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00311001-2)

作品数:4 被引量:66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岩华霍成斌张俊灵张东旭孙美荣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冬小麦
  • 4篇小麦
  • 2篇地冬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温度
  • 2篇温度
  • 2篇旱地
  • 2篇旱地冬小麦
  • 2篇播期
  • 1篇冬小麦产量
  • 1篇冬小麦冠层
  • 1篇玉米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期
  • 1篇同播
  • 1篇土壤湿度
  • 1篇鲜秸秆
  • 1篇小麦产量
  • 1篇小麦冠层
  • 1篇秸秆

机构

  • 4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4篇霍成斌
  • 4篇李岩华
  • 2篇孙美荣
  • 2篇张东旭
  • 2篇张俊灵
  • 1篇闫金龙
  • 1篇冯丽云

传媒

  • 2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3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旱地冬小麦缩行覆盖对土壤温、湿度的调控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确定在缩小行距的情况下,不同时间秸秆覆盖和不同覆盖量对土壤温度、湿度以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缩小种植行距、利用玉米秸秆整秆覆盖,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处理A1(冬后覆盖)、A2(冬前覆盖),副区为不同覆盖量的4个的处理以及不覆盖对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0~15cm的土壤温度敏感层,冬前覆盖比冬后覆盖的增温明显,在整个生育期中不同覆盖量各层地温的变化曲线基本相同;0~40cm的土壤含水量在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冬前覆盖比冬后覆盖的土壤含水量平均高0.54%;冬后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干物质的积累量在抽穗期—灌浆期明显高于冬前覆盖的各处理,而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冬前各处理要高于冬后覆盖;在产量表现最大的分别是A2B3(3669.12kg/hm2)、A1B2(3654.79kg/hm2)说明冬前覆盖量为4500kg/hm2的增产效果明显。因此,利用玉米整秆覆盖,缩行增密,形成不同播幅和覆盖区宽度的种植模式,增温保墒,节水增产,提高水分利用率,是小麦增产稳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李岩华霍成斌孙美荣张俊灵张东旭
关键词:冬小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玉米鲜秸秆覆盖旱地冬小麦拔节前土壤温度效应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探明秸秆覆盖技术在旱地小麦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不同量玉米鲜秸秆(高(HM)、中(MM)、低(LM)、无(CK))覆盖的田间试验,以研究旱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在土壤中垂直传递的平均温度大小表现为:分蘖期、越冬期HM>MM>LM>CK,0~30cm土壤温度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升高;返青期HMMM>LM>CK,返青期HM
李岩华闫金龙霍成斌冯丽云
关键词:冬小麦土壤温度生育期
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49
2011年
为应对气候变化,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以冬小麦长6359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长6359的播期在9月25—30日的范围内可适当进行调整,在传统播期9月25日的基础上可延后5 d左右;播量在187.5~277.5 kg/hm2范围内结合播期进行调整,可适当减少播量。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针对传统种植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是当前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必要措施。
郝有明李岩华霍成斌
关键词:冬小麦播期播量
不同播期、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特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为了研究不同播期、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以长6359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16种不同播期、密度处理模式下冠层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A1B4、A2B4、A2B2、A2B3四个处理的产量比较显著,其中处理A1B4产量最高,处理A2B4为最佳模式。总结出产量显著的四个处理群体冠层结构具有以下特征:株高75 cm左右,穗长在5.84-6.06 cm,节间长度17.98-18.21 cm,叶面积54.06-58.14 cm2,叶面积指数2.82-3.63,叶倾角43.56-52.38°。说明小麦的冠层结构取决于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所以因地制宜构造合理群体、培育理想的冠层结构是小麦获得稳产高产的保障。
霍成斌李岩华孙美荣张俊灵张东旭
关键词:冬小麦播期冠层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