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20121012)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金新刘瑞曲恩道黄凤志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安全治理
  • 1篇大湄公河
  • 1篇大湄公河次区...
  • 1篇东北亚
  • 1篇东北亚区域
  • 1篇东盟区域
  • 1篇东盟一体化
  • 1篇动因
  • 1篇中韩关系
  • 1篇认同政治
  • 1篇湄公河次区域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视角
  • 1篇文化因素
  • 1篇效忠
  • 1篇民族
  • 1篇民族认同
  • 1篇南海问题
  • 1篇空间秩序
  • 1篇非传统安全

机构

  • 7篇吉林大学

作者

  • 5篇金新
  • 2篇刘瑞
  • 1篇曲恩道
  • 1篇黄凤志

传媒

  • 2篇太平洋学报
  • 1篇理论观察
  • 1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学术探索
  • 1篇理论探索
  • 1篇东南亚南亚研...

年份

  • 7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文化视角下的当代中韩关系
2013年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认同是国家间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纽带,文化因素对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从文化视角分析当代中韩交流的现状与问题,并对未来两国如何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关系,推进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提出解决路径。
刘瑞
关键词:文化因素中韩关系文化视角
世界空间秩序理论初探被引量:1
2013年
世界空间秩序研究是国际关系学"空间转向"的一个可行切入点。世界空间秩序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国际空间的行为主体,主体间互动形成的空间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内含的价值规范,这三大要素的现实状况构成了世界空间秩序系统基本的内在结构。全球化与区域化导致的空间整合以及信息化导致的空间重构,构成了国际社会的空间演进,推动了世界空间秩序的变革。新世界空间秩序的构建,应以空间主体多元化、体系结构平等化和价值规范合理化为基本方向。
金新
大湄公河次区域非传统安全治理探析被引量:7
2013年
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非传统安全治理逐渐形成。目前,次区域非传统安全治理主体实现多元化,治理范围不断扩展,治理机制框架基本完善,治理成就显著。但次区域非传统安全治理仍面临着众多挑战,如:各国对中国存有戒心,政治经济差异和安全治理协调机制不健全等。未来的次区域非传统安全治理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在加强政治互信,促进经济合作与完善沟通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
刘瑞金新
关键词:大湄公河次区域非传统安全安全治理
关于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
2013年
推进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建设,已成为本地区各国的现实需要和政策共识。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以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保障各国共同安全和规范各国对外行为为主要目标;以包容平等、合作共赢、综合治理和协商一致为基本原则。集体安全、军事联盟和多边合作,是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的几种备选模式,但唯有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是最为合理的模式。构建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需要以经促政,循序渐进;依托六方会谈框架,提高制度化水平;中国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参与机制建构。
金新
关键词:东北亚
东盟区域安全治理:模式、历程与前景被引量:2
2013年
安全治理的理论范式为区域安全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东盟的区域安全治理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东盟区域安全治理模式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的结构,包含内外两个部分的机制框架,具有安全保障和冲突管理两大功能。东盟区域安全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国家利益的冲突、战略互信的缺失和区域制度的不足成为其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建构"东盟安全共同体",是东盟区域安全治理的未来走向。对东盟区域安全治理的运行,中国须制定合理的因应之策。
金新黄凤志
关键词:安全共同体
南海地缘政治形势发展的动因——以2011—2012年为研究时段被引量:5
2013年
2011年以来,南海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声索国对南海岛屿及资源争夺日益激烈,南海地区内外部力量互动更加频繁。其中,地缘政治矛盾是推动该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目前,把南海问题纳入整体的地缘战略中,积极处理与声索国以及区域外大国的关系,是中国在解决南海争端中所作出的重要战略选择。
曲恩道
关键词:南海问题
论东盟一体化中效忠转移的困境——从认同政治的视角考察被引量:5
2013年
在东盟一体化进程中,主导性认同归属的转换以及基于此的效忠转移,并非像新功能主义所设想的那样可以轻易实现。地区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使新功能主义所预期的效忠转移陷入理论上的困境。东盟一体化既建构了地区认同,又建构了东盟各国内部的民族认同,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两种认同之间的矛盾。随着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东南亚地区结构会不断演进,民族国家的政治权威也会逐渐开始转移,使认同之间的冲突逐渐弱化,进而使效忠转移在东盟未来的一体化进程中最终成为可能。
金新
关键词:东盟一体化民族认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