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育种基金(05YZ044)
- 作品数:1 被引量:30H指数:1
- 相关作者:李文静韩清芳韩丽娜聂俊峰贾志宽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育种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黄土高原区草粮(油)翻耕轮作的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效应被引量:30
- 2012年
- 为了评价苜蓿翻耕后进行不同轮作模式的水分适应性和经济效益,提出黄土高原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应较好的草田轮作模式。该文测定了6a生苜蓿草地翻耕后轮作农田和休闲地的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田轮作模式的土壤水分恢复作用存在差异。苜蓿地轮作第2年收获后,以苜蓿-休闲-休闲模式土壤水分状况最好,0~300cm土层土壤水分已接近连作农田水平,且100~340cm土层土壤水分较耕前出现了恢复现象;而苜蓿-冬小麦-冬小麦模式最差,土壤水分恢复层出现在120~320cm土层;6a生苜蓿地翻耕后经过2a轮作,0~500cm土层土壤水分仍未达到连作农田水平。轮作2a冬油菜平均籽粒产量和平均籽粒水分利用效率较连作冬油菜分别增加了34.9%、44.4%(P<0.05),轮作2a冬小麦平均籽粒产量和平均籽粒水分利用效率较连作冬小麦分别提高了45.0%、42.9%(P<0.05);效益分析表明,轮作2a冬小麦的平均产投比是连作2a冬小麦的近1.5倍,是轮作2a冬油菜的2.5倍,是连作2a冬油菜的3.4倍,6a生苜蓿地翻耕后轮作冬小麦比轮作冬油菜具有更高经济效益。该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可持续利用,建立稳定的旱地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 韩丽娜丁静韩清芳丁瑞霞聂俊峰贾志宽李文静
- 关键词:土壤水分黄土高原苜蓿草田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