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X010)
- 作品数:12 被引量:26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代月刘春阳赵义良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武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 《资本论》中的生产关系现象学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资本论》中的生产关系现象学不仅击破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事人的自然主义,彰显了诸经济现象得以可能的生产关系本质,而且还借助于抽象具体的辩证法,从逻辑上再现了生产关系本质借助于各种物质规定显现和发展自己的现实生命过程,澄明了经济学自然主义产生的根源。生产关系现象学科学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视野、历史与辩证的特性。
- 王代月
- 关键词:自然主义现象学
- 共和主义对早期马克思的影响研究
- 2012年
- 古典共和主义对政治领域的普遍性,政治生活的目的性价值以及公民美德的强调影响了早期马克思的政治思想,使他持有一种积极政治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对君主制、特权政治以及现代国家的批判,清楚地阐述了古典共和主义所提倡的基于理性参与美德的普遍性国家;其二,马克思早期的某些政治理念从正面阐述了古典共和主义的范畴。
- 王代月
- 关键词:共和主义政治国家市民社会
- 青年马克思走向政治批判的“卢格因素”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青年黑格尔派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理论发展的重要背景,然而在传统的哲学解读视域下,学界仅仅关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鲍威尔等人的关系,而对马克思与卢格的学术关联关注不多,这就使一些重要的问题被忽略。比如,在宗教批判占主导地位的氛围下,马克思究竟是如何走向政治批判的。卢格是青年黑格尔派政治批判哲学的创始人,引导了青年黑格尔派由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梳理马克思与卢格的理论关系,有助于我们回答青年马克思理论研究中被忽略的问题,比较清晰地勾勒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为青年马克思思想研究提供可信的历史线索。
- 王代月
- 关键词:政治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民主主义
- 宗教经验与文学创作——以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宗教对文学的影响毋庸讳言,但当前对于宗教经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的研究较为薄弱。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表明,研究其语言修辞艺术是了解他将宗教经验转换为文学创作源泉的关键。这为研究宗教文学和宗教文学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研究宗教徒的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其文学创作所受到的信仰实践的影响,其作品往往会带上宗教的意图。因而,在文学创作中,作为宗教徒的文学家会在作品框架的建构、内容的选择、艺术手法的使用等各方面表现出与非宗教徒文学家很大的差异,奥古斯丁详尽、细致地描述其两次宗教经验而忽略很多个人生活细节的做法就是最好的例证。对于宗教文学史的研究来说也是如此,不仅仅要研究这些宗教徒作家创作了什么,还要研究他们所选择的创作内容、语言表达与其信仰之间的关联以及作品的宗教品性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 刘春阳
- 关键词:宗教经验文学创作修辞隐喻
- 历史唯物主义的非目的论阐释
- 2012年
- 历史目的论具有抽象同一性的普遍历史观、单线性的进步观和将个人视为历史目的实现工具的人学观三个基本特征。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产生的地域特殊性以及原始积累过程中政治暴力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不具有历史目的论的抽象同一性和单线性进步论的特点。而他对历史产生和发展实质的考察,则彰显了个人在历史中的在场以及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根源。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超越了历史目的论,是真正的历史科学。
- 王代月赵义良
- 关键词:历史目的论历史唯物主义
- 早期马克思政治立场转变中的赫斯因素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以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论犹太人问题》第一部分对民主截然不同的论述,来分析他早期政治立场的转变,有利于我们对普遍认可的观点进行聚焦式的理论分析。《克罗茨纳赫笔记》为《论犹太人问题》提供了写作素材,但其阶级分析立场在《论犹太人问题》的政治批判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费尔巴哈对早期马克思理论发展具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始于《论犹太人问题》;赫斯在《二十一印张》三篇文章中的政治批判思想与《论犹太人问题》中的政治批判思想具有相似性。
- 王代月
- 由政治国家批判向市民社会批判的转折——《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政治批判思想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列宁有关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实现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论断广为人知,然而问题在于:马克思究竟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的。回溯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政治批判的主题以及理论背景,有利于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正是借助于对政治一般的批判,马克思揭示出卢梭与黑格尔的政治解决方案对解决人的自我分裂问题无能为力,由此推动他转向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通过对"货币"与"无产阶级"的发现,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由政治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借此他实现了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
- 王代月
- 关键词:市民公民无产阶级
-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共同体人论的理论关系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共同体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对理论来源的探究是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超越近代意识哲学重大理论意义的关键所在。费尔巴哈通过提出感性对象性原则,将意识哲学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马克思则在继承超越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彻底变革了旧的思辨哲学传统,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转变为感性实践活动,发现了人类通往真正共同体的现实道路。
- 王代月
- 关键词:费尔巴哈意识哲学
- 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生学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着产生发展的过程,市民社会批判为我们考察这个过程提供了恰当的视角。通过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不仅认识到经济利益关系的基础性地位,初步表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历史规律;而且通过发现劳动力成为商品,厘清了资本主义社会与简单商品经济社会的区别,发展完善了剩余价值理论。对市民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所具有的异化辩证法的发现,马克思从主客体两个层面论证了人类解放的现实性。
- 王代月
- 关键词: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思想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做出了两个论断,其一,国家是统治阶级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其二,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这两个论断的内涵以及意蕴并不能完全等同。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根据第一个论断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而忽略了后一论断,致使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被简化为阶级利益的工具。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所具有的人文内涵以及现实主义态度,科学地揭示了国家所具有的二重性。
- 王代月毕铭玉
- 关键词:共同体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