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3SJD740013)
-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张立新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外交话语中“关系”隐喻的互文性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隐喻经过语境重置,被动态地改编到不同语篇之中,具有互文性。在情景语境作用下,通过隐喻的“共现互文性”,对语场中的抽象概念做出语义再现,形成主题;通过隐喻的“共构互文性”,构成隐喻链,实现语篇连贯,构成“统辖型、渐强/渐弱型或渗透型”语篇隐喻结构;语义韵的极性叠加,形成“共向互文性”。三种互文性的复合,构成体裁互文性。隐喻互文性对中美外交话语中的“关系”做出了功能认知解释。
- 张立新
- 关键词:隐喻互文性
- 隐喻的语言管理与规划研究路径——以中东欧国家为例
- 2016年
- 从隐喻研究的社会认知和文化研究界面,提出隐喻的文化话语分析范式,结合跨文化管理学,以中东欧斯拉夫文化为例,把隐喻研究拓展到语言管理和规划领域,为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 张立新
- 关键词:文化隐喻
- 互文性与隐喻——中美外交话语隐喻互文性比较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作为人类普遍使用的隐喻,在语境中经过引用等改造方式,被动态地转移到语篇建构中,具有互文性。互文引用中,叙述"视角"使得当下话语与转述之间发生映射,具有隐喻互文性。外交话语中的直接引语,"摄像式"视角,文学隐喻的引用,使话语产生权威性、客观性、生动性语用效果;间接引语,特别是自由间接引语,日常隐喻和专业领域隐喻的使用,视点上的"内聚焦"方式,把隐喻互文性与说话者内容相融合,从而能对听话者产生移情的语用效果;言语/思维行为的叙事表述把言者的评价与隐喻思维相结合,"思考评价"视角框架,更加有效地形成价值认同。中美外交话语中的转述方式和隐喻内容具有一定的异同性。
- 张立新
- 关键词:外交话语隐喻互文性
- 话语身份的“空间批评”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身份表明主体社会定位,反映权势和意识形态控制,可借助话语评价建构。身份评价幕后隐含着空间认知的运作,主体情感、道德评判和价值评价与空间框架的结合,形成话语身份分析的"空间批评"视角。"空间批评"补充评价的认知理据,构成融认知、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于一体的范式,使话语分析更为明晰,也拓展了隐喻等认知语言学模式的社会学视角。通过"空间批评"建构平衡的空间框架,达到劝诫、教导、启发目的。范式使批评话语分析超越政治话语范围,可对美学、文学等语篇进行分析。
- 张立新