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03-5)
- 作品数:21 被引量:329H指数:11
- 相关作者:胡凯衡崔鹏韩用顺游勇朱颖彦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湖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北川地震重灾区泥石流特征与减灾对策被引量:18
- 2010年
- 汶川大地震的同震次生灾害以滑坡、崩塌居多,泥石流相对较少。但地震导致滑坡、崩塌为震后泥石流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来源,使得地震灾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多次暴发了大面积的泥石流。以北川地震重灾区的苏宝河和魏家沟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遥感图像分析、历史资料对比等方法,概括总结出受地震强烈影响区域的泥石流具有成因多样、时间同步、颗粒粗大、多灾种复合、空间近似对称和小沟大灾等特征。并提出了"面上监控为主、点上工程为主、分类防治和开展风险评估"的减灾对策。
- 胡凯衡游勇庄建琦陈晓清
- 关键词:汶川地震泥石流地质灾害
- 震区山洪泥石流野外监测与侵蚀产沙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震区山洪泥石流频发严重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进行山洪泥石流野外监测,研究其发育和演化特征,对保障灾区公共安全和进行防灾减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汶川地震震中莲花芯沟为研究区,选择不同类型的坡面泥石流和沟道泥石流,在坡面、沟道和典型小流域建立山洪泥石流野外观测站点,采用现代测绘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利用大地测量、GPS、3D激光扫描系统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手段,进行了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山洪泥石流坡面、沟道、断面和小流域地表形变监测,构建高精度DEM,研究了坡面泥石流和沟道泥石流的侵蚀、发育和演化特征,分析了泥石流的变形破坏、冲淤变化和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震后4年山洪泥石流灾害日趋频繁且仍处于快速发育阶段,采用现代测绘和3S技术可以进行山洪泥石流灾害野外监测与侵蚀产沙定量分析;(2)沟道上游山洪泥石流活动强烈,具有大冲大淤特征,总体上以冲刷侵蚀为主,其断面中部下切侵蚀速率为3.98m/a,两侧坡体呈现左淤右冲特征,一场泥石流最大冲刷下切深度达5m;(3)沟道中游总体上仍呈现冲刷侵蚀,但强度减弱,断面中部侵蚀速率为1.23m/a;(4)沟道下游防治工程修建前呈现较强的冲刷下切侵蚀、平均冲刷深度达1.7m,修建谷坊后拦蓄停淤作用明显,沟道总体呈现淤积,淤积速率为2.05m/a;(5)自然状态下研究区一场山洪泥石流冲出物质量约1.6万m3、平均冲刷深度为0.23m/a,谷坊等防治工程修建后具有较好地稳沟固坡作用,山洪泥石流则表现为较强的淤积特征,一场山洪泥石流产沙淤积量为1.7万m3。研究结果可以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综合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可为灾区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韩用顺黄鹏朱颖彦胡凯衡
- 关键词:泥石流
- 汶川灾区泥石流峰值流量的非线性雨洪修正法被引量:15
- 2010年
- 由于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固体物质补给方式和成因的复杂性,很多泥石流流域在产流、汇流和运动阶段都存在导致流量放大的过程,用现有的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都偏小。具体的分析表明,震后泥石流的产汇流过程并不是线性等同于清水的产汇流过程,泥石流流量的放大系数与清水峰值流量不是线性正比的关系。通过拟合北川极重灾区苏宝河和魏家沟等流域泥石流沟的现场调查数据,得到了泥石流放大系数与流域清水峰值流量之间的幂函数经验关系。并由此建立了泥石流峰值流量的非线性雨洪修正计算方法。该方法可用于计算震后崩滑体较多的流域的泥石流峰值流量。
- 胡凯衡崔鹏游勇庄建琦陈晓清
- 关键词:汶川地震泥石流流量计算
- 三维煤气管网仿真系统设计与实践被引量:6
- 2011年
- 以煤气地下管网为例,按照软件工程思想,采用ArcEngine平台,使用Visual Studio.NET开发工具,结合GIS、数据库、面向对象、虚拟现实、ADO.NET等技术,设计三维煤气管网仿真系统,实现了三维管网的仿真。系统建立基础地理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和模型库,实现地下煤气管网的基础数据采集、信息管理、三维虚拟仿真、监测预警、专题制图和综合服务等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体系结构较好地实现了多源数据管理与系统集成,利用GIS和面向对象技术可进行煤气管网快速三维建模和动态虚拟仿真。
- 杨怀磊曾思美王万东韩军李军钱宁
- 关键词:煤气管网三维仿真信息系统数据库
- 地形条件对次生山地灾害易发性分析被引量:13
- 2010年
- 岷江上游河谷地带位于汶川地震极震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频繁活动与复杂的地形条件密切相关。以岷江河谷汶川段为典型研究区,在分析了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分布状况和主要地形影响因素,并基于次生山地灾害形成因素贡献率,引入确定性系数,利用GIS和RS技术,定量分析了高程、坡度和坡向3个主要地形因子对次生山地灾害的易发程度,确定了最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地形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分布集中、规模巨大等特征,并受地形条件控制;2)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高程条件为1 000~1 600 m的高程范围,高程大于1 600 m的区域,山地灾害随海拔升高而越不易发生;3)坡度大于35°的中陡坡地带,均利于次生山地灾害的发生,且随坡度增大,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大;4)有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坡向条件依次为东南、东、南和东北4个方向,其CF分别为0.169、0.1440、.135和0.023;5)利用GIS和统计分析方法,能定量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易发性分析。研究方法可以为灾区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对灾区山地灾害防治规划、保障重大工程建设安全和减少灾害损失等具有参考意义。
- 韩用顺梁川崔鹏韩军薛蛟张永祥
- 关键词:地形因子
- 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框架体系被引量:14
- 2013年
- 滑坡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从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出发,综合分析不确定性与灾害以及灾害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明确区分了"灾害体"、"灾害事件"和"灾害现象"三种含义,界定了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性的内涵。然后从这些明确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危险性和易损性的数学表达形式,由此构建了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以期能够为今后的滑坡泥石流风险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胡凯衡丁明涛
-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
- 泥石流堆积扇重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2011年
- 根据结构光三维视觉原理,在VC++环境下利用OpenCV和OpenGL设计并实现了泥石流堆积扇重构系统,系统由摄像机标定、结构光标定、光带中心提取和三维显示模块组成。详细说明了系统的总体结构以及各模块的实现流程。通过重构实验得到了各模块的输出结果,并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该系统能够在非接触的情况下对泥石堆积扇进行快速重构,能够克服传统测量方法的许多弊端,使用方便、快捷。
- 李洪雷胡凯衡李泳杨宇
- 关键词:泥石流堆积扇结构光计算机视觉
- 物源条件对震后泥石流发展影响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1
- 2011年
- 强震过后一定时期内,泥石流的活跃性增强,即数量增多、规模增大、频率增加。而随着松散物质储量的减少,泥石流的活跃性会随之衰减。为了具体考察物源条件对震后泥石流活动的影响,使用震后泥石流逐年平均输沙量作为刻画泥石流活跃性的指标,在云南蒋家沟和西藏古乡沟泥石流数据的基础上,定量地分析了震后泥石流活跃性的变化过程。分析表明存在降雨控制型和物源控制型两种泥石流流域。前者的泥石流在震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衰减,其发生主要取决于降雨条件。后者最大规模的泥石流发生于地震过后的短时间内,尔后泥石流活动随时间显著减弱。泥石流规模和频率的关系与暴雨不一致。当物源控制型流域的无量纲化活跃性指标值降为0.12左右时,可以认为泥石流进入了稳定或者衰弱期,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泥石流事件发生。数据拟合结果表明,整个泥石流活跃性的衰减过程可以用幂函数来描述。其衰减指数与剩余物质储量和总物质储量之比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为定量预测震后泥石流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模型。
- 胡凯衡崔鹏游勇陈晓清
- 关键词:泥石流地震
- 基于聚类和最大似然法的汶川灾区泥石流滑坡易发性评价
- 采用聚类分析和最大似然法MLC(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评价了汶川极重灾区(四川省部分)震后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这种非监督分类的方法适用于没有足够训练数据的情况,可以快速对一个大...
- 胡凯衡崔鹏韩用顺游勇
- 关键词:泥石流地质灾害汶川地震
- 文献传递
-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震后减灾对策经济学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从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植被、灾害状况、人类活动等7个方面选取11个因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危险性指数来评价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危险性大小,并利用GIS技术,按区域因素"相同或相似归类、相异分级"的原则,将研究区分为高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低度危险区和无危险区等四个等级,进行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并运用最优灾害成本模型对减灾投入进行经济性评价,从而提出合理的防灾减灾对策与建议。
- 刘连中刘洪江朱怀方
- 关键词:汶川地震山地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