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12JC1407502)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刘大力王依玮束蓉李云鹏周彦玢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德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紫单胞菌
  • 2篇菌株
  • 1篇单胞菌
  • 1篇多糖
  • 1篇性质分析
  • 1篇牙龈
  • 1篇牙龈卟啉单胞...
  • 1篇卟啉单胞菌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因子
  • 1篇细胞因子类
  • 1篇细菌
  • 1篇细菌荚膜
  • 1篇临床菌株
  • 1篇荚膜
  • 1篇分泌
  • 1篇分泌细胞
  • 1篇分泌细胞因子
  • 1篇THP-1细...
  • 1篇不同菌株

机构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德岛大学

作者

  • 2篇束蓉
  • 2篇王依玮
  • 2篇刘大力
  • 1篇周彦玢
  • 1篇李云鹏

传媒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年份

  • 2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牙龈卟啉单胞菌不同菌株多糖诱导THP-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比较具有不同毒力特性的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临床菌株的多糖成分诱导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Ip、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能力,分析Pg多糖成分的免疫原性,探讨Pg的毒力相关因素.方法 酚-水提取法提取Pg高毒力标准菌株W83、高毒力临床菌株SJD2和SJD12(高毒株组)、低毒力标准菌株ATCC33277及低毒力临床菌株SJD4、SJD5和SJD11(低毒株组)的多糖成分,并作用于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在10%和1%胎牛血清环境中,不同刺激物浓度、不同刺激时间下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8和TNF-α的浓度.结果 酚-水提取法获得各菌株多糖成分,经鉴定主要含有脂多糖及荚膜多糖成分.在含10%胎牛血清培养基中,各菌株多糖提取物诱导THP-1细胞分泌IL-1β、IL-8和TNF-α均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在含1%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高毒株组IL-1β[4 h:(1 639 ±497) μg/L]、IL-8[4 h:(1 648 ±513) μg/L]及TNF-α的质量浓度[4 h:(140 ±48)μg/L]均显著高于低毒株组[4h时IL-1β、IL-8及TNF-α质量浓度分别为(773 ±382)、(892 ±400)及(67±33) μg/L].结论 Pg多糖提取物具有免疫原性,可以诱导THP-1细胞分泌IL-1β、IL-8和TNF-α;各菌株诱导THP-1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能力可能与其毒力密切相关.
王依玮湯本浩通刘大力松尾敬志束蓉
关键词:多糖细胞因子类THP-1细胞
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菌株荚膜相关的表面性质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临床菌株的多种表面性质,初步探讨Pg菌株荚膜与其表面性质的关系.方法 利用透射电镜观测5株临床菌株(SJD2、SJD12、SJD4、SJD5和SJD11)和2株模式菌株(W83、ATCC33277)的荚膜结构和厚度,采用微生物烃类黏附实 验检测受试菌株的表面亲疏水性质,并使用自凝集实验观察受试菌株浮游生长的能力.采用生物膜半定量检测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菌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应用Student-Newman Kewls检验对结果数据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g菌株的荚膜厚度各异,高毒模式菌株W83的荚膜厚度[(25.11 ±1.18) nm]显著大于低毒模式菌株ATCC33277[(14.87±1.01) nm] (P <0.05).临床菌株的荚膜厚度由厚至薄依次为:SJD4、SJD11、SJD5、SJD2、SJD12.荚膜较厚的W83、SJD4、SJD11菌株疏水率低,细菌不易自凝集,呈浮游生长;荚膜较薄的ATCC33277、SJD5、SJD2、SJD12菌株疏水率较W83显著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凝集现象明显.生物膜半定量检测实验中,除SJD2和SJD4的生物膜染色后具有相同水平的吸光度之外,其余菌株吸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菌株生物膜中的细菌量并不与荚膜厚度的差异相吻合.各菌株生物膜厚度从(14.74 ±4.99)至(24.13 ±5.45) μm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W83、SJD11生物膜内荧光信号较弱,生物膜密度较低,其他菌株可生成较致密且荧光信号较强的生物膜结构,存在空隙或孔道结构.结论 Pg菌株表面性质的多样性与荚膜厚度存在一定关联.
周彦玢刘大力李云鹏王依玮束蓉
关键词:细菌荚膜临床菌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