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516)

作品数:13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汝芝金慧玲程赛朱静柳琦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欧莱雅 中国人健康皮肤/毛发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细胞
  • 4篇皮肤
  • 4篇表皮
  • 3篇毛囊
  • 3篇干细胞
  • 2篇皮肤疾病
  • 2篇自噬
  • 2篇免疫
  • 2篇基因
  • 2篇黑色素
  • 2篇黑色素瘤
  • 2篇黑素
  • 2篇OCT4
  • 2篇表皮细胞
  • 1篇大疱
  • 1篇大疱性
  • 1篇大疱性表皮松...
  • 1篇单因子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机构

  • 10篇苏州大学附属...
  • 6篇蚌埠医学院第...
  • 3篇苏州大学
  • 2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安徽省合肥市...

作者

  • 13篇张汝芝
  • 7篇程赛
  • 7篇金慧玲
  • 5篇朱静
  • 3篇刘小明
  • 3篇柳琦
  • 2篇苏远婷
  • 2篇田婷
  • 1篇徐春兴
  • 1篇吴礼高
  • 1篇江从军
  • 1篇李洪洲
  • 1篇张慧
  • 1篇李娣
  • 1篇武士伍

传媒

  • 4篇中国皮肤性病...
  • 4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天津医药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5篇2015
  • 6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囊免疫赦免与相关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2014年
免疫赦免的丢失是原发性瘢痕性脱发和斑秃的主要机制之一,免疫赦免指特定的组织和解剖结构,通过获得免疫效应细胞在外来抗原入侵时保护自己免受免疫攻击.因为具备独特的免疫和激素环境,生长期毛囊的毛球和毛囊外根鞘的隆突区被认为具备“相对免疫赦免”的能力.局部免疫赦免的丢失导致毛囊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可以引起斑秃、原发性瘢痕性脱发等疾病发生.恢复免疫赦免有助于治疗这些疾病.
田婷张汝芝
关键词:斑秃毛囊免疫学皮肤疾病
皮肤黑色素瘤中自噬基因Beclin 1和MAP1LC3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检测自噬基因Beclin 1和MAP1LC3在皮肤黑色素瘤中的表达,探讨自噬与黑色素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5例标本(包括正常表皮、表皮痣、放射性生长阶段的黑色素瘤、垂直生长阶段的黑色素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中Beclin 1和MAP1LC3的表达。结果随着肿瘤的进展,瘤细胞胞质中Beclin 1和MAPLC3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正常表皮、表皮痣、放射性黑色素瘤、垂直性黑色素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中Beclin 1、MAP1LC3的阳性率分别为100%、85%、58%、49.5%、17%,100%、95%、50%、44.4%、17%(P<0.05)。结论黑色素瘤中Beclin 1和MAP1LC3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呈负相关,且二者表达与预后因素有关。
苏远婷江从军吴礼高武士伍张汝芝金慧玲
关键词:皮肤黑色素瘤自噬基因免疫组织化学
回复镶嵌现象与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5年
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遗传性水疱病,由编码Ⅶ型胶原的基因突变引起,对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目前治疗多为对症处理,迫切需要更好的治疗方法。近年研究发现,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存在回复突变所致的片状外观正常皮肤。这种现象称为回复镶嵌现象,也称为天然基因治疗。这一发现开启了回复细胞治疗的可能性,即回复的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移植到受损皮肤。假如结合患者特异性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方法,可以有机会培养出大片健康皮肤移植物。另外,回复体来源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还可以分化为造血细胞和间质于细胞,骨髓移植后归巢到水疱区域,即“从皮肤到血细胞,再修复皮肤”。
柳琦张汝芝
关键词:皮肤疾病水疱大疱性多能干细胞
黑素瘤的自噬靶向治疗被引量:2
2014年
皮肤恶性黑素瘤是一种起源于黑素细胞且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对传统的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大部分化疗药物是通过诱导凋亡发挥细胞毒作用,但对癌细胞的作用是不足的,因此,人们尝试调控细胞活力,进行其他途径的靶向治疗.虽然自噬对癌症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但利用自噬进行癌症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概述自噬在黑素瘤的化疗和免疫疗法中的作用,以期对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苏远婷金慧玲张汝芝
关键词:黑色素瘤分子靶向治疗自噬
烟酰胺对角质形成细胞吞噬黑素体抑制的实验观察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索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吞噬黑素体(melanosome,MS),并验证烟酰胺对吞噬的抑制作用。方法从人毛发中提取的MS经透射电镜检测后,加到角质形成细胞中,观察MS是否被吞噬,用HMB-45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同时利用Millicell建立了黑素细胞(melanocyte,MC)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模型,用HMB-45荧光抗体标记KC吞噬的MS,并分别加烟酰胺进行干预。结果角质形成细胞能吞噬从人毛发中提取的MS,在共培养模型中,MC产生的MS可以通过孔径为8μm的孔膜,并被其下的KC所吞噬。两者均验证了烟酰胺抑制吞噬作用。结论从毛发中提取的MS及Millicell共培养模型可以用于MS转运的研究中,并为MS转运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朱静张汝芝李洪洲程赛金慧玲
关键词:角质形成细胞
体外Oct4单因子转染诱导人胎儿头皮细胞克隆的作用
2015年
目的探讨Oct4单因子转染人胎儿头皮来源的原代混杂细胞和第3代黑素细胞后,形成多能干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培养人胎儿头皮来源的原代混杂细胞和第3代黑素细胞,应用慢病毒介导Oct4单因子诱导这些细胞。所生成的克隆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Oct4单因子诱导的第8和第12天,被转染的原代细胞和第3代黑素细胞出现克隆。转染后第18天,人工挑取的克隆接种于基质胶包被板,克隆很快贴壁生长,荧光显微镜下显现出绿色荧光,碱性磷酸酶染色呈紫色。结论 Oct4单因子可以诱导人胎儿头皮来源的混杂细胞及第3代黑素细胞产生克隆,但产生效率很低。
田婷程赛柳琦张汝芝
关键词:OCT4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胎儿头皮
表皮黑素细胞的纯化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比较不同包被材料、不同培养条件对黑素细胞的纯化作用。方法将包皮组织、包皮的表皮组织及消化所得的细胞悬液,分别培养于层黏连蛋白或基质胶包被的培养板中,传代时进行差别胰酶处理、80%~90%融合时加入G418(0.05%)4 min或5-Brd U,通过黑素细胞的标记性抗体HMB-45荧光染色,观察黑素细胞纯度。结果原代培养中,细胞悬液比组织块获得细胞更多更快,单纯表皮比带真皮的组织块更早有细胞迁移并增殖;层黏连蛋白包被比基质胶包被更有利于黑素细胞生长;差别胰酶处理以及加入一定浓度的G418或5-Brd U均可纯化黑素细胞,但G418、5-Brd U浓度较大时对细胞损伤明显。结论采用层黏连蛋白包被板培养包皮来源的细胞悬液,传代时采用差别胰酶处理,传代后加小剂量的G418,有利于黑素细胞纯化,而不影响其生长。
李娣张汝芝
关键词:黑素细胞细胞培养技术纯化
表皮细胞培养上清中ET-1和SCF含量的检测
2014年
目的观察表皮细胞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检测不同时间点培养基中内皮素-1(ET-1)和干细胞因子(SCF)的水平。方法采用3种培养基培养表皮细胞,分别在培养24h,48h,72h,96h时收集培养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ET-1和SCF水平,同时比较不同培养基中细胞的生长状态。结果三组培养上清中,培养基2(M2)中上清ET-1的含量最高;随着时间延长ET-1含量均增加,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三组培养上清中SCF含量在第24—48h显著下降,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换液后ET-1和SCF变化趋势基本同换液前(P均〈0.01)。M2中细胞增殖最快,角质形成细胞呈集落样生长,黑素细胞的树突较多。培养基1(M1)中贴壁细胞数目少,死亡细胞多,细胞增殖缓慢,角质形成细胞散在,黑素细胞多是双极。培养基3(M3)细胞生长情况介于M1和M2两组之间。结论培养基中的高水平ET.1有利于表皮细胞的贴壁、增殖和分化。在培养过程中表皮细胞能够分泌ET-1,并释放进入培养上清,表皮细胞培养消耗SCF,但无明显分泌作用。
程赛张汝芝朱静刘小明金慧玲
关键词:表皮细胞ET-1SCF
毛囊隆突区干细胞壁龛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组织中干细胞的微环境壁龛的作用受到关注。毛囊的精细结构为研究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极好的体系,毛囊隆突区内包含许多干细胞,它们各有自己的壁龛,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表皮干细胞壁龛和黑素干细胞壁龛。毛囊干细胞的功能受其内在因子调节,而后者受到周围细胞产生的外在信号分子调控。探索干细胞及其壁龛在皮肤肿瘤的作用,可能为临床治疗皮肤肿瘤提供新思路。
程赛张汝芝
关键词:毛囊干细胞微循环
体外人表皮细胞对胰蛋白酶耐受的探讨
2015年
目的:观察人表皮细胞对胰酶消化的耐受能力,通过不同细胞恢复贴壁时间不同来探索分离和纯化表皮细胞的新方法,并探讨胰酶耐受细胞的干性表达,及其与muse细胞的可能相关性。方法:中性蛋白酶及胰酶消化获取表皮细胞,用0.25%的胰酶悬浮表皮细胞,以3.0×105/m L的细胞密度种植于12孔板,每间隔半小时或1小时终止胰酶1孔,其中胰酶作用时间最长达46小时。记录不同细胞贴壁时间、生长状态,并在接种后第7天,对贴壁细胞进行Nestin、Sox10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随着胰酶作用时间的延长,贴壁细胞数目递减,细胞贴壁所用时间也延长。所有孔中最早出现的贴壁细胞为树突状细胞,这些细胞开始生长缓慢,大约4天后生长迅速,10天后部分孔出现鱼群样细胞团。部分孔经Nestin、SOX10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均为阳性,其中以Nestin抗体较明显。结论:人表皮细胞对胰酶消化的耐受能达46小时,从形态学观察判断,黑素细胞贴壁早于角质形成细胞,大多数贴壁后细胞增殖力强,干细胞表面标记显示部分阳性。
朱静张汝芝程赛刘小明金慧玲
关键词:人表皮细胞耐受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