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60052)
- 作品数:30 被引量:79H指数:5
- 相关作者:苏旭刘玉萍周勇辉吕婷拉本更多>>
- 相关机构: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青藏高原特有属--固沙草属(禾本科)2个类群的修订被引量:1
- 2017年
- 固沙草属(Orinus)是禾本科(Poaceae)中一个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高山特有属,共记载6个物种,它们均具有较强的抗逆特性,是农业良种繁育、畜牧业牧草改良利用的重要资源,但固沙草属物种形态差异不显著,种间界限较模糊。该研究通过标本研究、野外考察、形态性状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研究,对固沙草属2个类群进行了分类修订,将长颖固沙草(O.longiglumis)和西藏固沙草(O.tibeticus)以及高秆固沙草(O.alticulmus)和鸡爪草(O.anomala)分别处理为固沙草(O.thoroldii)和青海固沙草(O.kokonorica)的新异名。
- 刘玉萍吕婷周勇辉张晓宇刘涛苏旭
- 关键词:青藏高原禾本科新异名
- 根据外部形态特征试论披碱草属3组植物间的系统关系被引量:2
- 2013年
- 通过对披碱草属中小颖组、宽颖组和长颖组种类外部形态的观察,总结了3组植物外部形态特征的异同,探讨了形态学特征的分类学意义。同时,根据3组植物外部形态性状—花序、小穗、小花、以及内稃的演化趋势,分析了各组的演化关系和系统位置。结果表明:小颖组最原始,宽颖组较进化,长颖组最高级;小颖组可能直接派生了较进化的宽颖组,并在宽颖组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最高级的长颖组。此外,本文对披碱草属参试种的系统关系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结果显示圆锥披碱草最原始,墨西哥披碱草最进化,其余参试种居于两者之间。上述研究工作为整个披碱草属系统与进化方面的探讨提供了形态学方面的理论证据。
- 苏旭刘玉萍杨淳彬柯君拉本
- 基于形态和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试论国产赖草属属下类群间的系统关系被引量:3
- 2016年
- 通过对先前学者报道的国产赖草属24个物种、72个代表居群形态和叶表皮微形态性状特征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发现:(1)原国产赖草属物种在旗叶长宽、叶片被毛状况、花序直曲和长宽、穗轴每节小穗数、每小穗小花数、外稃和内稃长度等15个外部形态学性状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将参试物种区分为3个不同的组;大赖草、粗穗赖草、硕花赖草和柴达木赖草多穗组植物的穗状花序粗壮呈圆锥状、直立、密集,穗轴同节着生3-多枚小穗,每小穗常含3~10小花,颖线状披针形等,致使其处于该属最原始的地位;皮山赖草、若羌赖草和格尔木赖草单穗组物种的穗状花序细弱呈线状、直立、疏松,穗轴每节仅着生1枚小穗,每小穗往往含2~5小花,颖线状披针形或锥形,这些较高级的外部形态特征使得该组植物隶属于赖草属中较高级的类群;而少穗组植物的外部形态性状通常介于前两组植物的中间过渡状态,因而它的系统地位自然也应处于多穗组和单穗组植物之间。同时,依据外部形态性状的递变趋势分析显示,3组植物具有直接的派生渊源。(2)国产赖草属植物的叶表皮皆由长细胞、短细胞、气孔器细胞和刺毛所组成,表现为典型的狐茅型;它们除在长细胞类型和壁的厚薄、气孔器保卫细胞的体积和类型等性状上具有明显重叠而显示相似外,其它多数性状如长细胞的长度和壁的波曲程度、短细胞的分布式样、副卫细胞的形状及刺毛的类型等性状上具有明显差异,其可将赖草属植物鉴分为与形态学界定结果完全相同的3个组。同时,根据3组植物及组内物种叶表皮性状的演化趋势,对各组和组内物种的演化关系和系统位置分析表明,多穗组植物最原始,少穗组植物较进化,单穗组植物最高级;多穗组可能直接派生了较进化的少穗组,并在少穗组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最高级的单穗组。赖�
- 李兆孟周勇辉刘玉萍苏旭
- 关键词:禾本科赖草属形态性状叶表皮微形态
- 扇穗茅属两个代表种的广义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关系被引量:4
- 2016年
- 通过扇穗茅属两个物种40个代表居群馆藏腊叶标本的查阅、观测及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综合研究显示:(1)扇穗茅具有短根状茎,圆锥花序,每小穗含6~8小花;寡穗茅无根状茎,总状花序,每小穗含3~6的小花。显然,两者隶属于不同的类群,是典型的种间关系;扇穗茅具有较原始的外部形态特征,而寡穗茅则有较高级的外部形态特征。(2)扇穗茅属两物种的叶表皮皆由长细胞、短细胞、气孔器细胞组成;同时,两物种在长细胞的长度与宽度,气孔器体积大小与分布及副卫细胞的形状,短细胞的丰缺与着生形式等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3)根据叶表皮性状的特征和演化趋势,对物种间系统位置和演化关系的分析表明,它们具有明显的种间间断,并且扇穗茅较原始,寡穗茅较进化,寡穗茅极有可能是由较低级的扇穗茅演化而来。这一系统进化关系与利用外部形态特征所获得的结论基本一致。
- 周勇辉刘玉萍拉本李兆孟苏旭马永贵
- 关键词:叶表皮微形态
- 披碱草属植物的分类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被引量:6
- 2014年
- 披碱草属是禾本科、小麦族的一个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属,其属内绝大多数种类是畜牧业上的优良牧草,饲用价值极高,有些种类具有耐寒、耐旱、耐碱等特性,是农牧业上良种繁育、牧草利用的重要基因资源;但该属同时又是分类学上的一个疑难属,其属内系统分类各学者意见不一、争议颇大,尤其在属的界限、属下类群划分、以及类群演化关系上问题较多,至今尚未解决.本研究查阅了国内外分类学文献,探讨其分类差异以及存在问题,为充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披碱草属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 刘玉萍拉本苏旭陈克龙李兆孟
- 关键词:禾本科小麦族披碱草属
- 青海湖区不同植被类型草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被引量:4
- 2018年
- 以青海湖区4种植被被覆下的草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影响下土壤养分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w(速效养分(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表层土壤最高,随着土层加深逐渐降低;紫花针茅样地各层土壤w(速效氮)、w(速效磷)均低于其他3个样地,但芨芨草样地各土层w(速效钾)显著高于其他3个样地.w(全量养分(全氮、全钾、全磷))表现不同,w(全氮)表现出分层现象,芨芨草、紫花针茅样地表层(0~10 cm)和第2层(10~20 cm)w(全氮)高,下层迅速降低;小嵩草草甸样地和藏嵩草沼泽草甸样地各层w(全氮)都较高;除紫花针茅样地w(全钾)表层显著高于其余3层外,所有研究样地各土层间的w(全钾)差异不显著;w(全磷)随土层降低不存在显著差异;w(有机质)与w(全量养分)、w(速效养分)分别呈现出显著相关关系和极显著相关关系.随着土层加深,w(有机质)降低,土壤容重增高、pH升高.同一区域植被类型不同,w(土壤养分)也有很大差异,人类扰动和自然因素都会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 刘玉萍周勇辉苏旭李以康岳广阳
- 关键词:土壤养分植被类型草原
- 青海湖畔3种典型盐生植物叶片结构研究被引量:10
- 2014年
-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自然生长于青海湖畔的3种典型盐生植物叶片的横切面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种盐生植物叶片的栅栏组织较对照发达,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和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的叶片由非盐生条件下的异面叶演变为等面叶,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虽为异面叶,但栅栏组织较厚,占叶片厚度的4/5;且3种盐生植物叶肉细胞内存在大量异细胞;灰绿藜叶肉组织中出现较大的胞间隙;鹅绒委陵菜和西伯利亚蓼具有盐腺。研究表明,青海湖畔3种盐生植物形成的上述结构特征是对高原盐生环境的高度适应,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条件长期胁迫的结果。
- 苏旭刘玉萍左晓丽
- 关键词:盐生植物叶片显微结构
- 固沙草属的物种界定和物种分化研究
- 2019年
- 本研究综合利用广义形态统计和DNA条形码分子标记在种群水平上对固沙草属所有物种进行物种界定和分类修订研究,结果发现固沙草属物种仅应被划分为两个分隔较好的独立集群,以及第5个可能起源于前两者近期杂交或长期具有基因渐渗的新物种;同时,本研究还利用叶绿体DNA群体遗传学数据、12个SSR位点和11套低拷贝核基因序列的遗传变异研究重新界定的固沙草属物种分化过程,发现固沙草属3个物种间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分化;居间固沙草与青海固沙草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固沙草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基于SSR数据和低拷贝核基因序列数据采用近似贝叶斯计算模型检验结果支持居间固沙草的杂交起源,固沙草和青海固沙草的分化发生在大约2.51百万年前,居间固沙草的杂交起源大约发生在0.69百万年前,这一时间稍晚于根据nrITS估算的结果(2.58和1.01百万年前)。
- 苏旭吕婷梁瑞芳刘玉萍
- 关键词:物种分化青藏高原
- 青海湖畔3种典型盐生植物叶片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自然生长于青海湖畔的3种典型盐生植物——灰绿藜、鹅绒委陵菜和西伯利亚蓼叶片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并以西宁地区同种非盐生植物作为对照.结果显示:(1)3种典型盐生植物叶绿体中具个体较大、数目较多的淀粉粒;(2)线粒体被叶绿体包围,甚至有的线粒体被叶绿体"吞噬";(3)线粒体的数量较对照明显增多,且增多的线粒体大多出现在叶绿体周围;(4)叶绿体类囊体膨大,有的类囊体膜破裂,部分瓦解,甚至空泡化;(5)3种典型盐生植物叶肉细胞内出现一种特殊结构——潴泡.研究表明,青海湖畔3种典型盐生植物形成的上述结构特征是对高原盐生环境的高度适应,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条件长期胁迫的结果.
- 刘玉萍苏旭李建民拉本李兆孟左晓丽
- 关键词:盐生植物叶片超微结构
- 赖草属的地理分布及其起源散布被引量:4
- 2017年
- 为了探讨赖草属(Leymus Hochst.)植物的地理分布及起源散布,通过野外调查、标本查阅和文献搜集,同时结合地史、气候及类群演化关系的综合分析,对其地理分布及起源散布进行了整理和研究。结果显示,赖草属植物有3组53种(含变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地区;中国有3组40种(含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以及西南地区,也是该属种类最为集中的区域;尤其是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地区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唐古特地区又是中国该属分布相对密集之地,有3组22种,并且其间不同等级、不同系统演化水平的类群均有分布,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同时,阿尔泰地区多汇集赖草属不同等级的原始类群和外类群,故该地区极有可能是该属的起源地,起源时间大约在第三纪渐新世。赖草属起源后,在渐新世末期青藏高原不断隆升、气候与环境发生巨变,其在中国境内地质活动较为剧烈的区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分化,主要通过两个阶段和三条路径扩散成现今的地理分布格局。
- 刘玉萍刘涛吕婷周勇辉张晓宇苏旭
- 关键词:赖草属地理分布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