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05014)

作品数:9 被引量:207H指数:6
相关作者:朱艳峰张博高辉王建平陈丽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篇夏季
  • 3篇环流
  • 3篇海温
  • 2篇东亚冬季风
  • 2篇冬季风
  • 2篇夏季降水
  • 2篇季风
  • 2篇降水
  • 2篇海温关系
  • 2篇INDEX
  • 1篇东太平洋
  • 1篇东亚冬季风指...
  • 1篇冬季气温
  • 1篇冬季气温变化
  • 1篇太平洋海温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温

机构

  • 5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唐山市气象局

作者

  • 6篇朱艳峰
  • 2篇孙照渤
  • 2篇谭桂容
  • 2篇张博
  • 1篇何金海
  • 1篇柳艳香
  • 1篇高辉
  • 1篇李维京
  • 1篇陈德亮
  • 1篇赵振国
  • 1篇陈丽华
  • 1篇赵滨
  • 1篇钟青
  • 1篇张培群
  • 1篇陈隆勋
  • 1篇王建平

传媒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Scienc...
  • 1篇Journa...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与西北太平洋海温关系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被引量:11
2007年
运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的海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月降水量资料,对江淮夏季降水及其前期冬季环流和海温场进行分析,并利用NCAR CCM3模式进行海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前期环流在亚洲中高纬地区有明显的异常,这种环流异常与北太平洋西北部的海温异常有关,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低)是江淮夏季降水偏多(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当前期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时,后期夏季从乌拉尔山到鄂霍次克海附近为高度正距平,亚洲中纬度为弱的负距平,这时亚洲中高纬度多阻塞高压活动,中纬度多低槽活动,有利于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交汇,江淮流域降水偏多;反之,江淮流域降水偏少。
谭桂容孙照渤朱艳峰
亚洲和南半球大气冷(热)源对亚洲冬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2009年
利用NCAR CAM3.1模式及NCEP/NCAR(version 1)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几种现实大气热源分布情况,讨论了亚洲各地区和南半球上空冬季1月大气冷(热)源对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和印度冬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季1月东亚地区和澳大利亚上空大气冷(热)源与东亚冬季风环流关系密切,南半球澳大利亚附近的非绝热加热可以激发出澳大利亚北部的热低压系统,东亚大陆东部的大气冷源可以使东亚大陆低空出现冷高压,基本上模拟出东亚季风系统冬季主要环流成员;(2)亚洲地区西部及其对应的南半球印度洋非绝热加热与印度冬季风环流关系密切,同样对东亚冬季风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亚洲大陆西部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可以加强冬季南海的越赤道气流并能调整阿留申低压的位置。
赵滨钟青何金海张博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
Lamb-Jenkinson环流客观分型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被引量:31
2007年
介绍了Lamb-Jenkinson客观环流分型方法。利用1948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的NCEP逐日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了中国16个区逐日的6个环流指数及相应的环流分类,分析了中国各区域不同季节各种环流类型出现的频率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适用,虽然在西部高海拔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可能有订正误差,但该方法是可行的。对1958—2004年以来3个主要环流指数的线性趋势分析显示,华北及河套至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夏季的经向风指数和纬向风指数下降明显,涡度指数也有明显的下降,表明控制上述地区的高值系统有增多趋势,而准地转西南风减弱,这可能是造成这些地区干旱化的重要环流背景。对冬季而言,我国东北、华北和新疆北部等地区的纬向风指数上升明显,表明我国北部地区冬季的近地层西风有加强的趋势,这与近年来这些地区冬季气温显著升高有密切关系。
朱艳峰陈德亮李维京张培群
关键词:环流分型气候变化
淮河夏季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应关系的年代际变化被引量:48
2006年
基于我国台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ERSST资料讨论了淮河夏季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对应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淮河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在突变之前,其降水呈线性减少趋势,而在其后降水呈线性增加趋势;同时,淮河夏季降水与前期ENSO的对应关系在突变前后有明显的差异,在突变前,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为显著的负相关,而在突变后,相关值转为弱的正相关。滑动相关结果显示:近20年是整个研究时段中二者对应关系最弱的时期。进一步研究发现:淮河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对应关系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经历了一个年代际变化,在突变前,淮河夏季降水与副高强度呈正相关,突变后则为负相关。其中淮河8月降水在突变前主要受副高脊线位置和副高北界影响,突变后则主要受副高面积和强度影响。即ENSO对淮河夏季降水预测的参考意义正在减弱,同时副高对降水的作用方式正在转变。
高辉
关键词: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
夏季青藏高原与其东部平原的热力差异对中国降水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亚洲东部存在二级热力差,即高原-平原和大陆-海洋的热力差.现有研究中讨论大陆-海洋热力差异变化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影响的工作很多,而讨论高原与其东部平原热力差异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工作很少.为此,本文利用1951~2007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以500hPa高原地区(27.5°~40°N,80°~100°E)平均温度和平原地区(27.5°~40°N,110°~120°E)平均温度之差近似表示高原和平原的热力差,并将其作为东亚副热带地区高原和平原热力差指数,探讨夏季高原-平原热力差异与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的关系.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夏季高原-平原热力差异变化和中国西部90°~110°E地区夏季降水有显著相关.高原-平原温差的高指数年表示高原-平原温差加大,高原上空的热低压加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这往往对应着90°~110°E地区的南涝北旱,低指数年则反之.近57年来,高原-大陆温差指数变化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和波动特点,与此相应,中国90°~110°E地区也经历了由北涝南旱向南涝北旱变化的过程.这些结果为加深认识亚洲东部特殊地理环境造成的二级热力差异对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也具有参考意义.
朱艳峰张博陈隆勋
关键词:青藏高原夏季
一个适用于描述中国大陆冬季气温变化的东亚冬季风指数被引量:73
2008年
利用1951年1月—2007年2月的NCEPV1格点资料和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定义了一个冬季风环流指数(IEAWM),并分析其与中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该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系统各成员的变化,兼顾北方和南方的环流状况和东西部热力差异的影响,改进了原有冬季风指数大多针对单一的冬季风环流成员及对中国冬季气温变化反映能力的不足,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异常变化。分析表明,当该指数为正值时东亚冬季风偏强,对应着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和高空东亚大槽均偏强,东亚地区对流层中层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纬向风经向切变加强,有利于中高纬度冷空气向南侵入,导致中国大陆地区气温偏低,反之亦然。IEAWM的年代际变化表明东亚冬季风在1985年之前偏强,1985年之后明显偏弱,这与1985年之后中国冬季变暖是一致的。
朱艳峰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环流指数冬季气温变化
An Index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pplied to the Description of China's Mainland Winter Temperature Changes
2008年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Version 1.0) and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China from January 1951 to February 2007, a new index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circulation (I EAWM) was defined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previous different winter monsoon indices and circulati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inter climate over China. Its relationships with winter temperature over China and large-scale circul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IEAWM can successfully describe the variation of China's mainland winter temperature and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system. This index reflects the integrated effect of the circulations over high and low latitudes and the therm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inent and the ocean. While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most monsoon indices only describe the single monsoon member. The IEAWM is a good indicator of the intensity of the EAWM. Positive values of/EAWM correspond to the strong EAWM, the stronger Siberian high and East Asian trough than normal ,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meridional shear of 500-hPa zonal wind between high and low latitudes over East Asia, and therefore, the southward cold advection becomes stronger and leads to the decrease in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China; and vice versa. The IEAWM inter decadal change is obviously positive before the mid-1980s, but negative since the mid-1980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fact of the winter warming in China after 1985.
朱艳峰
2000年以来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研究被引量:34
2008年
根据1880年以来中国夏季的雨型、189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以及1951年以来北半球大气环流等资料,利用物理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000年以来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特征及东亚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我国夏季主要多雨带位置偏北,黄河流域、华北一带降水偏多,长江流域降水偏少,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弱;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我国夏季主要多雨带南移,长江流域进入多雨期,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强,黄河流域、华北地区则转入少雨期;但是2000年以来的夏季,在黄河流域、华北地区仍维持少雨的背景下,主要多雨带却徘徊在黄河与长江之间及华南、江南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偏少,梅雨异常偏弱,空梅频繁出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华北地区同处在持续少雨位相和干旱频发阶段,这种同步振荡的异常现象历史上极为少见。夏季东亚环流型的特殊配置是2000年以来夏季长江流域持续少雨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与2000年以前长江流域夏季少雨的环流背景不一样。
柳艳香赵振国朱艳峰王建平陈丽华
关键词:长江流域夏季降水梅雨环流成因
江淮夏季降水与西北太平洋海温关系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
运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的海温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月降水量资料,首先对江淮夏季降水及其前期冬季环流和海温场进行分析;然后,利用NCARCCM3模式进行海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前期环流在亚洲...
谭桂容孙照渤朱艳峰
文献传递
An East Asian land-sea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difference index and its relation to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summer rainfall over China被引量:6
2010年
Using a monthly precipitation dataset of 160 stations over China and a daily and monthly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 from 1961 to 2006, we here define an East Asian land-sea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difference index ILSQD and investigate its relationship to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and East Asian general circ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LSQD more closely reflects the anomalous variations in summer monsoon phenomena; in the high-index (HI) cases, the strong low-level southerlies over East China and the strong high-level westerlies over middle latitudes indicate an active summer monsoon, and vice versa in the low-index (LI) cases. This index also reflects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over East China; in the HI (LI) cases rainfall increases (decreases) over North China and at the same time decreases (increases) over the mid-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the southern Yangtze River. Hence, ILSQD can be utilized as a summer monsoon index. There is also remark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ILSQD in March and the following 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mid-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Finally, the Community Atmospheric Model Version 3.1 (CAM3.1) of NCAR is used to run numerical experiments, which verify that the anomalous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simulations is similar to that of diagnosis analysis based on the anomalous summer atmospheric heating forcing. Similarly, the atmospheric heating rate in March can force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in the simulations just as observed in the data.
Zhang BoZhou XiuJiChen LongXunZhu YanFengZhao Bin
关键词:LAND-SEADIFFERENCEINDEXSUMMERMONSOONSUMME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