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2011-6)
- 作品数:17 被引量:39H指数:3
- 相关作者:赵芳霞张振忠何伟李振王林燕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工业大学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La_(1-x)Sr_xMnO_3及其电催化性能
- 2018年
- 采用表面活性剂PEG-2000辅助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含量锶掺杂纳米La_(1-x)Sr_xMnO_3锌-空气电池催化剂。通过TG-DSC、XRD、FTIR、TEM和极化曲线等方法研究了催化剂La_(1-x)Sr_xMnO_3的结构和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La1-xS rxMnO_3为钙钛矿结构,其晶体成型温度在450℃左右、晶粒尺寸处于纳米级别。以La_(1-x)Sr_xMnO_3为催化剂制备空气电极的极化曲线特征表明:La_(0.8)Sr_(0.2)MnO_3的电催化性能最好,当极化电压为-600mV(vs.Hg/Hg O)时,氧还原反应极化电流密度可达0.235 A/cm^2,而相同条件下制备的不含锶纳米La MnO3催化剂氧还原反应极化电流密度仅为0.165 A/cm^2,电催化活性显著提升。
- 何伟赵芳霞肖酉史竟成张振忠
- 关键词:锌-空气电池溶胶-凝胶法电催化活性
- 纳米铜粉制备及其在乙醇中的分散工艺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通过直流电弧等离子法制备纳米铜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分析(XRF)、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相应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晶体结构、成分、形貌和粒径分布进行表征,测试纳米Cu粉在无水乙醇介质中pH-Zeta电位图,系统研究了超声时间、不同表面活性剂及其加入量对纳米铜粉在无水乙醇介质中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分散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直流电弧等离子法制备的纳米铜粉纯度高达99.91%(质量分数,下同),粒径分布窄,分散性好,颗粒呈链球型,多晶立方结构。在无水乙醇介质中,推荐较好的纳米Cu粉分散稳定性工艺:采用油酸(OA)/十二羟基硬脂酸(HSA)复合表面活性剂修饰,其加入量为OA-0.5%,HSA-0.5%,超声70min,pH值为9。
- 张小敏张振忠林峰文永鹏雷晓旭
- 关键词:纳米铜粉无水乙醇
- SPCC钢碱性无氰直接预镀铜工艺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提高LED支架的性价比,减少SPCC钢表面镀银预镀铜工艺的镀液污染,简化现有的预镀镍-镀铜施镀工艺,提高预镀层质量。方法采用HEDP碱性无氰直接预镀铜方法来简化工艺,用单因素实验法,系统研究了电流密度、镀液pH、电镀温度、HEDP/Cu^(2+)摩尔比、电镀时间等参数,对镀层镀速、孔隙率及镀层表面质量的影响,并表征镀层的微观组织及镀层结合力。结果在阴极电流密度为1.41 A/dm^2,pH值为9.5,温度为50℃,HEDP/Cu^(2+)摩尔比为3.75:1(Cu^(2+)为10 g/L),时间为11 min的条件下,可获得镀速约为1.7 mg/(cm^2·min)的预镀铜层,且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良好,无孔隙,呈良好的光亮/半光亮状的细晶镀层。结论与钢铁表面氰化镀铜及镀银前预镀铜工艺相比,推荐的HEDP直接预镀铜工艺的镀层质量好,可满足直接镀铜和镀银前预镀铜工艺要求,可有效减少镀液污染和简化施镀工艺,对SPCC钢的镀铜工艺改善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王洋洋赵芳霞张振忠
- 关键词:镀银碱性无氰预镀铜
- ZAO粉体的制备及其在乙醇中的分散工艺研究
- 2017年
- 采用共沉淀法并以氨水作为沉淀剂制备ZAO粉体,研究了pH值、煅烧温度对ZAO粉体形貌、尺寸和晶体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粉体在无水乙醇中的分散工艺。借助差热-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所制ZAO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AO前驱体的平均粒径随着滴定终点pH值的增大而减小,pH值小于8时,形貌不规则,pH值为9和10时,呈球形状,ZAO粉体的晶粒尺寸随着pH值增加先增大后减小,Al元素的掺杂使得ZnO的晶胞收缩;采用该法制备的ZAO前驱体中的阴离子难以洗净,煅烧温度在800℃以上时杂质才分解完全,ZAO粉体的晶粒尺寸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加而增加;ZAO粉体在无水乙醇中最佳的分散工艺为添加ZAO粉体质量分数8%(质量分数)的六偏磷酸钠超声50min。
- 龚凯赵芳霞胡建召张振忠
- 关键词:共沉淀
- α半水石膏水热法制备工艺参数对颗粒粒度特性影响探讨被引量:3
- 2015年
- 粒度分布是高性能α半水石膏重要的颗粒特性,影响着半水石膏的标准稠度需水量和硬化浆体微结构。文章探讨了α半水石膏水热法制备过程中工艺参数对石膏粒度分布和转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搅拌速率是影响α半水石膏粒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随着搅拌速率提高,二次成核速率呈指数增加。转化温度升高有利于半水石膏细度的降低和转化时间的缩短,但随着转化温度升高半水石膏细度变化幅度降低。浆体固液比与半水石膏细度呈反比,不利于制备细小的半水石膏颗粒,但它对于提升产品的产率,降低单位质量产品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 唐明亮郑海沈裕盛沈晓冬刘宝
- 关键词:Α半水石膏粒度分布
-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LaMnO_3的电催化活性
- 2017年
- 采用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2000辅助溶胶-凝胶法,制备锌-空气电池催化剂锰酸镧(LaMnO_3)。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法、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极化曲线,研究催化剂LaMnO_3的结构和电催化活性。较优的制备工艺为:初始pH值为6.5,表面活性剂与金属离子物质的量比为0.018∶1.000,在700℃下煅烧3 h。制备的LaMnO_3为钙钛矿结构,晶体成型温度在450℃左右、晶粒尺寸处于纳米级别,具有良好的氧还原电催化活性。以LaMnO_3为催化剂的电极在电位为-600 mV(vs.Hg/HgO)时的输出电流密度为0.165 A/cm^2。
- 何伟赵芳霞肖酉张振忠
- 关键词:锌-空气电池溶胶-凝胶法催化剂电催化活性
- 超细h-BN粉在无水乙醇中分散工艺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通过测量超细h-BN粉Zeta电位,选用SA、OA、SDBS、PEG4000、PEG20000、Span80六种分散剂,系统研究了超声处理时间和分散剂浓度对超细h-BN粉在无水乙醇中分散性能的影响,并分析红外图谱探讨其分散机理。结果表明,超声时间和分散剂的浓度对分散效果有显著影响,随着超声时间和分散剂浓度的增加,超细h-BN粉分散稳定性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分散剂在最佳超声时间和浓度下,分散效果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SA>PEG4000>OA>SDBS>PEG20000>Span80。推荐超细h-BN粉的最佳分散工艺为:在无水乙醇中添加粉体质量分数5 wt%的SA在超声功率为560 W下超声20 min。
- 王志愿华娇王林燕何伟赵芳霞
- 关键词:氮化硼ZETA电位分散剂
- 球磨增强液相剥离法制备h-BN纳米片的工艺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针对异丙醇溶液中高质量、高产率六方氮化硼(h-BN)纳米片的制备工艺开发问题,本文在研究h-BN粉在异丙醇(IPA)溶液中分散工艺及其悬浮稳定性的基础上,采用球磨与超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剥离工艺,系统研究超声时间、功率、h-BN浓度及球磨时间对h-BN剥离效果的影响。采用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对h-BN球磨粉体和所制备的h-BN纳米片进行了表征,并用吸光度表征了h-BN剥离产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异丙醇溶液中加入5wt%的油酸(OA)可以提升h-BN粉的悬浮稳定性,从而提升剥离效果和效率;在液相超声剥离时,提高粉体浓度,纳米片层数提高;提高超声功率,可获得少层h-BN纳米片,但纳米片均匀性下降且制备效率较低。将h-BN粉与异丙醇溶液在300 r/min转速下球磨10 h后,以0. 25 mg/m L的BN/IPA溶液在350 W功率下超声20 h,剥离出的h-BN纳米片为10层以下,层间距为0. 33 nm,同时使剥离产率提高6. 4倍。
- 武黎明武杨张振忠赵芳霞
- 关键词:球磨
- 纳米镍粉在液压油中的分散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在研究了不同粘度等级传统液压油摩擦学性能及其载荷特性的基础上,采用高速剪切和纳米镍粉表面修饰相结合的分散方式,制备了含纳米镍粉的液压油,研究了超声时间、分散剂种类及加入量、高速剪切转速和时间对80 nm镍粉在液压油中分散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四球试验机研究了纳米镍粉加入量对46号及68号液压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8%的硅烷偶联剂KH-560+甲基硅油,先超声15 min,然后以3 000 r/min转速、高速剪切20 min时,纳米镍粉在液压油中的分散效果最好,稳定性最高,摩檫学性能最优;在392 N的载荷下,在粘度等级为46和68的液压油中分别加入0.25%和0.05%镍粉时综合摩擦学性能较好,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较基础液压油分别降低了29.3%、9.4%和30.8%、22.9%。
- 黄俊杰张振忠赵芳霞武黎明
- 关键词:液压油纳米镍粉摩擦学性能
- 羟基乙叉二膦酸镀铜废液的处理及Cu^(2+)的高附加值资源化回收被引量:1
- 2017年
- 采用Na BH4还原法将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镀铜废液中的Cu^(2+)制备成纳米铜粉,并采用聚丙烯酰胺(PAM)对还原反应后的废液进行絮凝处理。研究了n(Cu^(2+))∶n(Na BH4)、还原反应温度、还原反应时间及PAM添加量对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的影响,并对回收的纳米铜粉进行了XRD和TEM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n(Cu^(2+))∶n(Na BH4)=4∶6、还原反应温度为50℃、还原反应时间为2 h时,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降低至1.1 mg/L,Cu^(2+)还原率达99.99%;可获得粒径为20~45 nm的近球型、高纯度、由多晶组成的纳米铜粉;当PAM添加量为10 mg/L时,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降至0.35 mg/L以下,达到GB 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小于0.5 mg/L)的要求。
- 王洋洋张振忠武杨赵芳霞
- 关键词:羟基乙叉二膦酸镀铜废液硼氢化钠纳米铜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