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8184)

作品数:3 被引量:58H指数:3
相关作者:宋乃平陈林王磊张庆霞王青凤更多>>
相关机构:教育部宁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水分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连作
  • 2篇马铃薯
  • 1篇养分
  • 1篇栽培
  • 1篇生态效应
  • 1篇水分变化
  • 1篇水分变化规律
  • 1篇土壤水分变化
  • 1篇土壤水分变化...
  • 1篇土壤养分
  • 1篇宁南黄土丘陵...
  • 1篇丘陵
  • 1篇丘陵区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区系
  • 1篇连作栽培

机构

  • 3篇宁夏大学
  • 3篇教育部

作者

  • 3篇宋乃平
  • 2篇张庆霞
  • 2篇王磊
  • 2篇陈林
  • 1篇孙权
  • 1篇陈茹
  • 1篇王锐
  • 1篇王磊
  • 1篇王青凤
  • 1篇王磊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3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马铃薯连作栽培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以宁南山区连作1年、3年、6年、10年的马铃薯地块为研究对象,利用定位观测数据,对不同连作年限下马铃薯生长特性及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植株高度、叶面积和日净光合速率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开花前后是马铃薯需水的高峰期,各连作年限马铃薯地块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但连作6年、10年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连作1年、3年;开花期不同连作年限土壤水分均在40~60cm层出现水分含量较低的干土层,干化程度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加重;连作6年的马铃薯地块在40~60cm处土壤水分含量降至11.63%,开始出现轻度干层迹象,连作10年40~60cm处土壤含水量为10.54%,逐步向中度干层过渡;且连作年限超过3年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由于宁南山区土层深厚,土壤表层水分可通过降雨得到恢复,而连作超过3年深层土壤水分难以恢复,并对土壤水分环境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张庆霞宋乃平王磊王磊
关键词:马铃薯连作栽培土壤水分生态效应净光合速率
宁南山区马铃薯连作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探讨了宁南山区马铃薯连作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内土壤贮水量的年际变化呈正抛物线形变化,春秋高,春末夏初达到谷值。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全年降雨分配和蒸发的平衡过程,整个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在9.95%~21.6%之间。0—100cm层土壤贮水量与产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贮水量与马铃薯产量相关关系最显著的时期为发棵期和结薯期,此时也是马铃薯生长耗水的高峰期,在此期间0—100cm土壤贮水量每增加10mm,产量平均可增加135~270kg/hm2。
张庆霞宋乃平王磊王磊
关键词:土壤水分
宁南黄土丘陵区马铃薯连作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区系的演变被引量:39
2010年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宁南黄土丘陵区马铃薯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组成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宁南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质及全氮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马铃薯连作4年引起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全盐含量显著下降,而土壤pH、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试验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占微生物总量的80%以上;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真菌比例逐渐上升,土壤放线菌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而土壤细菌比例则明显下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脲酶、蔗糖酶、真菌、放线菌和细菌都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负相关;全磷及速效磷只和磷酸酶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与脲酶、蔗糖酶及细菌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脲酶与蔗糖酶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极显著负相关。马铃薯连作不仅加重土壤养分亏缺,土壤理化性状恶化,而且导致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发生改变。
孙权陈茹宋乃平王青凤王锐
关键词:土壤养分酶活性连作马铃薯宁南黄土丘陵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