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816)
- 作品数:11 被引量:42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丹波任凤岩张淑兰许艳丽刘琦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解放军第202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课题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及病理分析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35例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及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对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35例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的病理蜡块进行重新切片、阅片,确诊18例来源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EM组),17例原发卵巢透明细胞癌(NEM组)。随机选择同期40例原发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为对照组。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EM组患者中位年龄为48岁,较NEM组(51岁)年轻3岁(P<0.001),较对照组(54岁)年轻6岁(P<0.001)。EM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盆腔包块(66.7%)、下腹胀痛(33.3%)及绝经后阴道流血(11.1%)。原发OCC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盆腔包块(58.8%)、未绝经的阴道不规则流血(23.5%)及下腹胀痛(17.6%),其中EM组38.9%盆腔包块持续半年以上,与NEM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EM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2.2%,高于NEM组的47.1%。结论EM组患者较年轻,早期病例多见,5年生存率虽高于NEM组,但无明显的差别。研究表明二者的分子机制可能是不同的,但治疗上无差别,是否改变治疗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任凤岩王丹波姜彦多张淑兰
- 关键词:卵巢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
- 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hMLH1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相关性被引量:7
- 2010年
-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妇科常见疾病,恶变率为0.7%-1.0%。近年来,随着内异症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其恶变病例数也相对增加,内异症恶变的预防、治疗等问题在妇科领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内异症恶变病理取材的局限性导致了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报道较少,发病机制尚待明确。本研究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技术检测内异症恶变组织中hMLH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情况,旨在探讨hMLH1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内异症恶变的相关性,从而探索内异症恶变的发病机制。
- 任芳任凤岩王丹波
- 关键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HMLH1基因子宫内膜组织异常甲基化恶变率基因启动子区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及裸鼠模型异位病灶芳香化酶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及其裸鼠模型异位病灶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征集EMs组及非异位症(NEMs)组各24例,应用其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建立EMs裸鼠模型,取建模后5d、15d、30d裸鼠异位病灶,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在位内膜和异位病灶芳香化酶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芳香化酶mRNA表达,EMs组异位病灶(0.894±0.23)表达强于在位内膜(0.685±0.15),P<0.05;阳性表达率(87.50%,83.33%)无差异。NEMs组异位病灶表达强度和阳性表达率(0.920±0.24,95.83%)均高于在位内膜(0.612±0.15,62.50%),P<0.05。两组在位内膜比较,EMs组阳性表达率高于NEMs组,P<0.05。两组异位病灶及各组不同时期异位病灶(EMs组,5d:0.889±0.23;15d:0.990±0.19;30d:0.880±0.29;NEMs组,5d:0.889±0.23;15d:0.905±0.23;30d:0.918±0.22)比较,芳香化酶mRNA表达无差异。芳香化酶蛋白阳性表达率,EMs组异位病灶(95.83%)与在位内膜(91.67%)比较,差异不显著。NEMs组异位病灶(95.83%)高于在位内膜(70.83%),P<0.05。EMs组在位内膜高于NEMs组,P<0.05;两组异位病灶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局部雌激素合成增强在EMs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芳香化酶是EMs等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在子宫内膜特异性表达标记物。
- 王丹波任凤岩张淑兰李一宁牛惠彦陆景明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裸小鼠芳香化酶在位内膜异位病灶
- 内分泌腺体来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及裸鼠模型中的特异性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内分泌腺体来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ndocrine gland-deriv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EG-VEGF)在子宫内膜及裸鼠模型表达及意义。方法留取异位症(EM组)和非异位症患者(NEM组)子宫内膜各24例,种植于裸鼠盆腹腔,5、15、30d处死,获取异位病灶。RT-PCR和原位杂交检测EG-VEGFmRNA表达。结果RT-PCR:2组各期异位病灶EG-VEGFmRNA表达均强于在位内膜,P<0.05,15d最强,与30d比较,P<0.05。原位杂交:2组在位内膜和异位病灶腺细胞、间质和血管内皮细胞均见EG-VEGFmRNA杂交信号,30天弱于5d及15d病灶。结论在位内膜也表达EG-VEGF,异位病灶EG-VEGF过表达,表达程度与异位内膜细胞活性相关。
- 王丹波任凤岩张淑兰刘琦芳展新华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EG-VEGF裸鼠在位内膜
- cofil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检测在位内膜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候选基因及功能,通过对在位子宫内膜中肌动蛋白结合因子(cofilin)表达的检测,明确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3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标本(增殖期11例,分泌期12例)为实验组,以9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标本为对照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cofilin mRNA的相对表达。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中cofilin表达水平与内异症严重程度及月经周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在位内膜中cofil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在位内膜(P<0.01);实验组异位内膜cofilin表达水平高于同组在位内膜(P<0.05);实验组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相比较,中、重度组与轻度组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和对照组在位内膜的增殖期和分泌期比较,cofilin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增殖期及分泌期在位内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分别比较增殖期与分泌期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cofilin表达水平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中cofilin表达水平的异常升高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刘琦芳王丹波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COFILIN
- 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探讨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的最优方法。方法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增殖期和分泌期内膜各20例)的在位内膜组织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胰蛋白酶、Ⅰ型胶原酶、Ⅱ型胶原酶、Ⅳ型胶原酶消化,随机选择离心分离或筛网分离间质细胞,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鉴定。结果增殖期与分泌期内膜间质细胞培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8,P>0.05)。胰蛋白酶组的细胞培养成功率与其他3种胶原酶组的细胞培养成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胶原酶细胞培养成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型胶原酶酶解所得间质细胞的单层汇聚时间〔(5.0±0.8)d〕最短(P<0.05);I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的细胞消化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短于Ⅱ型和Ⅳ型胶原酶(P<0.05);筛网分离法与离心分离法在细胞培养成功率和细胞纯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的细胞单层汇聚时间〔(6.0±0.3)d〕短于后者〔(6.5±0.4)d〕(P<0.05)。结论月经周期不影响细胞培养成功率;采用I型胶原酶消化子宫内膜、筛网分离间质细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培养的最好方法。
- 许艳丽杨卓陈英汉王丹波
- 关键词:月经周期间质细胞细胞培养技术
- 抵抗素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 2011年
- 目的检测抵抗素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抵抗素蛋白在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和比较其表达是否有差异。结果抵抗素蛋白在异位内膜的表达率及强度均高于在位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位内膜与正常内膜的表达率及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表达定位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细胞质。结论抵抗素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马金红王丹波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免疫组织化学
- 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15%左右,恶变率平均为0.7%~1%,恶变发生部位多在卵巢内(81.9%)。EMs恶变有许多高危因素。卵巢不典型EMs在EMs恶变过程中起主要作用。EMs病理特点使不典型EMs及EMs恶变临床病理诊断较困难。有学者通过检测EMs及癌变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和性丢失,从基因水平预测和诊断不典型EMs及EMs恶变。
- 任凤岩王丹波张淑兰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不典型增生
- 利用小鼠模型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在位内膜种植能力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异位种的植能力。方法:EMs组及非内异症(NEMs,宫颈原位癌)组患者各20例,分别取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再分别以0.2g、0.4g、0.6g种植量腹腔注射方法建成EMs小鼠模型,5d后处死,测量病灶大小,进行HE染色检测异位种植率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芳香化酶表达。结果:EMs组病灶数(3.9±0.3)高于NEMs组病灶数(3.2±0.1),P<0.05;0.2gEMs组种植率(60%)高于NEMs组(15%),P<0.01;0.4g的EMs组与NEMs组比较(100%vs85%)及0.6gEMs组与NEMs组比较(100%vs100%)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灶体积:EMs组0.2g(2.3±0.7mm3)、0.4g(11.4±2.1mm3)、0.6g(21.6±3.4mm3)分别大于相应的NEMs组(0.4±0.2mm3、5.8±0.7mm3、12.0±2.5mm3),P<0.05。组内不同内膜种植量种植率比较0.2gvs0.4g,P<0.05;0.4gvs0.6g,P>0.05。光镜下未观察到EMs组与NEMs组人在位内膜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鼠内异位病灶EMs组腺体结构较完整,NEMs组仅见少量残存的腺体细胞。芳香化酶表达EMs组在位内膜(2.10±1.12)及异位病灶(7.71±3.08)均高于NEMs组在位内膜(0)及异位病灶(5.80±3.01),P<0.05。结论:EMs在位内膜种植能力强于正常子宫内膜,芳香化酶能增强在位内膜的种植能力。
- 许艳丽王丹波任芳刘琦芳
- 关键词:在位内膜芳香化酶
-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分子水平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07年
-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常见病,以痛经和不孕为主要症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确定。近年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检测资料表明,其发病过程是以在位内膜的不同生物学特性,甚至基因差异决定的。结合国外近5年研究,对EMs的遗传基因流行病学及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分子水平的差异进行探讨,为EMs的诊治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
- 娄洁王丹波
-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易感基因多基因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