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8082)

作品数:1 被引量:12H指数:1
相关作者:谢泉桂放周士芸闫万珺郭笑天更多>>
相关机构:安顺学院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第一性原理
  • 1篇第一性原理研...
  • 1篇电子结构
  • 1篇子结构
  • 1篇光学
  • 1篇光学性
  • 1篇光学性质
  • 1篇Β-FESI...
  • 1篇CO掺杂
  • 1篇FESI
  • 1篇掺杂

机构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安顺学院

作者

  • 1篇张春红
  • 1篇郭笑天
  • 1篇闫万珺
  • 1篇周士芸
  • 1篇桂放
  • 1篇谢泉

传媒

  • 1篇光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Co掺杂β-FeSi_2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对不同Co含量的β-FeSi2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分态密度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Co掺杂使得β-FeSi2的晶格常数a增大,b和c变化不大,晶格体积增大。Fe1-xCoxSi2的能带结构变为直接带隙,禁带宽度从0.74 eV减小到0.07 eV,Co的掺入削弱了Fe的3d态电子,但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态密度仍主要由Fe的3d态电子贡献。此外,Co掺杂导致β-FeSi2的晶格体积增大,这对掺杂后β-FeSi2的带隙变窄起到一定的调制作用。光学性质的计算表明,Co掺入后介电函数虚部ε2(ω)向低能方向偏移,且光学跃迁强度明显减弱,吸收边发生了红移,光学带隙随Co含量增加而减小。计算结果为β-FeSi2光电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闫万珺周士芸谢泉桂放张春红郭笑天
关键词:Β-FESI2电子结构光学性质掺杂第一性原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