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880089)
- 作品数:6 被引量:40H指数:4
- 相关作者:苏启敏王海涛王增海姜永生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一种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建构被引量:4
- 2013年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启蒙者,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培训中,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教学策略,建构"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型,使学习者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促进计算思维的升华。
- 姜永生王增海
- 关键词:计算思维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 再论教育评价的发展观被引量:1
- 2012年
- "发展性"是教育评价的应有之义。教育评价的"发展性"概念引起了各种分歧,其根源在于人们所依据的发展观存在分歧。线性发展观主张人的发展是潜能的展开,发展具有确定的序列和结果。互动发展观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发展具有不确定的序列和结果。在教育评价的特定背景下,两种发展观的分歧主要集中于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确定"与"不确定"、"正价值"与"负价值"三对范畴之间的矛盾关系上。以辩证的视角来审视它们在教育评价领域造成的影响,是避免片面理解教育评价"发展性"概念的有效途径。
- 苏启敏
- 关键词:教育评价发展性
- 中小学教育质量观:误区、反思与重构被引量:12
- 2017年
- 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观存在将中小学教育质量等同为生源质量、教学质量、结果质量、学业质量的误区。它们源于认识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单向度思维方式。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价值中立与价值引导、过程与结果、学业与素质等范畴是对立统一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为此,有必要重构中小学教育质量观:理顺中小学教育质量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凸显价值素养在中小学教育质量架构中的逻辑脉络,回归人性化的教育过程与结果,以基础性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根本特征。
- 苏启敏
- 关键词: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
- 评价素养:班主任核心素养的必要视域被引量:12
- 2017年
- 评价学生是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履行这一职责要求班主任具备良好的评价素养。目前对教师评价素养的探讨较为深入,而关于班主任评价素养的研究并不多见。作为班主任核心素养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评价素养包括理论素养、方法素养、语言素养。其形成有赖基于真实情境的评价教育、回顾实践全程的评价反思和以共同体为单位的评价互动。
- 苏启敏
- 从标准化到差异化:学校质量评价目标的观念转移被引量:7
- 2016年
- 学校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校提升学校质量水平进而成为优质学校。因此,优质学校理想就成为学校质量评价目标的确立依据。对优质学校理想的不同理解导致学校质量评价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目标形态,即标准化目标和差异化目标。标准化目标体现了给定、绩效、规范的取向。它存在的缺陷促使学校质量评价目标出现从标准化向差异化的观念转移。差异化目标体现了建构、综合、发展的取向。与标准化目标相比,差异化目标拥有强调个性与特色、保证公平与公正、实现进阶式发展的优势。
- 苏启敏王海涛
- 关键词:差异化
- 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被引量:5
- 2013年
- 学校质量是学校提供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习成就与教育目的相符合的程度。学校质量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对学校质量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存在"绩效本位"和"学生本位"两种取向,需要在吸取两者优点的基础上,在质量领导文化、质量战略文化和质量保障文化三个维度上推进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 苏启敏
- 关键词:学校文化质量文化建设学生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