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0606-05)

作品数:3 被引量:37H指数:3
相关作者:方晓丽杜小正秦晓光东贵荣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针法
  • 3篇热补针法
  • 2篇性关节炎
  • 2篇针刺
  • 2篇针刺镇痛
  • 2篇捻转
  • 2篇捻转针法
  • 2篇急性关节炎
  • 2篇关节炎
  • 2篇Β-EP
  • 2篇PGE2
  • 1篇痛阈
  • 1篇外周
  • 1篇PGE
  • 1篇SP
  • 1篇CCK-8

机构

  • 3篇甘肃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3篇杜小正
  • 3篇方晓丽
  • 2篇秦晓光
  • 1篇东贵荣

传媒

  • 2篇中医研究
  • 1篇针刺研究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及其对关节局部组织β-内啡肽和前列腺素E_2的影响被引量:24
2009年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的镇痛后效应,探讨其镇痛的外周机制。方法:6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捻转组和热补组,后2组又随机分为针后即时、针后0.5 h、针后1 h和针后2 h亚组,每组各6只。用卵蛋白诱导造成关节炎疼痛模型。针刺双侧"合谷"和"足三里"1次,留针30 min,捻转组用捻转针法,热补组用热补针法。以K+导入法引起家兔腿收缩的最小电流强度作为痛阈;取关节局部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β-内啡肽(EP)及前列腺素(PG)E2含量。结果:模型组痛阈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捻转组和热补组针后各时刻痛阈均显著升高(P<0.01,P<0.05);热补组即时痛阈与捻转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刻痛阈热补组均高于捻转组(P<0.05,P<0.01)。模型组关节局部组织中β-EP、PGE2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捻转组和热补组各时刻β-E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而PGE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与捻转组相比,热补组针后2 hβ-EP含量显著增高(P<0.05),而热补组针后即时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优于捻转针法;关节局部β-EP和PGE2含量变化与两种针法镇痛后效应不同无明显相关趋势。
杜小正秦晓光方晓丽
关键词:急性关节炎热补针法捻转针法针刺镇痛Β-EPPGE2
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的观察及其对外周PGE_2、SP含量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观察传统热补针法对实验性关节炎家兔的针刺镇痛后效应及对炎症局部PGE2、S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模型对照组(n=6)、捻转组(n=24)和热补组(n=24),后两组又随机分为针后即时、针后0.5 h、针后1 h和针后2 h亚组(时刻),每组各6只。模型对照组、捻转组和热补组动物用卵蛋白诱导造成关节炎疼痛模型。针刺双侧合谷穴和足三里穴各1次,留针30 m in,捻转组用捻转针法,热补组用热补针法。以K+导入法引起家兔腿收缩的最小电流强度作为痛阈,深度麻醉后取关节局部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GE2、SP含量。结果:模型对照组痛阈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对比,捻转组和热补组针后各时刻痛阈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热补组即时痛阈与捻转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针后0.5 h、1 h及2 h痛阈均高于捻转组(P<0.05或P<0.01)。模型对照组PGE2和SP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对比,捻转组针后2 h的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此时SP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捻转组和热补组其余各时刻PGE2和SP含量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捻转组相比,热补组即时PGE2含量显著性降低(P<0.01),而热补组0.5h SP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热补组其余各时刻PGE2和SP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热补针法的镇痛后效应优于捻转针法,外周PGE2和SP不是形成两种针法镇痛后效应差异的因素。
杜小正秦晓光方晓丽
关键词:热补针法痛阈SPPGE2
热补针法对关节炎兔的镇痛后效应及其脑脊液中β-EP和CCK-8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的镇痛后效应,以探讨其镇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6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6)、捻转组(n=24)和热补组(n=24),后2组又随机分为针后即时(0 h),针后0.5 h、1 h、2 h亚组,每组各6只。以卵蛋白诱导建立关节炎疼痛模型。针刺双侧合谷和足三里1次,留针30 min,捻转组用捻转针法,热补组用热补针法。以K+导入法引起家兔腿收缩的最小电流强度作为痛阈;抽取脑脊液1 mL,用放射免疫法测定β-内啡肽(β-EP)及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含量。结果:模型组痛阈和CCK-8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对比,捻转组和热补组针后各时刻痛阈和CCK-8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热补组即时痛阈和即时、0.5 h时CCK-8含量与捻转组同一时刻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热补组针后0.5 h、1 h、2 h的痛阈显著高于捻转组(P<0.01或P<0.05)。模型组β-EP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对比,捻针组和热补组各时刻β-E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热补组即时β-EP含量与捻转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刻β-EP含量热补组均明显高于捻转组(P<0.05或P<0.01)。结论: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优于捻转针法,脑脊液中β-EP和CCK-8含量变化与两种针法后效应不同有明显相关性。
杜小正方晓丽东贵荣
关键词:热补针法捻转针法CCK-8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