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7JJD720042)
-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向世陵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仁心、觉心与本心——朱熹心论三议被引量:2
- 2012年
- 朱熹采用"心统性情"的构架而将本体与发用放在一心的发用流行之中,心、善、仁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保证其一致,而可能是多样化的。朱熹不赞同一般地说心无不仁,(他主张)要保证心之本体的发用端正不偏,"诚意"的涵养功夫必不可少。持续的致知和操存功夫,是觉察本体于一念之微并发扬光大的必要条件。朱熹心论的目的,在引出主体自身的存养状态并保持仁德的不失,以便从实践中解决心与仁的一致性问题。反求本心也就成为了朱熹心论最后的诉求。
- 向世陵
- 关键词:本体诚意本心
- 张载的“仇必和而解”与两种辩证法被引量:3
- 2009年
- "仇必和而解"是张载颇为特别的观点。两种辩证法一般指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但在现代新儒家哲学,又有所谓"仇必仇到底"与"仇必和而解"两种辩证法之说,将张载的辩证法与矛盾辩证法对立起来。本文指出,冯友兰先生对张载思想的理解和片面性的概括不符合张载思想的原貌;提出并不存在冯氏意义的"两种辩证法"的对立,张载的"仇必和而解"只是矛盾辩证法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一定表现形式。
- 向世陵
- 论朱熹对“继善成性”说的规范被引量:5
- 2011年
- "继善成性"是易学哲学的重要问题。朱熹解释"继善成性"总体上不是为字义的通顺,而在为他的理学本体论作论证。理上气下的基本原则通过易学的语言进一步得到贯彻。善与性、天与人、未发与已发、天理流行与人物成性等,虽也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密切关联,但又不能将一般天理与已具形质的人性混淆起来。"继善成性"说的优长,就在于它将由天至人的生成序列,解释为一个以天道为本而构筑本性的思辨逻辑,同时兼顾个体形质生成带来的特殊性。而本性只是"存"而非"成",以卫护本然之性纯善无恶的假定。
- 向世陵
- 关键词:继善成性
- “性之本体是如何”——朱熹性论的考究被引量:8
- 2011年
- 朱熹的理本论体系是在对"性之本体"问题的思考中逐步充实和完善起来的。朱熹主张"性之本体"与"性"的"二性"和"继之者善"与"人性善"的"二善"说。性之本体是先天完具的仁义礼智,是实理,性兼理气而善专指理。弄清性之本体为何并由此去构筑其理论,是朱熹理学基本的考虑。
- 向世陵
- 关键词:天理
- 蔡清对朱熹《本义》的折中修正——以“保合太和”与“继善成性”的注解为例被引量:5
- 2009年
- 蔡清对朱熹《本义》的研究,是在逐字逐句的斟酌中走向前进。他对朱注强调全面理解,并多有义理发挥和字义辩证。在"保合太和"论中,以实理充盈诠解"保合太和",符合朱熹以理为本解释天道流行圆满的主旨;注意"各正性命"与"保合太和"的区别,并将"利"与"贞"分说之;认为"各正"虽指向理,但理不能离气。在"继善成性"论中,肯定"动静无端",道具于阴与行于阳是同一过程的两面;突出道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继善与成性相互发明,其间的差异并不具有绝对性的意义;承认人性兼有善恶高下,推进程颢以来善恶皆谓性和理有善恶的观点,具体化了朱熹对孟子性善论性而不言气的批评;讲性善重要的不在于"善"的质的统一,而在于量的差别。
- 向世陵
- 关键词:保合太和利贞继善成性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