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NSFC-J0030092)
- 作品数:41 被引量:462H指数:12
- 相关作者:张春光赵亚辉罗天宏周红章于晓东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多刺鱼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8年
- 2006年3-5月,在北京怀柔水库入库河流怀九河的西四渡河河段,采集性成熟的中华多刺鱼(Pungitius sinensis),人工干法授精获取受精卵,观察并记录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历程;设置温度和盐度梯度,观察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多刺鱼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中华多刺鱼胚胎发育的起始温度(生物学零度)为4.7℃,适宜的发育水温为14.0℃-16.0℃,与中华多刺鱼繁殖盛期(4月中下旬)自然水体的水温相近;平均水温14.0℃时,中华多刺鱼完成胚胎发育约需183h;水温升至22.5℃时,胚胎的孵化率仅为22.2%;水温升至25.0℃时,受精卵不能孵化,此温度应是中华多刺鱼胚胎发育温度的上限。实验表明,北京地区中华多刺鱼的胚胎对盐度的耐受力较为有限,在与自然水体相同的盐度下(0‰)其孵化率接近100%;随着盐度的升高,孵化率降低,8‰盐度时,仅有56%的受精卵孵化;至20‰时,受精卵全部死亡,此盐度应为中华多刺鱼胚胎发育的盐度上限。
- 卞绍雷赵亚辉张洁赵欣如张春光
- 关键词:胚胎发育温度盐度
- 北京市怀沙-怀九河市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资源保护被引量:12
- 2007年
- 怀沙河和怀九河是两条自然汇入北京怀柔水库的河流,被规划为北京市第一个市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2004年3月~2005年2月,作者对该保护区内野生鱼类资源进行了本底调查。调查区域内野生淡水鱼类共计24种(不计引入种),隶属于6目11科24属,以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主,多为山区溪流小型鱼类。鱼类物种多样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所不同,两河下游近水库河段物种多样性最高,这可能与两个不同生态环境交界处的边缘效应有关;其多样性在时间上春夏季高于秋冬季。结合区域内的生境特点,建议加强对核心区的保护力度,重新规划缓冲区和过渡区;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兼顾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达到人与资源的和谐发展。
- 邢迎春赵亚辉李高岩王玉凤张春光王宝利常宝全张利军胡亚军
- 关键词:资源保护
- 椰心叶甲在我国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分析被引量:15
- 2005年
- 椰心叶甲已在我国30个县(市)造成了严重危害,为防止其扩散加剧、有效地开展综合防治工作,利用GARP生态位模型进行潜在分布区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南方较广大的地区适宜椰心叶甲的生存,潜在分布区涉及广东、福建等12省区大部地区和云南等7省区的局部地区;原有受害省区内的潜在分布区远远超过当前的分布区。为明确椰心叶甲向北扩散的可能性,建议尽快开展耐寒性方面的研究。
- 李红梅孙江华韩红香肖晖薛大勇
- 关键词:入侵椰心叶甲扩散棕榈
- 中国蛇潜蝇属一新记录种被引量:1
- 2003年
- 记述采自中国福建省的潜蝇科 Agromyzidae蛇潜蝇属 Ophiomyia Braschnikov 1 897,1新记录种 :沃克蛇潜蝇 Ophiomyia vockerothi Spencer,1 986,并附形态特征图。
- 陈小琳汪兴鉴
- 关键词:双翅目潜蝇科新记录种
- 长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大尺度格局研究被引量:78
- 2005年
- 作者以长江流域鱼类编目数据库为基础数据,研究了长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格局。长江流域内共记录了鱼类378种(亚种),隶属于14目32科144属。其中淡水鱼338种(亚种),以鲤形目为主,达到269种(亚种),洄游鱼类11种,河口鱼类29种;流域内特有种和受威胁物种分别有162种(亚种)和69种(亚种)。根据鱼类分布特点,按水系将长江流域分为19个区域,除了江源区和金沙江中上游外,物种数和G-F多样性指数上游高于中下游,但各区域内差异不大,然而特有种比例从上游到下游随海拔降低而逐渐降低。利用Jaccard物种相似性系数对19个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将整个流域分成三部分:(1)江源区和金沙江中上游,地理上属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波状平原部分和横断山区,(2)上游其他流域,地理上属于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及秦巴山区,(3)中下游流域,地理上属于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基本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及我国大陆地势三级台阶变化的特点。
- 于晓东罗天宏周红章
- 关键词:鱼类物种多样性长江流域
- 北京地区宽鳍鱲的生长及食性被引量:18
- 2007年
- 2004-2006年,作者对分布于北京市怀柔水库上游入库河流怀沙河和怀九河宽鳍鱲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宽鳍鱲年龄组成较小,雄鱼最大3龄,雌鱼最大2龄。体长和体重相关关系式为:W=9×10-6L3.1947(r=0.9784),其种群呈异速增长。1龄组雌雄鱼体长和体重无显著差异,2龄组雄鱼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雌鱼,可能与雌鱼性成熟后生长速度减慢有关。雄鱼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21.56×(1-e-0.3718(t+0.6272)),最大体长121.56mm;Wt=41.16×(1-e-0.3718(t+0.6272))3,最大体重41.16g;生长拐点tr=2.41龄;雌鱼最大为2龄,未能拟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丰满度和饱食指数均呈周年变化,这可能与水温变化和繁殖期的影响有关。北京地区的宽鳍鱲为植食性,主要摄食硅藻,取食具选择性,且获得的食物量与藻类的多度一定程度上正相关。雌雄性比接近1∶1,1冬龄性成熟;繁殖期5-7月,5月份成熟系数最高。与嘉陵江种群相比,北京种群体长、体重均小于嘉陵江种群;食性上,前人研究认为嘉陵江种群为肉食性,但经我们重新鉴定,嘉陵江种群也为植食性,个别肉食性食物成分可能是随摄食的藻类带入的;在年龄组成、种群增长方式、性比及繁殖特性上,未发现二者有明显差异。基于北京地区宽鳍鱲的生物学特性,结合该地区的环境特点,我们建议通过控制捕捞数量、选择最适捕捞时间、保护原有生境来维持北京地区宽鳍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邢迎春赵亚辉张洁王玉凤赵欣如张春光王宝利常宝全张利军胡亚军
- 关键词:宽鳍鱲生物学可持续利用
- 顶鼻康吉鳗嗅囊形态的光镜与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2
- 2006年
-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5尾不同体长顶鼻康吉鳗标本嗅囊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顶鼻康吉鳗嗅囊近卵圆型;嗅囊长径与眼径的比值为1.3~1.6;单个嗅囊的嗅板数为82~122片;嗅板厚度约100μm;嗅板垂直对称地排列于嗅轴两侧,不同部位的嗅板大小和形状不一致;嗅板从嗅轴向两侧分出,至嗅囊腔顶部几乎相互接触;嗅板远离嗅轴端和向嗅囊腔一侧游离,其余部分与嗅囊膜相连;嗅板向嗅囊腔的游离缘分布有许多嗅孔;未观察到次级嗅板,但在嗅板的表面具有脊状隆起和凹陷;嗅板表面密被纤毛,包括非感觉纤毛、感觉纤毛和微绒毛,嗅板远离嗅轴的端部还观察到一种大型的杆状纤毛。嗅板表面存在大量纤毛表明,顶鼻康吉鳗嗅囊的水动力机制应属纤毛摆动型(isosmates)。
- 张振玲陈宜瑜赵亚辉张春光甘雅玲
- 关键词:形态学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
- 刚毛蚜族系统分类及分布格局(半翅目,毛管蚜科)
- 2006年
- 系统研究了刚毛蚜族Schoutedeniini的分类,世界已知3属7种;重新定义了该族的鉴别特征,编制了分属、分种检索表,补充了已知种的地理分布与寄主植物信息;记述了1中国新纪录种———酸果藤刚毛蚜Schoutedeniaemblica(PateletKulkarni,1953)的形态特征,提供了形态特征图和照片。刚毛蚜族的现生分布格局呈明显的冈瓦那古陆分布,马达加斯加岛及青藏高原东南缘为其物种分化中心,文章简单探讨了该族现代分布格局的可能成因。
- 张东乔格侠张广学
- 关键词:半翅目分类学
- 中国特有金线鲃属鱼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鲤形目,鲤科)被引量:10
- 2006年
- 金线鲃属鱼类是中国特有类群,几乎所有种类的生息繁衍都离不开洞穴环境,由于洞穴间的隔离作用,属内物种分化十分强烈。本文对以往有关金线鲃属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将其研究历程分为5个不同阶段:发现期、静默期、恢复期、快速发展期和深入研究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代表性工作。以往的研究以分类学为主,向传统分类和系统分类两个方向开展。目前金线鲃属鱼类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以及研究空白。未来有关的研究可在物种演化、生态学、生理学、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多个方面深入进行。
- 赵亚辉张春光
- 关键词:金线鲃属
- 竹类植物叶片上八种蚜虫的形态变异分析被引量:11
- 2006年
- 选取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上的3科6属共8种蚜虫,即居竹舞蚜Astegopteryx bambusifoliaeTakahashi、小舞蚜Astegopteryx minuta(van der Goot)、居竹坚蚜Cerataphis bambusifoliaeTakahashi、林栖粉角蚜Ceratovacuna silvestrii(Takahashi)、塔毛角蚜Chaitoregma tattakana(Takahashi)、竹色蚜Melanaphis bambusae(Fullaway)、竹纵斑蚜Takecallisarundinariae(Essig)和竹梢凸唇斑蚜Takecallis taiwanus(Takahashi),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了34个形态特征;统计比较了28个形态特征在种内的变异。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形态特征,每两两特征对应统计作图,标出每种蚜虫的95%椭圆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形、腹管和触角的形态在不同的科间有较大差别,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及爪的形态在科间有较高的趋同性;在种内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变异,其中喙末端(CV=3.73%~7.59%)、跗节Ⅰ(CV=4.16%~12.05%)、跗节Ⅱ(CV=3.10%~8.39%)和爪(CV=2.60%~11.68%)的变异都很小。主成分分析筛选的第一主成分为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和爪,不同的椭圆区间范围提示这些特征组合基本处于稳定的范围内。与蚜虫的取食行为和附着于植物表面相关的形态特征,如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和爪等在不同类群间存在显著的相似性,暗示了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的蚜虫在这些形态特征上的趋同适应。最后结合蚜虫的生物学信息,初步探讨了形态适应的机制。
- 方燕乔格侠张广学
- 关键词:蚜虫寄主植物竹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