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0153)
-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1
- 相关作者:王航黄浩蔡克银黄岚尹扬光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鼠S1PR3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构建小鼠1-磷酸鞘氨醇受体3(S1PR3)慢病毒表达载体,并检测其表达情况。方法小鼠心肌组织m RNA并逆转录得到c DNA,设计并合成引物,采用亚克隆方式将目的基因克隆至慢病毒表达载体p Lent-IRES-EGFP中,将表达载体与包装质粒共转293T细胞,进行目的基因的过表达慢病毒包装,随后收集培养成功病毒,使用病毒感染小鼠L929细胞,检测感染后L929细胞表达S1PR3情况。结果从小鼠心机组织c DNA中扩增出大小约1 100 bp的目的片段;双酶切后成功将S1PR3克隆到慢病毒表达载体p Lent-IRES-EGFP,表达质粒与包装质粒供转染293细胞后48 h就可以看到细胞中成功表达绿色荧光。收集培养成功病毒感染小鼠L929细胞,成功表达出S1PR3。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可以高表达S1PR3的p Lenti6.3-S1PR3-IRES-EGFP慢病毒表达载体,为进一步调控S1PR3相关的细胞功能奠定了基础。
- 王航蔡克银黄浩
- 关键词:慢病毒血管损伤再内皮化
- 过表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的小鼠内皮祖细胞有助于损伤后血管的再内皮化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观察高表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的内皮祖细胞(EPC)修复损伤血管的功能.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使用含血管内皮细胞的专用培养基诱导脾源性EPC,使用基因转染的方法获取高表达PDGFR-β的EPC,并将其回输至脾切除后的颈动脉损伤模型中,以伊文思蓝染色评估血管再内皮化程度.结果 荧光双染鉴定显示培养的EPC阳性率在90%以上,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质粒转染效率为50%~ 60%,转染后EPC高表达PDGFR-β,伊文思蓝染色结果显示EPC尾静脉移植,有助于损伤后血管的再内皮化,PDGFR-β过表达EPC移植效果优于单纯EPC移植(P<0.01).结论 体外培养脾源性EPC切实可行,使用基因转染的方法可以有效上调PDGFR-β表达,而过表达PDGFR-β的EPC显著促进小鼠颈动脉损伤早期血管再内皮化.
- 王航黄浩尹扬光邓梦杨康华丽黄岚
- 关键词:干细胞
- 靶向S1PR3基因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及功能鉴定
- 2016年
- 目的构建靶向小鼠S1PR3基因的sh 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并验证其对内皮祖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依照sh RNA设计原则,合成对应的sh RNA序列,将其克隆到PHBLV载体中,使用三载体系统进行病毒包装,收集制备成功的病毒,并用荧光显微镜法测定病毒滴度,使用病毒感染EPC后,测定各组细胞中S1PR3蛋白表达情况,选择合适的病毒感染EPC后,测定其对EPC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将sh RNA序列克隆到慢病毒表达载体PHBLV-U6-RFP,表达质粒与辅助质粒共转染293细胞后48 h就可以看到细胞中成功表达红色荧光。收集培养成功病毒感染小鼠EPC,可以不同程度干扰细胞中S1PR3蛋白表达,S1PR3蛋白表达受到抑制后,EPC的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结论我们成功构建了可以有效干扰S1PR3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并初步观察了其对EPC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影响,为后续进一步调控S1PR3相关的细胞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王航黄浩蔡克银丁世芳
- 关键词:慢病毒内皮祖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