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80430522)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 相关作者:赵定东雷天怡倪伟郑蓉更多>>
- 相关机构:杭州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后单位社会民生建设中的国家责任机制分析——以辽宁省棚户区改造为研究个案被引量:2
- 2011年
- 以棚户区改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生建设构筑了中国后单位社会国家责任表现形式,构成了民生工程研究的"中国寓意"。单位社会中政府对社会空间的长期高度控制、民众的单位倚赖心理长期浸淫和资源国家独控等赋予国家提供保护的责任。相对于单位社会,后单位社会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逐渐成为社会关系的协调机制,功利化原则成为个人利益关系协调的经济文化基础;(2)单位人的社会理性正在增加,功利化的个人利益关系网络形成改变了单位社会的社会基础;(3)随着单位制的逐渐消解,以社会或社区为主要生活场域时代的来临。而与此相关的是整个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逻辑也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集团收益效应正在公共事务管理和棚户区居民利益自我维护上发挥作用。在实然意义上棚户区居民的社会地位底层化、个体化和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功利化是后单位社会民众利益寻求国家保护的社会基础。后单位社会是市场转型的直接后果。市场转型直接导致中国社会资源配置逻辑的变换。对于棚户区改造中社会资源的国家主导配置而言,它实际上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国家保护的动力、能力、合力和激励功能,其机制从棚户区改造本身的意义来看体现为国家的回归,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 倪伟郑蓉赵定东
-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社会建设单位制
- 棚户区改造中的社会资源配置逻辑与机制被引量:8
- 2009年
- 东北老工业基地棚户区改造的主导力量是政府的推动,国家保护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在中国市场转型的独特性、后单位社会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和政府的社会利益获取三个方面。其机制从棚户区改造本身的意义来看体现为国家的回归,即在社会资源配置上由国家利用自我的力量实现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实现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形成"历史的合力",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 赵定东雷天怡
-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社会资源配置
- 社会福利的国家道义与福利社会化逻辑悖论分析被引量:8
- 2009年
- 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组织中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其存在就是为了管理公共事务,为社会提供福利服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逻辑误差在于不加区分地片面社会化而违背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的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最终目的,因此不可因为目前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福利问题而强化社会福利社会化。政府道义责任是中国社会福利理念嬗变的价值底线,在市场化的深化改革中国家责任主体地位仍然必须加以确认。
- 赵定东雷天怡
- 关键词:社会福利社会化
- 作为一种类型和理想的道义社会被引量:2
- 2009年
- 道义社会作为社会学类型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当代中国利益相对均衡下的系统整合,是强国家、强社会发展模式雏形实现的良性体现,也因此成为分析中国当代民生工程建设的理论前提。其内涵是:第一,道义社会是以明确的国家、社会和个体责任为主体和基础的;第二,道义社会是以情感、道德等软性力量为主要社会维系手段和支撑;第三,道义社会是以民众和国家的整体受益和终极关怀为根本的;第四,道义社会是以人的本性为生存基础的。
- 赵定东
- 关键词:社会学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