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35046)

作品数:81 被引量:2,624H指数:29
相关作者:蔡运龙朱晓华彭建许月卿王红亚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天文地球
  • 23篇经济管理
  • 16篇农业科学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0篇土壤
  • 18篇土地利用
  • 14篇土壤侵蚀
  • 13篇喀斯特地区
  • 10篇覆被变化
  • 9篇生态
  • 8篇分形
  • 6篇分维
  • 6篇沉积物
  • 5篇石漠化
  • 5篇西南喀斯特地...
  • 5篇旅游
  • 5篇喀斯特山区
  • 5篇GIS
  • 4篇植被
  • 4篇水库沉积物
  • 4篇猫跳河流域
  • 4篇河流
  • 3篇植被覆盖
  • 3篇生态环境

机构

  • 68篇北京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中央民族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国土资源...
  • 2篇国家自然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楚雄师范学院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环境保护部环...
  • 1篇中国地质环境...
  • 1篇中国土地勘测...
  • 1篇吴凤技术学院

作者

  • 56篇蔡运龙
  • 10篇彭建
  • 10篇许月卿
  • 10篇朱晓华
  • 9篇王红亚
  • 7篇黄秋昊
  • 7篇蒙吉军
  • 6篇赵中秋
  • 5篇后立胜
  • 5篇吴秀芹
  • 5篇王秀春
  • 4篇王钧
  • 4篇杨胜天
  • 4篇王文博
  • 4篇吕明辉
  • 3篇严汾
  • 3篇路云阁
  • 3篇杨秀春
  • 3篇李双成
  • 2篇李有利

传媒

  • 11篇水土保持研究
  • 7篇地理科学
  • 5篇地理研究
  • 5篇北京大学学报...
  • 5篇地理科学进展
  • 4篇中国岩溶
  • 3篇地理学报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中国土地科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湖泊科学
  • 2篇经济地理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地理与地理信...
  • 2篇生态环境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测绘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9篇2008
  • 19篇2007
  • 20篇2006
  • 25篇2005
  • 10篇2004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内几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述评被引量:69
2005年
研究目的:增进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和原因的理解;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支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在土地利用驱动力的模型化、土地利用数据的融合、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反馈机制模型化等方面存在不足。研究结论:人文、尺度及地域因素是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型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黄秋昊蔡运龙
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脆弱生态区作为人地系统的一种地域类型,是自然特质较为敏感的不稳定区域,因区域环境生态退化导致的资源性贫困,使地区社会长期陷入了PPE怪圈的桎梏当中。如何使脆弱生态区走出发展困顿,迈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社会反贫困研究和生态综合治理研究的中心所在。文章通过对脆弱生态区人地关系矛盾的机理研究,在综合分析脆弱生态自然与社会经济现状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了生态综合治理模式;并依据产业经济学及产业生态的理论,运用结构对应分析方法,构建了生态产业化的结构框架与组织路线。在此基础上,依照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探讨了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模式推广的技术路线及其保障体系。
李军蔡运龙
关键词:环境变化脆弱生态区
宏观尺度下基岩海岸岸线分形机制研究——以中国基岩海岸为例被引量:5
2004年
在跟踪国际、国内海岸线分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中国基岩海岸为例,对宏观尺度下构造对基岩海岸岸线走向、形状与分维大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基本结论为:在宏观尺度下,构造在总体上控制着福建与台湾基岩海岸岸线的基本走向与分维大小,构造分维相对较大则其对该区域海岸线的控制作用相对较强,而区域海岸线分维相对较小;当构造分维相对较小则其对该区域海岸线的控制作用相对较弱,而区域海岸线分维相对较大。
朱晓华
关键词:分形分维基岩海岸海岸线台湾岛
江苏省湿地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被引量:24
2004年
结合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利用遥感图像解译,以GIS技术为支撑,对江苏省湿地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对造成湿地资源减少与退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提出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对策。
杨秀春朱晓华黄家柱谢志仁
关键词: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资源利用率GIS技术
贵州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分析被引量:28
2005年
降水是导致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降雨侵蚀力反映了降雨对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贵州省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以全省19个气象台站1951—2001年逐日降雨资料,利用日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了贵州省降雨侵蚀力,分析了其时空分异规律。结果显示近50a来贵州省降雨侵蚀力呈增加趋势,即由降雨引起的土壤水蚀潜在能力增加。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年均降雨侵蚀力的68.48%。在空间分布上,降雨侵蚀力由南向北递减,并且在西南部和东南边缘形成侵蚀力高值中心,在西北部形成低值中心。根据年降雨侵蚀力的季节分配特征,可以将贵州省划分为3个类型区。
许月卿周巧富李双成
关键词:日雨量
Assessment of vegetative land cover change in Wujiang River Basin,Southwest China
Monitoring and assessing vegetative land cover change is important to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study of en...
黄秋昊
文献传递
云南省楚雄市与双柏县土地利用变化对比研究被引量:30
2006年
利用楚雄市和双柏县1980年和2000年的两期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比分析1980~2000年云南省高原区的楚雄市与山地区的双柏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二者20年的土地利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楚雄市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于双柏县,楚雄市建设用地变化是两地所有地类中变化最剧烈的;两地景观多样性指数较高,楚雄有上升趋势,双柏县有下降趋势;两地整体景观破碎度较低,且楚雄市的高于双柏县,但都有下降趋势;楚雄市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不如双柏县,双柏县的呈上升趋势;两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土地利用结构差异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决策的不同,是导致两地土地利用变化有差异的主要因素;人口增长对双柏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大,对楚雄市的影响不明显.
童绍玉蔡运龙李双成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
Logistic增长模型在游客流量预测中的应用——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被引量:29
2005年
旅游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核心,以效益为目标。游客流量的准确预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在游客流量预测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法系统,但这些方法大多针对于开发得比较成熟且具有一定的游客数据积累的景区。本文以贵州绥阳县双河溶洞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尝试将种群增长的Logistic曲线与景区的环境容量相结合的方法,来预测其未来一定时段的游客流量,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对国内其它类似旅游景区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严汾蒙吉军
关键词:游客流量LOGISTIC增长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土壤侵蚀经济损失分析及价值估算——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被引量:28
2006年
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运用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内在机制,估算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揭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分布的空间格局,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每年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为36 602.44×104元,其中土壤养分损失占总损失的89.46%,土地废弃损失占总损失的4.64%,土壤水分损失占总损失的1.05%,泥沙损失占总损失的4.85%。旱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最大,占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61.94%。从各县来看,清镇市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最大,占总经济损失的32.87%。研究区平均单位面积经济损失为1 174.86元/hm2,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土壤侵蚀单位面积经济损失价值较大。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势在必行。
许月卿蔡运龙
关键词: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生态补偿
黑河流域LUCC(1988-2000)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被引量:30
2005年
利用1988年和2000年Landsat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象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基于GIS(arcview3.2a),通过对黑河流域近12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特点揭示,研究了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林地和城镇用地有明显增加,草地和水域都呈减少趋势,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LUCC的区域差异明显:上游地区水域在减少,草地和未利用地大量增加,林地和城镇用地变化不大;中游地区耕地、城镇用地大量增加,草地急剧减少;下游地区水域面积大量减少,草场严重退化,未利用地大量增加;(2)上游地区主要表现为冰川退缩,土壤生态系统退化,地表径流中泥沙含量增加,林地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天然植被退化;(3)中游地区农业绿洲虽有较大发展,但天然植被减少,土壤盐渍化、土地沙化、草场退化较为严重;(4)下游地区河道断流加剧,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地表植被严重退化,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迅速扩大,灾害性天气频增。最后,基于流域各段生态环境效应分析,提出了生态重建的对策措施。
蒙吉军吴秀芹李正国
关键词: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效应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