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23229)

作品数:20 被引量:52H指数:4
相关作者:贾赤宇刘真邱啸臣周国勇张杨杨更多>>
相关机构: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烧伤
  • 4篇愈合
  • 4篇细胞
  • 4篇创面
  • 3篇外科
  • 2篇休克
  • 2篇血管
  • 2篇循证医学
  • 2篇脂肪
  • 2篇脂肪组织
  • 2篇软组织
  • 2篇伤口
  • 2篇伤口愈合
  • 2篇皮瓣
  • 2篇皮瓣修复
  • 2篇皮肤
  • 2篇肿瘤
  • 2篇瘢痕
  • 2篇结核
  • 2篇颈部

机构

  • 10篇解放军总参谋...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兰州军区兰州...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作者

  • 11篇贾赤宇
  • 3篇刘真
  • 2篇张杨杨
  • 2篇邱亚斌
  • 2篇邱啸臣
  • 2篇周国勇
  • 1篇胡国栋
  • 1篇廖成静
  • 1篇刘毅
  • 1篇李丹枫
  • 1篇张溪
  • 1篇李鹏程
  • 1篇郑淑娟
  • 1篇常春娟
  • 1篇霍贤洁
  • 1篇廖青玲
  • 1篇田甜
  • 1篇吴玉家
  • 1篇池迎春
  • 1篇邓向东

传媒

  • 8篇中华损伤与修...
  • 5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感染、炎症、...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4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烧伤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γδT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合成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对烧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合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在九七医院南京军区烧伤治疗中心治疗的87例烧伤患者及20名健康者为观察对象,统计患者的烧伤面积,抽取其在伤后2周及创面痊愈后的静脉血,伴有PA感染的患者还抽取感染期静脉血;健康者抽取清晨静脉血,用QuantibriteTM PE bead试剂盒检测标本γδT细胞IGF-Ⅰ的表达。根据是否感染PA,将烧伤患者分为感染组(n=8)及未感染组(n=79),比较烧伤面积与PA感染之间的关系;将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γδT细胞IGF-Ⅰ的表达在3组间的差异,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感染组的平均烧伤面积明显大于非感染组,即PA感染与烧伤面积关系密切,PA可减少烧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合成IGF-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显著(r=-0.906,P=0.017)。以烧伤面积(X1)、PA感染(X2)作为自变量,以感染期γδT细胞IGF-Ⅰ合成水平为因变量作回归分析,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5.553+0.219X1-0.165X2。结论 PA抑制γδT细胞合成IGF-Ⅰ,这是烧伤创面愈合的不利因素。由于γδT细胞合成的IGF-Ⅰ在全身起作用,说明局部创面的PA感染能成为全身创面愈合的不利因素。
邓向东贾赤宇
关键词:烧伤T淋巴细胞伤口愈合
双侧胸三角区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的效果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观察双侧胸三角区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重度瘢痕的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2年2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收治9例面颈部烧伤瘢痕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23~48岁,平均33岁;瘢痕位于面部5例、颈部4例;瘢痕形成时间均在半年以上,面积12cm×7cm~22em×26cm。均在胸三角区置入600—800ml扩张器,利用双侧胸三角区皮瓣扩张形成薄皮瓣同时修复双侧面颈部瘢痕。面部瘢痕修复分4次手术,颈部瘢痕修复分2次手术。供瓣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2周观察瘢痕修复面积、皮瓣的成活情况及皮瓣质地、颜色及有无臃肿等。术后半年来院复查并调查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以后每半年邮件随访1次。结果1例患者左侧皮瓣术后淤血经换药后愈合。其他8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良好。所有患者随访6—30个月。2例患者术后皮瓣臃肿,半年后行皮瓣修整手术。其他患者术后皮瓣质地柔软,无臃肿,未行皮瓣修整。所有患者面颈部形态显著改善,患者满意度评分(7.6±2.3)分,对手术效果均满意。结论双侧胸三角区扩张薄皮瓣修复面颈部重度瘢痕效果理想。
李鹏程胡国栋贾赤宇邱亚斌吴玉家郑淑娟
关键词:外科皮瓣瘢痕扩张器
进一步理性看待皮肤替代物被引量:2
2013年
由于外伤、炎症、溃疡、烧伤、肿瘤术后等原因常造成皮肤的缺损,尽早封闭创面是治疗的关键。自体皮肤移植是最常规方法,但需自体供皮和创基条件,因此,开发皮肤替代物就势在必然。目前,皮肤替代物可分为:暂时性的或永久性的表皮、真皮和复合皮替代物。一、暂时性皮肤替代物对创面可提供短时间的生理性封闭,以减少创面感染、体液热量及蛋白质丢失等并发症,并能为以后皮肤移植创造良好的条件。
贾赤宇
关键词:皮肤替代物生理性创面感染蛋白质丢失肿瘤术后
TMEM33 mRNA 3′-UTR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验证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根据microRNA-146a(miR-146a)预测靶点构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并进行功能验证,为研究吸入性损伤中miR-146a通过靶向跨膜蛋白33(TMEM33)对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TLRs/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提供前期的工作基础。方法:通过生物学软件预测TMEM33mRNA 3′端非翻译区(TMEM33mRNA 3′-UTR)可能是miR-146a的作用靶点,将设计合成的TMEM33及其突变序列TMEM33-mu序列分别克隆至荧光素酶报告质粒,采用脂质体法将这两种重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MIR-TMEM33和pMIR-TMEM33-mu分别与miR146amimics共转染HEK-293T细胞,以pMIR-TMEM33+miR-control转染HEK-293细胞作对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TargetScan和miRanda软件预测显示,miR-146a与TMEM33mRNA 3′-UTR存在互补结合位点,构建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显示,miR-146a对TMEM33mRNA 3′-UTR具有靶向作用,pMIR-TMEM33+miR146amimics组较pMIR-TMEM33+miR-control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62%左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iR-146a对TMEM33-mu 3′-UTR无靶向作用,pMIR-TMEM33-mu+miR-146a组与pMIR-TMEM33+miR-contro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TMEM33mRNA 3′-UTR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证实miR-146a对TMEM33mRNA 3′-UTR具有靶向调控作用,为从基因水平深入揭示吸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室数据和方法。
冯胜娟吕晓武刘真李文婷吴玉家张亚洁王瑞晨曺令邱亚斌贾赤宇
关键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卷曲霉素深部肌内注射致双上臀深部溃疡一例原因分析及护理
2018年
患者,女,26岁,颈部淋巴结核及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慢性起病,病程较长。患者于2015年4月入住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结核科,曾予以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行规律抗结核治疗,为进一步治疗结核,2015年5月开始双侧臀大肌肌内注射卷曲霉素,首次注射后0.5 h即出现注射部位硬结、疼痛,患者未予特殊处理,自行用热毛巾湿敷,疼痛、硬结未见改善。注射完1个疗程(6个月)后,因患者症状好转.
张溪冯蓉蓉董晓霞王春菊贾巧巧贾赤宇
关键词:肌内注射卷曲霉素臀大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激素冲击治疗护理
临床路径与烧伤外科被引量:2
2013年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程序,是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由医师、护士及医院其他工作人员针对某一可预测治疗结果的救治群体或某项临床症状设立并制订的特殊文件、教育方案、患者调查表、焦点问题讨论议案、独立观察报告以及标准化规范等[1].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既能贯彻持续质量改进,又能节约资源的标准化治疗模式,为医院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整体竞争力[2].本文针对临床路径与烧伤外科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贾赤宇邱亚斌
关键词:烧伤外科医院质量管理循证医学证据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资源
烧伤临床医学亟需加入循证医学元素
2013年
一、概述 20世纪70年代,英国内科医师Cochrane提出,应针对各专业特定的治疗措施收集全世界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得出结论,以指导临床实践.1992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Gordon Guyatt 教授首次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2000年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再次对EBM进行定义,即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起来,制定每个患者的最佳诊疗措施[1].EBM这种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的经验医学转变为以临床证据为基础的新的医学模式孕育而生.
贾赤宇
关键词:循证医学烧伤休克EBM
单中心结核性创面与非结核性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的特点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单中心中结核性创面与非结核性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的特点。方法2010年1月-2017年6月,将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3例结核性创面患者、44例非结核性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分别纳入结核性创面组和非结核性创面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2组患者的性别、居住地、外伤史、创面形成时间、创面确诊时间、住院次数、住院时间,年龄,创面部位,创面面积、窦道发生情况、换药次数、手术次数、行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情况、痊愈情况,医疗费用来源,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自费负担各项费用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结果(1)除性别(x^2=0.019,P>0.05)外,结核性创面组和非结核性创面组患者居住地、外伤史、创面形成时间、创面确诊时间、住院次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535、27.651,t=7.252、16.131、4.663、7.416,P<0.05或P<0.01)。(2)结核性创面组和非结核性创面组患者年龄段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522,P>0.05)。(3)结核性创面组患者创面多见于胸部,非结核性创面组患者创面多见于下肢。2组患者创面部位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450,P0.05)。(5)结核性创面组患者中医疗费用来自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公费、自费及军队医疗者分别占48.8%(21/43)、7.0%(3/43)、39.5%(17/43)、4.7%(2/43),非结核性创面组患者中医疗费用来自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公费、自费及军队医疗者分别占59.1%(26/44)、4.5%(2/44)、29.5%(13/44)、6.8%(3/44)。2组患者医疗费用来源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荣美王贾赤宇
关键词:分枝杆菌结核慢性难愈性创面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微RNA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微RNA(miRNA)是一组高度保守的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通过靶定相应的互补序列导致mRNA的沉默或者抑制翻译以调节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涉及失控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肺泡液体清除异常等多个层面,而且各个层面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细胞网络和细胞因子网络,其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调控机体炎症反应。ALI发病过程中miRNA表达异常,miRNA可通过与靶mRNA部分结合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表达,参与ALI的整个发病过程。本文总结了国内外ALI发病过程中相关miRNA的研究进展,旨在寻找和验证miRNA在ALI炎症激活和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作用,为ALI的诊疗提供新靶点。
冯胜娟刘真吴玉家曹令邱亚斌孙卫国吕晓武贾赤宇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微RNAS
大鼠脂肪来源血管内皮细胞的改良式培养与观察
2013年
目的对目前常用的大鼠脂肪血管内皮细胞(VECs)的原代培养方法进行改良,建立一种操作更为简单、更经济的VECs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SD大鼠睾丸囊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在保留血管及脂肪组织、缩短消化时间的条件下分离、获取细胞,普通高糖培养基培养,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CD29、CD31与Ⅷ因子相关抗原流式鉴定及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鉴定,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冻存前后增生率,并讨论改良培养法较传统培养法的优越性。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VECs在光镜下初始呈偏圆不规则多角形,细胞融合后呈铺路石样生长;流式鉴定CD31阳性和CD29、Ⅷ因子相关抗原弱阳性,Ⅷ因子相关抗原荧光染色阳性;细胞传至第20代后,仍未见贴壁困难、生长停滞等迹象,平均传代时间为5~7d;液氮中冻存12个月复苏后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无明显改变。结论改良的大鼠脂肪来源VE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较传统方法更简单、经济,培养时间更短,可长期传代,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培养方法。
常春娟贾赤宇刘真胡永亮胡国栋田甜周国勇
关键词:脂肪组织内皮细胞细胞培养种子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