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FZW004)

作品数:17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赵兴勤赵韡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6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戏曲
  • 3篇杂剧
  • 3篇宋代
  • 2篇早期戏剧
  • 2篇宋杂剧
  • 2篇戏剧
  • 2篇辽金
  • 2篇论略
  • 1篇演出
  • 1篇演出本
  • 1篇遗存
  • 1篇艺术
  • 1篇艺术生态
  • 1篇艺文类聚
  • 1篇淫祀
  • 1篇语言
  • 1篇语言风格
  • 1篇院本
  • 1篇声腔
  • 1篇生年

机构

  • 18篇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

  • 17篇赵兴勤
  • 1篇赵韡

传媒

  • 4篇中原文化研究
  • 2篇井冈山大学学...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寻根
  • 1篇艺术百家
  • 1篇浙江艺术职业...
  • 1篇河池学院学报
  • 1篇现代语文(上...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 1篇文化遗产
  • 1篇艺术学界
  • 1篇南大戏剧论丛
  • 1篇黄河文明与可...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8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金戏曲的生成背景及发展的内在张力
辽金戏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有的论者在研究辽金戏剧时,往往将它独立于宋代戏剧发展链条之外,笔者以为不妥。辽金戏剧的演出形态、价值指向、艺术追求皆与宋杂剧风格相近,且早期南戏作品中,尚有金院本之遗存。本人还...
赵兴勤
辽金戏曲的生成背景及发展的内在张力
2013年
辽金戏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有的论者在研究辽金戏剧时,往往将它独立于宋代戏剧发展链条之外,笔者以为不妥。辽金戏剧的演出形态、价值指向、艺术追求皆与宋杂剧风格相近,且早期南戏作品中,尚有金院本之遗存。本人还于金人王寂《戏题卧榻围屏四幅》诗四首中,发现根据大曲所叙故事而绘成彩色图画的记载,并由用曲习惯推测,其近似于《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用大曲演唱故事,符合宋、金杂剧表演之规制,为宋、金戏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开拓了空间。
赵兴勤
金院本遗存追索被引量:1
2014年
《南村辍耕录》所著录的700多种“院本名目”,多已不传。近几十年来,经过不少戏曲研究者的努力,对金院本的残存陆续有所发现,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胡忌的《宋金杂剧考》作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著作,在院本钩沉方面有不少创获。他的即剧寻剧、借剧证剧的研究思路,即从后出之剧作寻找金院本残存之印迹,以后世剧作中穿插表演之小戏(亦即“戏中戏”),证明院本的存在,影响不少研究者。后来,几乎所有试图在院本钩沉方面做点实际工作的研究者,所遵循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大都如此。
赵兴勤
关键词:院本遗存宋金杂剧名目
《公莫舞》相关史实考论
2013年
《公莫舞》,是汉代以来非常流行的一个歌舞,被研究者称为汉、魏之时最具代表性的歌舞小戏。歌辞虽然明载于史书,然而,能解者甚寡,连古人都称"讹异不可解"。既有研究一定程度解决了"不可句读"这一难题,但仍有不少研究空间:一是《公莫舞》的本来面目究竟如何;二是《公莫舞》表演的演化之迹;三是《公莫舞》歌的语言问题。本文对以上三个问题逐一作相应探析。
赵兴勤
关键词:《公莫舞》史实考论
《荆钗记》地方声腔演出本蠡测
2013年
<正>四大南戏之一的《荆钗记》的版本问题,不少学者都曾作过不同程度的梳理,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如傅惜华的《〈荆钗记〉南戏的作者与版本问题》~②、俞为民的《南戏〈荆钗记〉考论》~③。后者专列《〈荆钗记〉的作者与版本考述》一节,认为:'《荆钗记》现有全本流存的共有六种:一是明嘉靖姑苏叶氏刻本,题作《影钞新刻元本王状元荆钗记》,共二卷,卷首署‘温泉子编集,梦仙子校正’。二是明万历金陵唐氏富春堂刻本,题作《新刻出像音注节义荆钗记》,共四卷。三是明万历金陵陈氏继志斋刻本。
赵兴勤
宋代宫廷歌舞的“袭”与“变”
2013年
宫廷歌舞,多用雅乐。宋代宫廷歌舞,在继承隋唐以来的艺术传统基础上,加重了各艺术样式的叙事成分,并催发了戏剧雏形的出现。除宫廷雅乐之外,宋代还产生不少因时即事而创作的新乐舞。宋代曲调,有不少是时人即兴而作,造成了新声迭出的繁盛局面。与此同时,某些宫廷歌舞的功能,在民间俗乐的影响下发生了由娱神向"虞人耳目"目的转化的趋向。
赵兴勤
关键词:宋代
宋代说唱伎艺的互为渗透
2016年
宋代除歌舞、百戏外,各种说唱伎艺应运而生,主要包括演唱伎艺和说话艺术。演唱伎艺的门类有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大曲等,说话艺术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宋代说话艺人队伍的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是女性参与说话艺人的表演,既反映了当时伎艺传播环境的宽松,又为话本多层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市井细民的广泛参与,活跃并丰富了说话伎艺的传播市场;三是文人参与其中,提升了民间艺术的文化品位;四是说话艺术的勃兴,说话内容的丰富多彩。说话艺人所编创的大量故事为戏剧的搬演提供了素材,而戏剧中的一些手段也被说话艺人吸收、借鉴到表演中,两者之间的互为渗透,犹如催化剂一般,刺激着戏曲的发展。
赵兴勤
关键词:宋代
参军戏的生成与演化
2014年
研究者对于“参军戏源出于汉时,盛行于唐宋”,没有太多的分歧。所依据的文献,也不外是《乐府杂录》《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数种,且都有“优伶戏弄辱之”,即所谓“甲侮辱乙”之类情节,至于怎样“戏弄”,较早文献却很少涉及。直至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五),在论及金院本表演时,
赵兴勤
关键词:参军戏《太平御览》《艺文类聚》《辍耕录》陶宗仪
宋杂剧的搬演及其艺术生态论略
2013年
在宋代,一般来说,雅乐才能"荐之郊庙,施于朝廷"。杂剧的搬演,往往见于春秋圣节三大宴,目的是借杂剧演出以活跃场上气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演格局,还保留在迎神赛社的民俗活动中。戏曲的成熟与催生,有着多种复杂因素,民俗活动中的各种仪式及歌舞表演,也为各种伎艺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当然,宋杂剧演出的真正市场,不是内廷,而是市井坊巷、勾栏瓦舍。文化市场的百伎竞盛,才是其生存的大环境。正是由于宋杂剧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才在艰难处境中争得"正色"的地位,顺利实现了中国戏曲发展机体上榫、卯的对接,成了向元杂剧过渡的重要环节。
赵兴勤
关键词:宋杂剧搬演艺术生态
晚明戏曲家王恒生年及其交游考略
2013年
晚明戏曲家王恒,各家著述均未提及其生卒年,对他的生平亦语焉不详,仅知其字伯贞,号少谷,浙江奉化人,作有传奇《合璧记》等。细读与之交往甚密的明代戴澳的《杜曲集》,可考知王恒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至崇祯二年(1629)仍在世。
赵兴勤
关键词:戏曲家生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