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7JJD770092)
- 作品数:12 被引量:13H指数:2
- 相关作者:向燕南陈莹李峰汤城李德锋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宁德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 《史》《汉》类传比义被引量:2
- 2009年
- 由于司马迁与班固两位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出身与遭际及各自史学才能之不同,因而《史记》和《汉书》中的相同的类传虽记述时代、内容基本相同,但评价却大为不同。表现在对西汉王朝的看法上,《史》多讥刺之辞而《汉》则代之以雍容圆滑的记述。在道德评判上,《史》往往冲破伦理道德的束缚,而根据人物的具体情况定其优劣;《汉》则自觉地以统治者的代言人自居,处处以统治者的正统思想来绳墨历史。在义利观上,《史》重利但不排斥义;《汉》则重义而轻利。《史》、《汉》类传之异鲜明地体现了两位史家的史学思想。
- 李峰
- 关键词:《史记》《汉书》道德评判义利观
- 历史编纂之体的思考与传统史家的求真追求
- 2009年
- 从客观的历史,到书写的历史,历史编纂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中国史学的发达,举世无俦,而历史编纂学的发达,则是中国史学发达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在史学理论高度发展,人们对历史认识之特点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的今天,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批判地吸收相关的理论成果,在世界历史编纂学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历史编纂学之发生、发展及嬗变的历史进行动态的系统的梳理,对其所蕴涵编纂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发掘与整理,无论是对中国传统史学遗产认识的深入,还是对我们今天的史学建设,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本期刊发的这组专题论文,首先就历史编纂与求真的问题,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价值,期望能对发掘、继承中国历史编纂学传统有所贡献。
- 向燕南
- 关键词:历史编纂学中国史学史学理论
- 特殊重视下的扭曲:明清方志“列女”条目异变现象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中国传统史学强调评价人物需要'盖棺定论',但明清部分方志却出现了为尚在世女性'生人立传'的奇特现象。'生人立传'现象的出现并非是方志编修者的失误,而是刻意为之,当时的方志学界还曾就女性是否可以'生人立传'这一问题展开过讨论。同时,明清部分方志还存在着'列女'条目独立于'人物'部分之外、收录人数和篇幅畸形膨胀、传文内容程式化和空洞化等有违传统史书编纂原则的异变现象。明清时期部分方志编修者注意到底层穷苦女性在史志修纂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并且自身缺乏留下相关材料的能力,因此他们主张给予女性人物特殊照顾,以免她们的事迹在相关知情者过世后湮灭。而明清时期社会女性观念和史学观念的变化则是方志'列女'条目诸多异变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理学影响下,史学开始变得非常强调发挥自身所具有的教化功能,节烈女性群体因为自身言行符合纲常伦理秩序要求,故而在方志编修过程中得到特殊的重视和照顾。节烈女性群体和方志编修这两者本身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进行社会道德教化的工具。
- 王强
- 关键词:列女传理学
- 明唐顺之《左编》“经世”编纂特点探析被引量:1
- 2011年
- 《左编》是明人唐顺之编写的一部通史性著作,它最为集中地体现了唐顺之经世的学术特点。这首先体现在唐顺之对《左编》经世编纂动机的阐发和各"门"起迄时间的选定上。《左编》的分类以历史人物与现实政治的关切度以及在社会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作为划分标准,以是否有资于经世作为对他们评价衡量的尺度。而唐顺之采取以类相从的编纂体式更是直接表达了他要求学术经世的热切愿望。并且,随着《左编》的流布,其对晚明和后世史学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 李德锋
- 王夫之《春秋》学与史学探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王夫之在经学与史学上均有精深造诣。他援经论史,以史证经,把经学与史学的密切关系表现得十分透彻。其中王夫之《春秋》学见解直接成为他史学研究的思想根源,所以,研究王夫之史学离不开他对《春秋》学的理解。而《春秋》学对王夫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春秋》书法上,即《春秋》"尽而不汙"和"惩恶劝善",使王夫之史学研究形成了直笔和致用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价值意义。
- 汤城
- 关键词:王夫之书法史学求真致用
- 说历史编纂学:一个中西史学文化比较的立场被引量:1
- 2019年
- 言及'历史编纂学',人们总会联想到与之对应的英文'historiography'。一般也是如此对应翻译。但这种以主要意谓'史学'或'史学史'的'historiography',去界定和理解中国语境下历史'编纂'之学存在很大问题。语义分析表明,中文'编纂'所指的是单纯的文本编织组织,而没有'historiography'的意指。中文所谓'编纂',是对国家职掌管理、整理档案文献职能的史官组织历史文本行为的描述。这种'编纂'的性质,决定了中国传统史学文本的以连缀组织已有文献为主的生产方式,而史官的官僚性,也决定了文本组织的立场和视角的国家性,决定了反映内容的社会性和整体性,决定了其对于政治实体的治乱兴衰,以及为容纳多重内容而追求的文本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此不同的西方史学,由于相当长的时期属于个人行为,没有被纳入到国家的职能之中,所专注的焦点多局限于个人或亲历或传闻的诸如战争等重大事件,关注的是人性的善与恶,导致在组织文本时,不太考虑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更注意表现事件的线性过程和事件的情节。因而,在西方史学中,与历史(history)一起组合使用来表示文本历史的,一般采用narrative或writing,如history narrative,或history writing等。'编纂'一词的分析,或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中西史学文化上所存在的差异。
- 向燕南
- 关键词:HISTORIOGRAPHY编纂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社会科学运动与史学发展的新境界被引量:4
- 2008年
- 中国近现代意义的新史学,自20世纪初发轫,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了第二次突破性发展。这次发展,与当时新社会科学运动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新社会科学运动,是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又一次介绍和传播西方文化的高潮,是当时各个政党和政治派别以及面对时局茫然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前途和命运努力思考并积极寻求答案之热忱驱动下的文化产物。这场新社会科学运动,促进了社会科学理论对史学的渗入,特别是扩大了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历史学界的影响;在给历史学者带来新的观察社会和解释历史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同时,也促使中国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学术境界。
- 向燕南
- 关键词:史学
- 接受视野中的诗史承变关系——以唐前诗歌对《史记》同题材的接受与拓展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唐前诗歌取材于《史记》,尤其是对《史记》同题材的接受过程中,从《史记》所蕴涵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积淀升华为时代与个体和谐统一的审美价值判断,超越《史记》的文化内涵而形成时下意识形态所需要的全新审美客体,这个审美客体反映现实的程度比历史再现现实的程度更具真实性和普遍性。诗人在重塑历史形象过程中对历史的继承与变革具有继承传统、纵横延伸,诗史同辙、熔铸经典,以史诉怀、砺荡时俗的特点。
- 陈莹
- 关键词:接受美学理论《史记》
- 楚人、吴人与越人的自我与他者认同——以先秦至两汉间史书的记述为讨论对象被引量:1
- 2020年
- 自先秦以来,王朝对于“天下”政治秩序的观念存在着一个丰富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楚人以文化特征的改变,一直在华夏和蛮夷两种称呼间摇摆;吴人对楚人的牵制作用,使得他们被赋予了周王室后裔的身份;越人在自身实力强大的背景下,逐渐摆脱了楚人的控制,为自己构建出大禹子孙的形象。伴随着国家的一统,楚人、吴人和越人所依托的政治体依次消失,但他们所蕴含的文化概念却持续存在。
- 戚裴诺
- 关键词:自我认同楚人越人
- 接受美学与唐前小说的史学价值
- 2010年
- 接受美学理论主张从文本和读者的双重角度来解读和重构作品的价值意义和社会属性。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如果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来考察这一过程,我们发现读者这一因素几乎被忽略,而事实上,读者的积极参与对小说观念的整合与界定起着主导作用。唐前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萌芽与形成期,虽然小说已自成一家,初步显示出史学所不具有虚构特点和娱乐功能,但是,读者基本上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与史诗文学的特质来诠释小说观念,使小说在本质方面显示出史学特色,隶属于史学领域,呈现出史说同质现象。
- 陈莹
- 关键词:接受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