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2004GG2205115) 作品数:8 被引量:42 H指数:5 相关作者: 王崇明 李赟 任伟成 王秀华 蔡玉勇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医药卫生 更多>>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 被引量:6 2005年 用纯化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AVNV)免疫兔子,以兔抗血清为一抗,荧光标记的羊抗兔抗体为二抗,采用冰冻切片技术,建立了栉孔扇贝AVNV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分析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体内AVNV感染强度,并对感染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栉孔扇贝的肾脏、肝胰腺中,AVNV阳性信号最强,呈现中度到重度感染,其AVNV感染率100%。鳃丝、性腺及闭壳肌中未检测到阳性信号。在海湾扇贝的肝胰腺及肾中AVNV的感染率也较高。提示AVNV感染扇贝的靶器官主要是肾脏、肝胰腺。对与栉孔扇贝同一海区养殖的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发病期间存活率较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王秀华 王崇明 黄倢关键词:栉孔扇贝 核酸杂交技术在海水养殖动物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06年 介绍了核酸杂交技术的发展历史背景、基本原理、杂交方法、标记方法、技术特点,概述了目前已报道的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病原核酸杂交检测技术的进展,并对核酸杂交技术进行了展望。 艾海新 王崇明 任伟成 王秀华 李赟关键词:核酸杂交 探针 海水养殖 病害 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007年 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是核酸探针技术、荧光共振能量传递技术(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和PCR技术的有机结合。与常规PCR相比,它具有特异性更强、有效解决PCR污染问题、自动化程度高、能较准确定量等特点。本文综述了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几种广泛应用的荧光化学方法,并概述了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在水产养殖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任伟成 王崇明 李赟关键词:荧光实时定量PCR 水产养殖 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AVND)病理学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8 2007年 2000~2002年,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技术对AVND发生期间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各主要组织器官病理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光镜观察显示,除生殖腺、闭壳肌外,濒死栉孔扇贝的外套膜、鳃、肾、消化腺和肠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病理变化。病灶主要出现在上述各器官的结缔组织以及上皮组织,病理变化表现为细胞核肿大、固缩、破裂,核染色质边缘化或空泡化,受感染细胞崩解、脱落,留下大片均质无结构的空白区域,形成凝固性坏死,结缔组织细胞质中有嗜碱性包涵体样颗粒存在。电镜观察显示,在病灶出现的组织细胞内,细胞核染色质异常凝集和边缘化、核膜周隙扩张或溶解。细胞器病理变化明显,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落,有髓鞘样小体出现;线粒体肿大、嵴融解,整个细胞出现解体现象。病变的结缔组织细胞与间质细胞细胞质中有大量直径为130~170nm、具有囊膜的球形病毒粒子存在,负染电镜观察表明,病毒囊膜表面覆有长20nm放射状纤突。病毒的发生基质在细胞质内,并被一膜性结构所包围。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繁殖分为3个阶段,即病毒发生期、病毒装配期和病毒释放期。病理学观察证明,病毒感染与病理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王崇明 刘英杰 王秀华 李赟关键词:栉孔扇贝 组织病理学 细胞病理学 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动物病毒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介绍了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概况、基本原理和应用价值,并概述了原位杂交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包括鱼、虾、贝类)病毒性疾病的检测、定位和体内表达模式等方面的应用。此外,还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蔡玉勇 任伟成 王崇明 于佐安 李赟关键词:原位杂交 地高辛标记 水产养殖 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cDNA文库的构建及部分序列分析 被引量:3 2006年 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Acute Virus Necrobiotic Virus,AVNV)已被证实是一种对养殖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危害极大的致病病原。本研究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对AVNV基因组进行cDNA合成、克隆,并对部分克隆进行序列分析。采用差速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AVNV。用Trizol试剂抽提病毒RNA,采用随机引物和Oligo(dT)双引物法,SuperScriptⅡ反转录酶合成cDNA,并克隆于pUC118质粒上,利用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子,PCR法快速鉴定重组质粒。经筛选得到2个阳性克隆23#、52#,插入片段大小约为1 200 bp和800 bp。测序结果与GenBank的比对分析显示,尚未有类似的序列报道,提示该病毒可能为一种新发现的病毒。 王崇明 艾海新 刘英杰 王秀华 李赟关键词:栉孔扇贝 CDNA文库 克隆 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11 2009年 根据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 necrobiotic virus,AVNV)的基因序列,选择保守区段,应用Beacon Designer 7.0软件设计了一对能特异性扩增90bp片段的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并完善了AVNV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诊断方法。该方法在108~102病毒拷贝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AVNV拷贝数(X)和循环数(C)t的相关关系为:lgX=-0.29Ct+13.28(相关系数R2=0.998);检测AVNV的灵敏度为102拷贝;特异性实验表明只对AVNV基因组呈阳性反应。应用FQ-PCR对76份采自夏季发病期前后的栉孔扇贝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68份样品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9.47%,高于普通PCR的阳性检出率(80.26%)。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灵敏,特异、重复性良好且能实现AVNV的定量检测,对AVNV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以及AVNV疫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任伟成 王崇明 孙世春 蔡玉勇 李赟 于佐安关键词:栉孔扇贝 TAQ 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VNV)卵内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 "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 Necrosis Virus;AVNV)已被证实为是一种对养殖栉孔扇贝危害极大的病原体,探讨其传播途径是防控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前提之一。将亲贝各放在一独立育苗水体内产卵、孵化... 于佐安 王崇明 李赟 任伟成关键词:间接免疫荧光 电子显微镜技术 文献传递 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VNV)卵内的垂直传播途径 被引量:8 2009年 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已被证实为是一种对养殖栉孔扇贝危害极大的病原体,探讨其传播途径是防控扇贝"大规模死亡症"的前提之一。将亲贝各放在一独立育苗水体内产卵、孵化,并进行幼虫培育。通过春季和秋季室内人工育苗,从40个独立育苗水体中,采获亲贝、卵各23个家系样品,受精卵、D形幼虫、壳顶幼虫各12个家系样品,眼点幼虫2个家系样品。采用间接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亲贝、卵和发育各期的幼虫进行定性和定位的检测。结果发现,栉孔扇贝的性腺组织中存在病毒粒子,而卵、受精卵及各期发育幼虫体内均未检测到病毒。由此可以判断:AVNV可以感染栉孔扇贝的性腺,但并不存在卵内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于佐安 王崇明 李赟 任伟成 蔡玉勇关键词:间接免疫荧光 电子显微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