒适度的两个指数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进行计算,并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从年代、年际两个方面对山西省50年来4月、5月、9月及10月的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总体变化趋势和站点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从气候适宜度的总体变化来看,山西省这4个月的温湿指数表现为上升的趋势,风寒指数表现为下降的趋势,都朝着人体感觉更加舒适的方向变化,且山西省的旅游适宜期总体上有延长的趋势;从空间变化趋势来看,得出了在山西省的西南—东北一线,即五台山、原平、太原、隰县、临汾等站点,温湿指数上升趋势明显,风寒指数下降趋势明显的结论,为山西省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活动组织开展提供了气象气候方面的科学依据.
- 王秀兰吴亚琪王秀芬
- 关键词:气候舒适度温湿指数
- 新形势下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分析被引量:39
- 2005年
- 保护耕地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96年以来,我国实行了耕地动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但耕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耕地总量也未能实现动态平衡。基于上述现状,本文界定了新形势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提出了评价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指标———动态平衡指数,运用这一综合指标分省市评价了中国目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现状,结果表明:从1996年到2002年的7年之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省市从13个减少为7个,由此看出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严峻形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中国不可改变的耕地持续减少和人口稳步增长的国情,提出新形势下寻求新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点的对策措施。
- 王秀芬陈百明毕继业
- 关键词:耕地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解读被引量:198
- 2007年
- 2007年8月,我国新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首次作为国家标准颁布,标志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深入和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促进其更好地实施应用,论文对该标准进行了全面解读。在介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新的分类标准与原有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新的分类在土地利用类型的归并、调整等方面的改进之处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旧分类系统过渡和衔接的建议,为下一步国家制订新标准的实施细则提供了依据。
- 陈百明周小萍
-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 基于GIS的县域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被引量:17
- 2008年
- 该文通过构建生产潜力计算模型,利用GIS技术,定量计算了县域尺度的中国(台湾省除外)粮食生产潜力,以此为基础,结合收集到的全国县域尺度粮食现实产量数据,计算了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普遍表现为东南高于西北的空间分布格局;县域平均光合、光温、光温水、水资源、土地生产潜力依次为65.12,16.82,13.74,15.27和11.07 t/(hm2·a);县域平均光合资源、光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分别为10.93%、41.43%、46.93%和65.4%,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中国县域之间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以及黄土高原地区为县域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区域,西北、黄淮海、四川盆地区为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地区。
- 毕继业朱道林王秀芬陈百明
- 关键词: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