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1212010733802)
-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杨钻云钟康慧刘肇昌陈波刘珂辛更多>>
-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马松岭铜矿区变火山-沉积岩系形成环境研究
- 2012年
- 在搜集前人相关测试数据,对龙门山中段马松岭矿区出露广泛的变火山岩及其准同期变辉绿岩、赋矿火山-沉积围岩进行补充采样和测试基础上,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马松岭矿区变火山-沉积岩系主体为变岛弧钙碱系列,含少量变大洋岛碱性玄武岩和变正常沉积岩,形成环境为张裂岛弧;彭州式铜矿可能是在VMS型矿胚基础上经后期改造而成;与火山沉积岩系准同期的变辉绿岩为岛弧拉斑系列,因受到不断成熟的过渡壳物质混杂,而主体显高铝系列特征。
- 杨钻云施泽进钟康惠陈波刘珂辛
- 关键词:龙门山中段构造环境
- 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区构造体系及与成矿的关系被引量:3
- 2010年
- 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其形成经历了晋宁期幔源火山沉积和褶皱变形、印支期-燕山期以来强烈的构造挤压和破坏。根据研究区地层形变的各种构造形迹,将区内构造体系划分为北北西向"多"字型和北东向华夏式两种构造体系。"多"字型构造体系是在晋宁期右行剪切作用下形成北东—北北东向的褶皱带,后经印支期-燕山期以来的左行旋转至北北西而保留至今,表现为黄水河群组成的复式背、向斜褶皱带;华夏式构造体系显示了印支期以来北东—南西方向强大的挤压,表现为前期的叠瓦状断裂和后期的"飞来峰"构造。两种构造体系共同控制着彭州式铜矿床的形成及改造。根据二者的平面展布形态、构造出露特征及其动力学标志,将其划分为包容和交接两种复合关系,即"多"字型构造体系包容于华夏式构造体系中,在研究区南部二者呈反接关系。
- 杨钻云刘肇昌钟康慧邱仁轩秦术凯王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