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NSFC-广东联合基金(U1132002)

作品数:12 被引量:85H指数:4
相关作者:赵卫张宝车小燕谢茜丁细霞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NSFC-广东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病毒
  • 9篇登革病毒
  • 4篇抗体
  • 3篇登革热
  • 2篇登革病毒感染
  • 2篇多克隆
  • 2篇多克隆抗体
  • 2篇血清
  • 2篇克隆
  • 2篇包膜蛋白
  • 2篇PRM
  • 2篇病毒感染
  • 1篇单股正链RN...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蛋白
  • 1篇登革热病毒
  • 1篇叠氮
  • 1篇形态学
  • 1篇血清学

机构

  • 10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东省疾病预...
  • 2篇广州市疾病预...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作者

  • 6篇赵卫
  • 4篇车小燕
  • 4篇张宝
  • 3篇谢茜
  • 3篇丁细霞
  • 2篇周俊梅
  • 2篇万成松
  • 2篇王裴
  • 2篇胡冬梅
  • 2篇丘立文
  • 2篇吴娴波
  • 2篇王压娣
  • 2篇朱利
  • 2篇狄飚
  • 2篇方丹云
  • 2篇江丽芳
  • 2篇晏辉钧
  • 2篇崔国辉
  • 1篇何天文
  • 1篇苏娟

传媒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MERS输入病例病毒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2015年
为测定分析中国第一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采用PCR分段扩增、测序、拼接的方法,组装病毒基因组序列,应用BLAST,MEGA6.0,SIMPLOT,RDP等软件分析病毒序列的相似性、变异、进化、重组事件.结果发现,所完成的病毒序列长度为29928 bp,与韩国报道的序列最为接近.病毒核苷酸序列与近期中东地区分离到的病毒株序列相似性高达99.53%~99.92%;在多聚蛋白ORF1ab中有3个新发突变,而S,E,M,N蛋白未出现变异;核苷酸序列无明显的片段重组现象.本研究表明,中国广东第一例输入性MERS患者的序列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异,一些位点突变后功能变化仍需进一步研究.
谢茜曹宇娟苏娟吴娴波万成松柯昌文赵卫张宝
关键词:基因组测序冠状病毒
1型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血清中和抗体的动态反应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感染登革病毒(DENV)后,机体DENV中和抗体产生的特点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集2006年DENV-1初次感染患者在发病2周之内的,以及同一组患者在2010年随诊期间的血清标本,用本实验室建立的以群特异性DENV NS1抗原捕获ELISA为基础的,可同时测定4型DENV中和抗体的微中和试验(ELISA-MNT),对这两组血清中的DENV中和抗体滴度进行检测。这两组血清标本均检测了全部抗4型DENV的中和抗体。此外,2010年的血清标本还检测了抗3种不同毒株的DENV-1(其中包括1株标准株和2株临床分离株)的中和抗体。结果 2006年和2010年这两组不同时间段的血清标本对全部4型DENV均可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交叉中和抗体反应,其中,2006年的血清标本交叉中和抗体反应更为明显,表现为其最高的中和抗体针对的甚至是DENV-2,而不是预计中的DENV-1;2010年的血清标本中最高的中和抗体滴度针对的是同型的DENV-1。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对于同型的抗DENV-1中和抗体滴度,2010年的血清要明显高于2006年的血清(U=86.500,P=0.000),但异型中和抗体滴度在两组血清标本中无明显改变。Friedman检验显示,尽管同属DENV-1,但2010年的血清标本对3种不同毒株的DENV-1的中和抗体滴度之间还是存在显著差异(χ2=12.123,P=0.002)。结论 4型交叉中和抗体反应是DENV感染后,尤其是在感染早期中和抗体的产生特点,但只有同型DENV中和抗体滴度可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明显的上升;然而即使是同属于一种血清型,不同毒株之间的中和抗体也可能存在差异。
胡冬梅李洁王大虎狄飚丘立文王压娣丁细霞车小燕
关键词:登革病毒中和抗体
登革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属于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以伊蚊为传播媒介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包括4个抗原性各异的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感染任何一型,轻则出现无症状感染或登革热(dengue fever,DF),
黄艳芬车小燕
关键词:登革病毒感染单股正链RNA病毒无症状感染FEVER黄病毒属
基于数字全息显微术的登革病毒感染C6/36细胞的3D形态学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应用一种基于数字全息显微术的活细胞成像技术,监测登革病毒(DENV)感染C6/36细胞过程中3D形态学变化,分析病毒吸附和释放触发的系列细胞形态改变方向及强度,通过不同血清型间变化差异为深入研究相关感染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6孔板中接种不同密度的C6/36细胞,以确定全息细胞成像仪下最佳成像密度;随后由28℃常规培养调节为37℃病毒培养条件,以分析培养环境改变对细胞状态的影响;4个血清型DENV感染C6/36细胞,在孵育2 h和培养24 h期间分别设计5个观察点;借助Holo Monitor M4全息细胞成像及分析系统记录相应三维全息图及相关形态学参数并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10~5接种量下,C6/36细胞全息图显示单个细胞三维形态表现统一,细胞面积、厚度和体积离散程度均最小(P<0.05),确定其为最佳成像密度;转移至37℃、5%CO_2培养24 h后细胞厚度、面积和体积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孵育和培养期间4个血清型DENV组细胞面积和体积增大表现一致,但孵育期间DENV1-4均表现细胞厚度减小不同,培养期间DENV1、2细胞厚度减小而DENV3、4出现截然相反的厚度增大现象。同时,不同血清型间变化趋势及程度具有各自特异性。结论成功运用此技术实时监测登革病毒感染形态学变化过程;不同时期4个血清型间特异性细胞病变现象存在差异,对登革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余健海刘旭玲刘雨菁何晓恩惠媛张宝朱利赵卫
关键词:登革病毒
1型登革病毒包膜蛋白功能区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与鉴定
2015年
目的在293T细胞中获得可溶性表达的1型登革病毒(DENV1)包膜(E)蛋白。方法PCR扩增DENV1-E蛋白功能区(1~394aa)基因并克隆到Psectag2B-Fc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表达质粒,脂质体法转染293T细胞,经2mg/ml Zeocin筛选,免疫荧光法鉴定所获细胞克隆:Protein-G亲和层析纯化DENV1-E-Fc重组融合蛋白,间接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法鉴定蛋白的完整性和抗原性。结果获得稳定可溶性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的细胞克隆,蛋白产量约为25μg/1×107个细胞,纯化得到的DENV1-E-Fc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90×103,该蛋白可与识别天然构象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并与免疫动物血清有良好的反应性。结论在真核细胞中成功获得可溶性表达的DENV1-E-Fc重组融合蛋白,E蛋白功能区保持完整且具备天然的构象表位和良好的抗原性,为包膜蛋白的保护性抗原表位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郭勇晖易海粟陈静丁细霞狄飚车小燕温坤
关键词:包膜蛋白真核表达
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大流行的病原体来源及分子进化特点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分离培养与鉴定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暴发流行的病原体,从分子进化方向分析其来源和遗传进化特点,为登革热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14年登革热暴发流行期间,采集广东省不同地区登革热患者的血清标本,从中分离培养登革病毒并进行型别鉴定。采用RT-PCR和测序技术获取病毒的E基因和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贝叶斯进化分析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分离培养与鉴定了40株登革病毒1型(DENV-1)病毒,获得了这40株分离株的完整E基因序列和其中6株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E基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40株分离株中有16株为基因Ⅰ型,24株为基因Ⅴ型。16株基因Ⅰ型毒株中有14株与2013年广州市和2013年新加坡流行的毒株高度同源,核苷酸相似度为99.6%~99.9%,另2株基因Ⅰ型毒株则与2013年马来西亚流行的毒株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相似度为99.7%。24株基因Ⅴ型毒株均与2009年孟加拉、广州市和2013年不丹流行的毒株同源性高,核苷酸相似度为99.0%~99.9%。对6株病毒全基因组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其中5株病毒与2013年广州市和中山市流行的毒株高度同源,核苷酸相似度为99.6%~99.8%,另一株病毒则与2002年的缅甸流行株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相似度为98.8%。对E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与2013年广东省的流行代表株比较,2014年广东省分离株有5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变异,其中3个(S88V,E203G,T275R)位于EⅡ区的毒力位点区域,1个(S305P)位于EⅢ区的毒力位点区域。【结论】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的病原体主要为DENV-1,且至少有2种基因型同时在流行;其可能来源于2013年广东省流行的毒株,也可能来源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毒株,其中2013年广东省流行的毒株可能是重要来源之一,提示须加强对本地毒株及传播媒介的监测和研究,以便了解登革�
郭前方崔国辉方丹云晏辉钧周俊梅司露露吴德江丽芳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病毒E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贝叶斯分析
感染性病毒PMA联合qPCR定量检测被引量:4
2016年
细胞培养作为定量检测活病毒的金标准,耗时长,通常需要数天到数周,光敏染料叠氮溴化丙锭联合qPCR(PMA-qPCR)作为一种新型定量检测病毒感染性的分析工具,具有快速便捷的优点PMA预处理待测样品,选择性渗入灭活病毒衣壳,结合核酸后抑制其扩增,使得仅活病毒核酸可以进行qPCR本研究就PMA-qPCR检测活病毒的机理、灭活病毒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并比较不同方案检测病毒感染性的差异性。
黄鑫王裴谢茜余健海赵卫
关键词:荧光定量PCR
登革病毒prM抗体的中和作用及ADE作用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登革病毒(DENV)前膜蛋白(pr M)多克隆抗体对不同型别登革病毒的中和作用和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作用(ADE),为进一步阐明pr M蛋白在登革病毒致病与免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登革热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pr M抗体;用重组登革病毒2型(DENV-2)pr M蛋白免疫家兔,制备pr M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空斑减数中和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r M抗体对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DENV-1、DENV-2、DENV-3、DENV-4)的中和作用及ADE作用。【结果】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存在特异性pr M抗体;pr M抗体对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只有部分中和作用,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DENV1-4型均有明显的感染增强活性,且对异型DENV的感染增强作用强于同型,其中对登革病毒2型未成熟颗粒(im DENV-2)的感染增强作用最为明显。【结论】登革热患者血清存在pr M特异性抗体;pr M抗体对不同血清型DENV均只有较弱的中和活性,但却呈现出较强的ADE效应,证明登革病毒pr M抗体是一种感染增强性抗体。
司露露郭晓兰郭鹏娟王颖罗雅艳崔国辉方丹云周俊梅晏辉钧江丽芳
关键词:登革病毒多克隆抗体
455例季节性发热病人登革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对2014年8月至10月我院接受诊疗的季节性发热症状为主、怀疑登革热人群感染情况进行总结。方法 455例怀疑登革病毒感染病例中,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146例疑似病例进行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采用RT-QPCR方法对309例疑似病例进行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其中采用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共76例。结果登革病毒NS1检测阳性率达43.1%,RT-QPCR检测阳性率达44.1%,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其中,重症登革热预警病例8例,登革Ⅱ型病例11例。结论 2014年秋季广州市登革热处于疫情爆发期,重型病例较以往明显增多,同时今年新出现Ⅱ型病例明显增多,需要卫生部门加以注意,协同居民加强蚊媒传播疾病防治工作。
钟志成马丹娟汪安石李怡杜倩怡赵卫何天文
关键词:登革热RT-QPCR
Ⅰ型登革病毒prM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2015年
目的以Ⅰ型登革病毒pr M蛋白为靶抗原,制备相应的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RTPCR扩增Ⅰ型登革病毒全长pr M基因,转入克隆载体和构建重组表达载体,以原核表达及纯化后的pr M蛋白作为免疫原分别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和BALB/c小鼠,采集免疫兔血清,制备抗pr M蛋白多克隆抗体;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HAT选择培养、间接ELISA筛选阳性克隆,获得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抗pr M蛋白单克隆抗体,应用亲和层析法纯化抗体,Western-blot鉴定抗体特异性,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结果获得全长pr M的多克隆抗体及1株能稳定分泌抗pr 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抗体的效价高,特异性好。结论制备了Ⅰ型登革病毒pr M多克隆抗体和1株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探讨登革病毒pr M抗体依赖的感染增强作用奠定基础。
王裴张宝谢茜余健海何晓恩赵卫
关键词:登革病毒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