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03JB75011-44011)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耿传明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2篇代文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文化
  • 2篇文学
  • 2篇现代文
  • 2篇现代文学
  • 1篇对峙
  • 1篇新青年
  • 1篇青年
  • 1篇晚清
  • 1篇文化特性
  • 1篇文学进程
  • 1篇文学诉求
  • 1篇后喻文化
  • 1篇常识

机构

  • 3篇南开大学

作者

  • 3篇耿传明

传媒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现代性”的文学诉求——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特性考察被引量:10
2004年
追求"现代"是中国20世纪文化、文学的中心主题,它与西方的"现代性"文化相比有自己的特性。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是由1894年"甲午之役"和1900年的"庚子之变"开启的,到"五四"达到高潮。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具有三种典型形态:信念式—终结性的"现代性";世俗化—体验性的"现代性";浪漫主义—"反现代"的"现代性"形态。
耿传明
关键词:文学进程文化特性
在“新”“旧”对峙的背后——从林纾看“五四人”与“晚清人”的代际文化心态差异被引量:4
2004年
林纾与五四时期"新青年派"的文化价值冲突主要表现在一种传统主义的常识与全能主义的理性之间的冲突;前者力图维护的是一种其所认为的超时代的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后者则是要追求至高的善,以建成一个现代合理性的社会。这种冲突也代表着一种文化典范的转换以及传统的后喻文化传递方式向并喻、前喻文化传递方式的转型。
耿传明
关键词:后喻文化常识
“精神派”与“物质派”的抵牾——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精神至上和非物质主义倾向被引量:1
2006年
“救赎真理的衰落和文学文化的兴起”,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性”现象。“精神派”和“物质派”的抵牾从深层来说代表着现代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是“现代性”自身的固有矛盾的体现。“精神派”的精神至上倾向,彰显了人的主观意志,扩大了文学对于历史的影响力,也使社会诸领域的变革带上了“泛文学”的色彩。
耿传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