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60331)

作品数:25 被引量:76H指数:6
相关作者:高子厚刘正祥宋志忠杜春红洪梅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大理大学大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鼠疫
  • 8篇兽类
  • 8篇小型兽类
  • 6篇疫源
  • 6篇疫源地
  • 4篇蚤类
  • 4篇群落
  • 3篇生态位
  • 3篇生态位宽度
  • 3篇生态位重叠
  • 3篇鼠疫疫源地
  • 3篇鼠疫自然疫源...
  • 3篇自然疫源
  • 3篇自然疫源地
  • 3篇居民区
  • 3篇寄生蚤
  • 2篇群落结构
  • 2篇物种
  • 2篇物种多样性
  • 1篇地理

机构

  • 21篇云南省地方病...
  • 8篇大理大学
  • 2篇大理学院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丽江市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中国铁路成都...

作者

  • 21篇高子厚
  • 16篇刘正祥
  • 13篇宋志忠
  • 10篇杜春红
  • 10篇洪梅
  • 5篇邵宗体
  • 5篇段兴德
  • 4篇李玉琼
  • 4篇吴爱国
  • 3篇王国良
  • 3篇杨桂荣
  • 3篇刘霖
  • 2篇赵文红
  • 2篇梁云
  • 2篇龚正达
  • 2篇苏超
  • 1篇尹家祥
  • 1篇张建中
  • 1篇王鹏
  • 1篇张正飞

传媒

  • 4篇疾病监测
  • 4篇中国媒介生物...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疾病预防控制...
  • 2篇中华地方病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然环境因素与鼠疫关系的研究概况被引量:14
2014年
鼠疫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多年来,科学工作者对鼠疫爆发和流行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因此,本文就影响鼠疫发生发展的重要自然环境因素的概况作一综述,以期为鼠疫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刘霖高子厚
关键词:自然环境鼠疫
云南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应急处置措施研究概述被引量:1
2021年
云南省存在家、野两型鼠疫疫源地,野鼠自然疫源地近年来持续活跃,严重威胁当地社会稳定和人群健康。但尚未有针对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而制定的应急处置体系,其应急措施和技术主要是借鉴家鼠鼠疫。要构建与完善云南野鼠鼠疫应急体系,既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鼠疫方面的应急处置措施的发展和现状,又要结合现有云南野鼠自然疫源地的防治策略、应急措施和技术,从而进一步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野鼠鼠疫应急体系。本文将云南野鼠自然疫源地的应急处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刘美琪邵宗体刘正祥段兴德梁云浦恩念高子厚
关键词:鼠疫应急处置应急技术应急体系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鼠疫媒介蚤调查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分析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的构成和分布,为探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是否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6-7月,在香格里拉县6个乡镇,海拔2500~4900m区间4种景观带开展现场调查;分别采用夹线法、笼日法、圈套、吊杆扣和挖洞等方法捕获小兽,梳捡体蚤,分类计数。结果从4目7科(亚科)14属21种425只小兽体表捡获寄生蚤334匹(3科7亚科15属26种);其中以迪庆额蚤和方叶栉眼蚤数量居多,分别占33.53%和13.17%;首次从云南省喜马拉雅旱獭体表和獭洞捡获青藏高原旱獭鼠疫疫源地主要媒介蚤种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且为主要寄生蚤,分别占11.38%和6.59%。结论迪庆额蚤为此次调查检获的优势种,从空间分布来看,不同海拔垂直梯度和4种景观都有分布,特新蚤指名亚种分布无论从景观还是海拔高度都未呈现集中优势,这与玉龙和剑川两块鼠疫疫源地有明显区别,而喜马拉雅旱獭体外寄生蚤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的客观存在,为推测当地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
洪梅刘正祥钟佑宏宋志忠徐友谊刘云海吴爱国王国良吴国良高子厚
关键词:鼠疫媒介
云南省玉龙鼠疫疫源地小型兽类垂直空间与季节生态位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2015年4至12月,以玉龙鼠疫疫源地的核心区域文笔山为样区,在2 400 m以上海拔区间划分4个垂直生态带,采用夹夜法进行四个季节的小型兽类调查。根据生态位宽度指数(Bi)和生态位重叠指数(C_(ih))对该地区小型兽类垂直空间与季节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调查共布鼠夹8 028次,捕获小型兽类1 583只,包括4目6科12属23种,其中,优势种齐氏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中华姬鼠(A.draco)的垂直空间、季节以及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指数较大,在4个季节的4个垂直空间均有分布。黑腹绒鼠(E.melanogaster)的垂直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对垂直空间资源利用最优。稀有种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侧纹岩松鼠(Sciurotamias forresti)、南小麝鼩(Crocidura horsfieldi)、臭鼩鼱(Suncus murinus)和黄腹鼬(Mustela sibirica)的垂直空间、季节以及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指数均近似为0,在资源轴分布上具有单一性。在垂直空间和季节生态位重叠方面,C_(ih)>0.3的种对分别为147对和152对,分别占总种对的58.10%和60.08%,大部分为与优势种和常见种组成的种对。C_(ih)=0的种对分别为42对和37对,占比16.60%和14.62%,大部分为与稀有物种组成的种对。在季节方面,C_(ih)>0.6的种对有78对,占总种对的30.81%。巢鼠(Micromys minuts)和黄腹鼬、侧纹岩松鼠和臭鼩鼱、南小麝鼩和玉龙绒鼠(E.proditor)3对小型兽类的垂直空间C_(ih)=1。巢鼠和南小麝鼩、臭鼩鼱,滇绒鼠(E.eleusis)和中麝鼩(C.russula)、黄腹鼬,中麝鼩和黄腹鼬,南小麝鼩和臭鼩鼱,6对小型兽类季节C_(ih)=1。结果说明,玉龙县小型兽类优势种、常见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均高于稀有种,但整体对空间的占有利用合理,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保证了种群相对稳定。此调查可为当地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动物调查和研究提供基�
刘美琪刘正祥张长国邵宗体浦恩念段兴德高子厚
关键词:小型兽类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滇西南不同景观小型兽类及其媒介分布与鼠疫关系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了解滇西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小兽及寄生蚤在不同景观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以及与鼠疫流行的关系。方法以滇西南云县、永德、景谷、宁洱、勐海和勐腊6个县为调查对象,运用群落生态学指标对小兽及其寄生蚤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小型兽类719只,隶属3目6科12属19种(亚种)。黄胸鼠(55.77%)为优势鼠种;共收集蚤类229匹,隶属5科11属14种(亚种),印鼠客蚤(57.21%)和泸水栉眼蚤(17.03%)为优势种。不同景观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林区>农耕地>居民区,而优势度指数则相反的空间分布格局。林区、农耕区和居民区捕获小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28、1.60和0.16;林区、农耕区和居民区捕获的小兽寄生蚤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97、1.75和0.15。结论林区景观有利于维持家鼠鼠疫疫源地的自然疫源性,居民区景观是鼠疫流行的重要环境,农耕区可能是鼠疫传播和流行的重要通道,在家鼠型鼠疫疫源地长期保存、流行和扩散机制中有关键作用。
黄涛华刘霖杜春红洪梅刘正祥高子厚
关键词:小型兽类蚤类景观鼠疫
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垂直空间生态位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2011年6~7月采用铗夜法,对云南香格里拉县海拔2 500~4 500 m范围内的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群落中各物种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大小与其沿海拔梯度分布的关系及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状况。共捕获19种275只小型兽类,其中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大耳姬鼠(A.latronum)、齐氏姬鼠(A.chevrieri)、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西南绒鼠(Eothenomys custos)和大足鼠(Rattus nitidus)分布的海拔梯度跨度最大,分布范围较广,占据垂直空间生态位宽,是当地小型兽类群落的优势种。19种小型兽类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幅度差异很大,大绒鼠(E.miletus)、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中麝鼩(C.russula vorax)的空间生态位完全重叠;大足鼠、齐氏姬鼠与滇攀鼠(Vernany fulva)、克氏田鼠(Microtus clarkei)、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灰鼯鼠(Petaurista xanthatis)、印度长尾鼩(Soriculus leucops)空间生态位完全不重叠。
刘正祥洪梅杨桂荣宋志忠高子厚孙绍华徐友谊
关键词:小型兽类空间生态位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香格里拉县喜马拉雅旱獭及其寄生蚤分布调查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香格里拉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及其寄生蚤的分布情况,为鼠疫及相关疾病防治研究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通过野外现场调查确定喜马拉雅旱獭在香格里拉县的分布范围、分布特点、种群、数量;利用圈套、挖洞等方法捕获旱獭,检体表寄生蚤及洞干蚤,进行生态学研究。结果海拔2300~4900m的7个乡(镇),调查24个点,确认16个点有旱獭分布,在7个旱獭分布点捕获旱獭22只,均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检获獭体寄生蚤56只,属1科1亚科3属3种,分别为斧形盖蚤(Callopsylla dolabris)、谢氏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二刺形大锥蚤(Macrostylophora bispiniforma);获洞干蚤7只,分属2科2亚科4属4种,分别为斧形盖蚤、谢氏山蚤、双凹纤蚤(Rhadinopsylla biconcava)和扇形巨槽蚤(Megabothris rhipisoides)。结论香格里拉县北部有喜马拉雅旱獭分布,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是该地优势蚤种;该地区高山草甸生境与周边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的生态环境相似,同时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及主要传播媒介,提示香格里拉县具备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的宿主、媒介和自然地理条件。
刘正祥孙绍华余化云高子厚王国良宋志忠
关键词:鼠疫喜马拉雅旱獭寄生蚤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的组成与分布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调查了解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的构成与分布。方法 2011年6-7月,以香格里拉县6个乡镇,海拔2500~4900 m区间4种生态环境为调查的空间范围。分别采用笼夹法、圈套、吊杆扣、挖洞等方法捕获小型兽类,并分类计数。结果共捕获小型兽类及其他中型动物4目7科(亚科)14属21种共425只。其中,啮齿目种类最多,有4科11属15种,占总种数的71.43%,总捕获数的95.76%,齐氏姬鼠捕获数最多,占捕获总数的36.47%;食虫目1科1属4种,兔形目1科1属1种,食肉目1科1属1种。结论香格里拉县境内,不同生态环境和垂直梯度带中小型兽类的种类和构成不同:高山灌丛草甸以喜马拉雅旱獭和藏鼠兔为主;林区以姬鼠属鼠类占优势;农耕地齐氏姬鼠为优势种,居民区以大足鼠和社鼠为主。
刘正祥洪梅杨桂荣宋志忠孙绍华余化云吴国良徐友谊高子厚
关键词:小型兽类
云南省家鼠鼠疫监测技术方案评估与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现场评估云南省家鼠鼠疫监测技术和方案,科学调整该省家鼠鼠疫监测方法和模式,提高监测质量和应急处置能力。方法随机抽取6个监测县(区),对48个固定点和流动点开展鼠密度调查;统一制定鼠疫监测调查表,对监测执行单位和个人进行现场评估。结果现场监测6县(区)固定点平均鼠密度为2.32%,流动点(菜园地和农耕地)和林地平均鼠密度分别为7.35%和5.01%;监测实际支出平均为29 089元/年;部分县级鼠疫实验室尚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要求,应急装备基本配置参差不齐。结论云南省的鼠疫监测方案应根据家鼠鼠疫监测工作需要,进行合理调整,增加监测经费投入,提高监测效率,为全省分析疫情和科学防治鼠疫提供可靠依据。
高子厚梁云宋志忠洪梅杜春红刘正祥
关键词:鼠疫监测技术
云南省丽江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3
2020年
鼠疫是一种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鼠疫在自然界的存在是以鼠疫菌、宿主动物和媒介之间相互作用为基础,并在一定生物地理环境条件下自然进化形成的鼠疫生物地理群落,即鼠疫自然疫源地。丽江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现和证实,是云南鼠疫防治研究工作中的又一重要突破,目前,该疫源地范围不断扩大,鼠间鼠疫流行处于持续活跃状态,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本文根据2005—2019年对丽江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历次现场调查、监测资料和相关研究文献,对该疫源地的范围、流行特点、宿主媒介生态学以及病原体特征研究进行概述,分析防治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该疫源地的监测防控及后续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方向。
李春霞高子厚
关键词:鼠疫自然疫源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