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748)

作品数:30 被引量:504H指数:14
相关作者:唐明张海涵陈辉杜小刚和文祥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土壤
  • 9篇菌根
  • 7篇菌根真菌
  • 5篇丛枝菌根
  • 4篇土壤因子
  • 4篇群落
  • 4篇微生物
  • 4篇AM真菌
  • 3篇多样性
  • 3篇生物群落
  • 3篇土壤酶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土壤微生物群...
  • 3篇侵染
  • 3篇侵染率
  • 3篇孢子
  • 3篇孢子密度
  • 3篇微生物群落
  • 3篇放线菌
  • 3篇BIOLOG

机构

  • 30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作者

  • 20篇唐明
  • 5篇张海涵
  • 5篇陈辉
  • 3篇孙广宇
  • 3篇薛泉宏
  • 3篇张峰峰
  • 3篇和文祥
  • 3篇杜小刚
  • 3篇张荣
  • 2篇张好强
  • 2篇谭向平
  • 2篇张茹琴
  • 2篇余仲东
  • 2篇黄艳辉
  • 2篇盛敏
  • 2篇李翠
  • 2篇郝明德
  • 2篇屈庆秋
  • 2篇申光辉
  • 2篇王旭东

传媒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林业科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土壤学报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菌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8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7篇2008
  • 1篇2007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因子对柠条和沙棘根际AM真菌多样性及侵染状况的影响被引量:23
2009年
张好强唐明张海涵
关键词:纸坊沟流域土壤因子AM真菌
CaCl_2对低钙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及种类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CaCl2对碳酸钙含量较低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及种类的影响,探索建立新的放线菌分离方法。【方法】以海拔高度及碳酸钙含量不同的秦岭太白山北坡山地土壤为材料,通过稀释平皿涂抹法分离放线菌,研究了高氏1号培养基中加入CaCl2后低钙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及种类的变化,并用菌落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鉴定新出现的放线菌。【结果】向高氏1号培养基中加入CaCl2后,供试低钙土壤样品中可培养放线菌总数及链霉菌数量减少,同时所有供试土壤样品中均有部分在高氏1号培养基上生长的放线菌种类消失;供试土壤中有90种新出现的放线菌种类,从中获得了29株代表性菌株。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及16SrDNA序列鉴定可知,新出现的29株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属和小单孢菌属,其中65.5%具有生物活性及其他应用价值。【结论】向高氏1号培养基中加入CaCl2,可从低钙土壤中分离到一些新的放线菌,其中有较多的活性物质产生菌。
王东胜薛泉宏高卉张俊会马鑫陈姣姣
关键词:CACL2山地土壤放线菌分离
梨胶锈菌生活史核行为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冬孢子细胞为双核,萌发产生的担孢子双核.担孢子有4种萌发方式.直接萌发形成芽管和附着胞,间接萌发产生次生担孢子.产生次生担孢子的途径有:(1)姊妹核先衰退,另一核流入次生担孢子原基中经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双核次生担孢子.(2)姊妹核先衰退,另一核在担孢子母细胞中行一次有丝分裂后流入次生担孢子原基中.(3)姊妹核并存,其中一核在担孢子母细胞中行一次有丝分裂,母细胞3核,在流入次生担孢子原基前未分裂的姊妹核消失.次生担孢子对海棠具有更强的侵染力.次生担孢子梗有荧光现象,表明有细胞核残留物.性孢子单核,锈孢子双核,两个锈孢子间有一个双核的菌丝体细胞,锈孢子双壁,向基性成熟.性子器底部有一隔离层,菌丝体穿透隔离层后才能在叶背形成锈子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梨胶锈菌生活史中核循环规律.
余仲东
关键词:海棠细胞核
土壤因子对府谷清水川流域砒砂岩区刺槐和沙棘AMF的影响被引量:11
2008年
应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府谷清水川流域砒砂岩区土壤因子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根际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影响.结果表明:AMF可以与刺槐和沙棘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从两种植物根际土中共分离鉴定出AMF 13种,其中摩西囊霉(Glomus mosseae)、地球囊霉(Glomus geospo-rum)和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为优势种;AMF平均侵染率为90.6%,平均孢子密度为559.1个?100 g-1干土;AMF的孢子密度、侵染率和种类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刺槐和沙棘根际AMF侵染率均与pH呈显著正相关,在刺槐根际,pH和有效氮通过直接作用影响侵染率,有机质和有效磷通过间接作用影响侵染率;在沙棘根际,pH和有效磷通过直接作用影响侵染率,有机质和有效氮通过间接作用影响侵染率;在沙棘根际,有机质和pH主要是通过直接作用影响AMF种类,有效氮主要通过有效磷的间接作用影响AMF种类.
徐辉唐明高瑞霞陈桂梅李守萍
关键词:土壤因子AMF
黄土高原典型林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21
2009年
通过研究黄土高原典型林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正确评价该生态恢复区土壤环境恢复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湿筛倾析法、涂平板法和BIOLOG法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4种典型林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孢子密度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沙棘AMF孢子密度为刺槐的2.24倍,顺序为沙棘>狼牙刺>柠条>刺槐,不同林木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达极显著差异(p<0.01),真菌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林木土壤细菌对BIOLOG-ECO板中碳源的利用优势种类和利用程度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主成分1和主成分2贡献大的碳源为14种和8种,柠条和沙棘土壤典型变量值的变异(离散)较小,而狼牙刺和刺槐土壤典型变量值的变异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AMF孢子密度与细菌数量、氨基酸类、多胺类和芳香化合物类碳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细菌总代谢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是与羧酸类、糖类和多聚物类碳源相关性不显著(p>0.05).AMF孢子密度可以作为评价陕北黄土高原林木土壤细菌生理代谢类群及其多样性的环境生物学指标.
张海涵唐明陈辉
关键词:林木孢子密度BIOLOG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油松菌根根际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1
2010年
为了探讨油松菌根根际放线菌与菌根真菌及油松猝倒病的关系,该实验从油松菌根根际土中分离、纯化得到170株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油松猝倒病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茄腐皮镰孢霉(Fusarium solani)进行生防放线菌的初筛,得到7株对病原真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放线菌。用初筛选的7株放线菌菌株分别与外生菌根真菌灰鹅膏菌(Amanita vatinata)、灰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laricinus)和血红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进行纯培养互作复筛,得到2株放线菌(菌株19#、菌株110#)对外生菌根真菌灰鹅膏菌和血红铆钉菇均具有促生作用。将菌根真菌灰鹅膏菌、放线菌菌株19#、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进行纯培养互作试验表明,菌株19#能协同灰鹅膏菌拮抗立枯丝核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19#为苯胺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mauvecolor)。
赵晓锋唐明
关键词:菌根真菌生防放线菌拮抗作用
华山松蓝变真菌(Leptographium qinlingensi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秦岭细粘束孢(Leptographium qinlingensis)是华山松大小蠹成虫携带的致病性真菌,在华山松大小蠹入侵健康华山松后,于寄主韧皮部和木质部边材组织与细胞内发育,分解树脂道泌脂细胞和薄壁细胞,进而影响华山松树脂代谢和水分代谢。对秦岭细粘束孢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可为华山松大小蠹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抑菌试验,测定不同温度(5,10,15,20,25,27.5,30和35℃)、培养基(PDA、麦芽汁、察氏和PDA+华山松韧皮部浸提液)、pH值(4.0,5.0,5.5,6.0,6.5,7.0和8.0)、水势(-0.2,-0.5,-1.0,-1.5,-2.0和-2.5 Mpa)和松针汁(华山松、油松、白皮松、云杉)对秦岭细粘束孢菌丝和孢子发育的影响,并比较了氧化铜、甲霜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锌、链霉素和多菌灵6种杀菌剂的抑菌活性。【结果】秦岭细粘束孢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7.5℃,产孢最适温度为20℃;该菌在麦芽汁培养基中生长和产孢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发育的适宜pH为4.0~6.5,以pH值5为最佳;在高水势环境下生长较好,菌丝体生物量随培养基水势的降低而不断减少;在添加华山松针叶汁的PDA培养基中,菌丝生长和产孢最好;代森锌、甲基托布津、甲霜灵和氧化铜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以代森锌效果最明显。【结论】初步探明了秦岭细粘束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培养基、pH值和培养基水势;进一步证明了秦岭细粘束孢对寄主华山松营养的高度选择性;筛选出了对秦岭细粘束孢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
蒲晓娟陈辉
关键词:华山松生物学特性
草莓土赤壳菌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9
2018年
采用形态学特征结合rDNA-ITS序列比对方法,对陕西长安区草莓根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以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结果表明大双孢土赤壳(Ilyonectria macrodidyma)为该地区草莓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适应范围广,可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为4,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7,分生孢子致死条件为45℃10min。
申光辉薛泉宏赵娟
关键词:草莓根腐病
植物内生放线菌FQ-017对番茄苗期灰霉和叶霉病的防治作用被引量:6
2008年
为了在番茄内生放线菌总类群中识别目的放线菌,筛选出了5株FQ-017抗代森锰锌菌株,选择保持原菌株抑菌能力的抗性突变菌株FQ-017-3作为定殖及温室盆栽防效试验的菌株。灌根法接种并重新分离结果显示,茎中内生放线菌带菌量最高,根中次之,叶片中最低。各组织带菌量在体内呈现了高→低→高→低的趋势,第35天仍能从各组织中分离到FQ-017-3,表明FQ-017-3不仅能够长时间定殖于番茄体内而且能够增殖。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内生菌FQ-017于番茄苗22 d和32 d后对番茄灰霉病的平均相对防效分别为56.26%和58.25%,两者基本相当,对番茄叶霉病的平均相对防效分别为58.09%和23.96%,FQ-017-3对叶霉病的防效在后期明显降低,说明该菌对不同病原菌的防治效果不同。根据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和培养形态特征,确定FQ-017为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
荣晓莹詹刚明张荣孙广宇
关键词:内生放线菌定殖番茄
陕西省31株木本植物炭疽菌的rDNA-ITS区序列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Thirty one isolates of Colletotrichum spp. from different woody plants in Shaanxi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and 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netic diversity and phylogeny among the 31 isola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quence analysis based on the rDNA-ITS sequence variation,and compared with 11 relevent sequences from GenBan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rich genetic diversity in Colletotrichum species; and the sequences diversity index was 0.1957. All the Colletotrichum isolates were clustered into three groups at the bootstrap value of 94%. The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isolates were clustered into the G1、G2 and G3,respectively. Some isolates of this species exhibited extensive genetic variability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specie isolates. There was also genetic difference among the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the same host tree. It is reasonable to use complex species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to refer to the woody Colletotrichum pathogens at present.
张振余仲东唐明侯璐
关键词:炭疽菌属RDNA-ITS多样性系统进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