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0804NKCG111)

作品数:8 被引量:85H指数:5
相关作者:贾文雄刘潮海赵成章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国家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祁连山北坡
  • 6篇北坡
  • 4篇自然保护
  • 4篇自然保护区
  • 4篇保护区
  • 3篇生态
  • 3篇祁连山自然保...
  • 2篇森林资源
  • 2篇生态影响
  • 1篇地理
  • 1篇森林资源变化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变化
  • 1篇生态问题
  • 1篇生态现状
  • 1篇生态治理
  • 1篇湿地
  • 1篇湿地资源
  • 1篇天然林
  • 1篇天然林保护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篇赵成章
  • 1篇刘潮海
  • 1篇贾文雄

传媒

  • 2篇林业实用技术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林业科学
  • 1篇防护林科技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第二届中国林...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祁连山北坡森林资源变化及生态影响
2008-2009a,应用SPOT5卫星5m分辨率全色、10m分辨率多光谱数据和ARCGIS判读解译,参考历史文献资料,调查了祁连山北坡森林分布面积变化情况,分析了森林变化对祁连山生态的影响,提出了祁连山森林保护与恢复对...
汪有奎杨全生郭生祥
关键词:北坡森林资源生态影响
文献传递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成效分析被引量:25
2015年
祁连山天然林生态服务功能巨大。2001~2010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加强了森林保育。采用样地调查及"3S"技术监测资料对该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实施期间,保护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4.8%、26.9%、54.3%、283.6%,每年新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55.82亿元·a-1;森林覆盖率增长1.3%,活立木蓄积增加212.47万m3;封山育林区与未封育区相比,天然更新幼树密度、青海云杉幼树年均高生长量、植物种数量、灌木盖度、灌木平均高分别增加了557.6%、28.7%、18.8%、57.5%和180.0%,植物种多度提高;退化林地植被群落多样性随封山育林时间增加呈增大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空间结构上的变化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而均匀度指数变化相反;林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指出了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提高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建设质量的对策建议。
杨全生汪有奎李进军郭生祥张建奇王零
关键词:天然林保护工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
概括简绍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价值和地位。总结了保护区建设管理成就,分析了保护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对策。
杨全生汪有奎
关键词: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献传递
祁连山北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生态治理区划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应用"3S"技术调查表明,祁连山北坡水源涵养区土地总面积963.71万hm2,不同利用类型土地面积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牧草地(48.0%)>未利用地(26.2%)>林地(17.2%)>水域(4.1%)>耕地(4.0%)>建设用地(0.5%)。区内建立了祁连山、盐池湾和连城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面积为406.14万hm2,占水源涵养区总面积的42.1%。保护区周边区域557.57万hm2,占总面积的56.8%。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人为干扰因素,划分3个不同区域分类实施生态修复与治理措施:(1)绝对封禁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一切形式的人为活动。(2)重点生态恢复区,加强林草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系统。(3)重点生态重建区,适度开展荒山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加快退化植被恢复。
袁虹杨全生汪有奎李进军郭生祥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祁连山北坡
祁连山北坡生态现状与治理对策被引量:7
2014年
祁连山北坡是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三大内陆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西部干旱区生态安全方面举足轻重。采用文献研究法及"3S"技术调查表明,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森林面积、蓄积量持续增加,工程区退化草地初步恢复,藏野驴、马鹿、岩羊、蓝马鸡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但由于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的干扰破坏日益增加,加之气候变暖,生态环境仍呈现出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修复与治理的对策。
汪有奎李进军杨全生李世霞袁虹
关键词:祁连山北坡生态现状生态问题
祁连山北坡的生态环境变化被引量:27
2012年
利用1956—2009年祁连山北坡定位观测、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的气象、水文、森林、草原资料及相关文献,采用回归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祁连山北坡年气温的年际变化率为0.0334℃·a-1,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87年以后气候明显变暖;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率为0.5702mm·a-1,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太明显,在1976年气候由干旱向湿润转变;1956—2006年,祁连山北坡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党河和哈尔腾6个内流区河流域及大通河流域冰川面积减少17.7%,冰川厚度减薄5~20m,雪线上升100~140m,河西内流区冰川冰储量减少11.4%;东段冷龙岭有27条冰川在1972—2007年的35年间消失;1956—2009年,祁连山北坡出山径流变化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呈明显减少趋势,黑河流域略有增加,疏勒河流域增加趋势明显;1958—1988年间,祁连山北坡毁林草开荒面积达10.0万多hm2;1958—1980年,森林面积减少0.6万hm2;1989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不断加强保护培育,森林逐步恢复,至2008年有林地面积较1989年增加9.4万hm2;因受人为干扰特别是超载放牧影响,1958年以来,祁连山北坡有林地、灌木林及草原的质量一直处于退化状态,致使森林病虫危害严重,灌木林积雪和保水能力下降,草地产草量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仍处于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状况,亟待加强保护与治理。
汪有奎贾文雄刘潮海陈文赵成章王启尤汪杰
关键词: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
祁连山北坡森林质量初步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2008—2012年,应用"3S"技术对祁连山北坡森林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北坡森林质量呈退化状态,主要表现为:(1)林分结构不合理,森林更新不良;(2)森林调节降水能力减弱;(3)林地退化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加重;(4)森林景观向破碎化方向发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遭破坏;(4)林分卫生状况差,森林火险等级高;(5)森林长势衰弱,病虫危害增加。提出了提升森林质量的对策。
袁虹李进军汪有奎孙小霞倪自银
关键词:生态影响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及类型调查分析被引量:21
2016年
明确主要保护对象及保护区类型是开展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制定保护区管理法规政策的主要依据。应用"3S"技术,调查了保护区内林地、草地、湿地、冰川等主要资源分布现状,认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应包括:(1)我国特有树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和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组成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2)保护区内分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3)组成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的草地、森林、湿地、冰川资源。根据保护区生态功能定位及《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认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应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类和"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类相结合的复合类型自然保护区。
袁虹冯宏元汪有奎郭生祥李进军孙小霞
关键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祁连山北坡森林资源变迁被引量:17
2014年
祁连山森林是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的主体,了解祁连山森林资源变化,对于制定森林保护政策法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祁连山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010-2013年,应用"3S"技术和搜集以往调查研究资料,对比分析了祁连山北坡森林分布范围及面积变化,结果表明:地质时期,随着祁连山快速隆升,气候变得寒冷干旱,森林分布范围逐渐缩小;早全新世以后,祁连山区森林退缩至酒泉以东山区。历史时期,祁连山北坡森林遭到4次较大规模人为破环,森林面积日渐建少。新中国建立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末,祁连山北坡林区经过3次较大的毁林开荒行动,森林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和甘肃省加大了祁连山森林保护,祁连山北坡森林得到逐步恢复与扩展。目前,人为活动对祁连山北坡森林的干扰影响仍然严重,森林质量呈退化趋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森林保护与恢复对策。
汪有奎杨全生郭生祥李进军王零袁虹
关键词:祁连山北坡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冰川与湿地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被引量:1
2014年
冰川与湿地是山地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2011—2013年,采取遥感监测、地面调查及文献资料,调查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冰川与湿地资源,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冰川1 219条,冰川面积485.39km2,冰储量15.81km3。湿地面积20.37万hm2,其中,天然内陆湿地面积20.21万hm2,人工湿地0.17万hm2。当前,因气候变暖、超载放牧、监测研究落后、管理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祁连山区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依据保护区功能区及人为干扰因子,提出了保护区冰川与湿地保护管理区划及保护对策。
孙小霞袁虹汪有奎刘海红郭生祥
关键词:自然地理冰川湿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