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084029)
-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4
- 相关作者:黄长明范华强张少战王建雄董辉详更多>>
- 相关机构:解放军第174医院解放军174医院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双束腘绳肌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康复护理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束腘绳肌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前后训练与护理。方法 68例在关节镜下采用双束腘绳肌肌腱重建ACL手术前后实施系统康复护理。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19.54±3.84)个月。术后根据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90~98分,所有患者膝关节功能良好,可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关节镜下双束腘绳肌肌腱重建ACL手术前后实施系统康复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恢复膝关节功能有积极作用。
- 章亚青黄长明张雅真
- 关键词:关节镜前交叉韧带膝关节康复护理
- 腘绳肌腱结合双固定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采用腘绳肌腱股骨端胫骨端双固定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25例ACL损伤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采用笔者自行设计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建立股骨胫骨隧道。移植物股骨端用Endobutton钢板和Rigidfix固定,胫骨端用Bio-Intrafix和Stample门形加压钉固定。结果本组获随访12~18(13.76±1.61)个月,未发现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度明显障碍等并发症。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评分:20~48(31.32±8.71)分;术后1年评分:90~98(94.96±2.56)分(t=37.69,P<0.01)。结论在腘绳肌腱重建ACL中应用股骨端胫骨端双固定技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效果可靠的优点,值得推广。
- 黄长明范华强董辉详付仰攀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 保留韧带残端的自制台阶样联合钻手术系统在腘绳肌腱结嵌入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保留韧带残端的自制台阶样联合钻手术系统在腘绳肌腱结嵌入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16例ACL损伤患者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中间打结、股骨端嵌入挤压固定法镜下重建ACL。股骨隧道采用保留韧带残端的自制台阶样联合钻手术系统建立。保留原有的ACL残端。将肌腱从股骨隧道的近端经关节腔牵入胫骨隧道,将肌腱拉紧、膝关节屈伸活动20次,使肌腱结完全嵌入瓶颈状股骨隧道内。将4股肌腱从胫骨隧道和其下方10 mm处分别穿出,交叉打结并缝合固定在骨桥上。结果16例均获随访,时间6~18(10±3.85)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20~55(34.36±11.16)分;术后6个月81~97(89.44±4.62)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6.07,P<0.01)。未见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明显受限等并发症。结论保留韧带残端的自制台阶样联合钻手术系统具有台阶样股骨隧道建立准确、手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黄长明范华强张少战王建雄董辉详
- 关键词:关节镜检查
- 溢水法和碰击法判定重建前交叉韧带中Rigidfix股骨端横穿钉固定隧道准确性对照研究
- 2010年
- 目的探讨溢水法和碰击法判定重建前交叉韧带(ACL)中Rigidfix股骨端可吸收横穿钉固定隧道的准确性。方法对40例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采用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建立股骨胫骨隧道。股骨端用Rigidfix股骨端可吸收横穿钉固定,胫骨端用Intrafix固定。术中比较股骨端溢水法、导针碰击法判定用于可吸收横穿钉固定的隧道是否位于股骨隧道中央的准确性。结果 40例股骨端外侧套管均有溢水,导针碰击法34例出现金属碰击感,6例无金属碰击感。用关节镜判定,其中导针碰击法中34例出现金属碰击感者,横穿钉固定隧道均在中央,无金属碰击感的6例均偏向一侧。2种方法经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P<0.05)。结论导针碰击法判定可吸收横穿钉固定隧道,操作简便,判定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黄长明董辉详韩亮
- 关键词:关节镜检查前交叉韧带
- 前交叉韧带胫骨平台止点的MRI测量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应用MR I测量前交叉韧带(ACL)胫骨平台止点,为临床生理等长重建ACL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00例正常的膝关节磁共振检查结果,在适当的切面上绘制并测量胫骨平台前缘至后交叉韧带(PCL)前缘之间直线距离(AP)、在该径线上ACL胫骨侧止点中心至胫骨平台前缘之间距离(IA)、ACL胫骨止点中心至PCL前缘切线距离(DL),并计算IA/AP的比值。结果IA为(19.5±2.8)mm,AP为(38.5±3.6)mm,IA/AP为(50.6±4.8)%,DL为(16.3±2.0)mm。结论MR I可用于测量ACL胫骨侧止点,重建ACL胫骨侧止点定位于胫骨平台中点稍后方可能更为合理。
- 张少战黄长明王建雄沈瑞群范华强傅仰攀
- 关键词:MRI前交叉韧带
- 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结合Rigidfix和Intrafix固定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结合Rigidfix和Intrafix固定技术在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中应用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17例ACL损伤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采用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建立股骨胫骨隧道。股骨端用Rigidfix固定,胫骨端用Intrafix固定。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14.18±2.19)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评分:25-66(46.76±14.79)分;术后1年评分:85-97(92.71±3.22)分(P〈0.01)。结论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结合Rigidfix和Intrafix固定技术应用在腘绳肌腱重建ACL中,具有定位准确、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疗效确切等优点。
- 黄长明董辉详范华强胡喜春付仰攀王建雄
- 关键词:关节镜检查等长点
- 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固定方法研究现状与进展被引量:11
- 2009年
- 前交叉韧带损伤常用治疗方法为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术。移植物的固定对于重建早期的稳定性及腱-骨愈合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移植物的固定方法多种多样。通常可分为直接固定和间接固定或可分为骨道内固定与非骨道内固定。不同固定方法有不同的固定力学特点,其腱-骨愈合亦不同。目前在临床常用的有界面螺钉、内置纽扣、横穿钉及肌腱结固定等。各种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结果均各有优缺点,并不能认为何种固定效果最佳。
- 张少战黄长明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 股骨Blumensaat线的MRI测量及其对重建ACL的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应用MRI对股骨Blumensaat线的测量,为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选择100例正常的膝关节伸直位磁共振检查结果,在适当的切面上绘制Blumensaat线延长线与胫骨平台的交点,测量其在胫骨矢状径位置及其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距离,并与ACL胫骨侧生理止点中心和PCL的距离比较。结果 Blumensaat线延长线与胫骨平台的交点在胫骨矢状径上距前缘(51.9±7.3)%,与PCL距离(14.2±2.5)mm,较ACL生理止点中心靠后。结论为避免髁间窝前方撞击,重建ACL胫骨侧止点定位于胫骨平台生理性止点中心后方或PCL前方8~10mm,个别人需更后方。
- 张少战黄长明王建雄沈瑞群范华强傅仰攀
- 关键词:MRI前交叉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