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B175)
-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 相关作者:郑成志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龙岩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论20世纪30年代梁宗岱与梁实秋的诗学论争
- 2014年
-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坛出现了在当时著名的"二梁之争"。表面上看,梁实秋和梁宗岱的争论是意气之争;但是,在逞才使气的背后,他们的争论是由于各自所秉持的诗歌观念的迥异造成的。"二梁之争"发生在中国新诗从"非诗"走向"本体的诗"、从"散文化"走向"纯诗化"的分歧路口,在中国新诗理论发展史上有其丰富的内涵。
- 郑成志
- 关键词:象征主义散文化纯诗化
- “新与旧的适应”——重识戴望舒诗歌的“传统”和“现代”及其关系
- 2013年
- 戴望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戴望舒对中国传统诗词有益资源的择取和现代西方诗艺的吸纳,创作了独具个人艺术特色的象征主义诗歌,给当时的中国诗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戴望舒的象征主义诗歌不仅打破了当时中国新诗"已成的秩序",向"理想秩序"又迈进了一步,而且还丰富了西方象征主义诗学体系。
- 郑成志
- 关键词:现代主义象征主义诗歌
- 从“唱”到“说”——论朱自清新诗音乐性观念的转变被引量:1
- 2013年
- 朱自清是20世纪上半期著名的诗人、诗歌理论批评家,也是最重要的中国现代解诗学的倡导者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起,朱自清历经了对新诗乐曲性有无的考辨,到抗战后对朗诵诗作为"听的诗歌"的意义寻求,直至40年代倡导新诗该采用"提炼的说话的调子",其语言形式观念经历了一个从"唱"到"说"的转变。在这转变的背后,朱自清阐明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并不是我们的日常说话,它应该是"比嘴里说的丰富些,而且该不断的丰富起来"的精粹语言。
- 郑成志
- 关键词:音乐性朗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